方怡暉
走進廣東省廉江市高橋鎮平山崗村,就如同走進一幅秀美畫卷,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充滿鄉村氣息的鄉愁館。涂上草泥土黃的石磚,樓頂上鱗次櫛比的青色瓦磚,古樸的木門,天井里打出的清涼泉水……這一切都那么讓人迷醉,仿佛讓人穿越了時空,回到了無法回去的悠悠歲月,勾起人對故鄉的無限懷念。而青龍湖、荷塘月色等特色美景則讓人流連忘返。品嘗由當地農戶親手栽培的綠色蔬菜以及“雞味濃郁”的走地雞,讓人全方位地感受到地地道道的粵西山村風味。
平山崗村的村民周清對平山崗村的變化感受很深:“以前,我們村是省定貧困村,房屋破爛,都是泥路,路面到處都是垃圾,一旦下雨就寸步難行,就是臟亂差。”而現在的平山崗村已然搖身一變成為了當地鄉村振興的典范之一。2020年,該村參加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系列評選,榮獲“廣東貧困村創建名村”稱號。
平山崗村屬于紅色老區,轄區面積約9.5平方公里,下轄5條自然村,406戶1661人,曾經是省定貧困村。2016年5月始,湛江市檢察院與工商銀行湛江分行開始對口幫扶平山崗村脫貧攻堅工作。特別是2019年以來,以黨組書記、檢察長張和林為班長的湛江市檢察院新一屆領導班子對平山崗村高度重視,堅定扛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多方籌集資金約600萬元開展系列幫扶工作,截至2020年底,平山崗村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只要黨組織堅強有力,基層黨建有聲有色,群眾就跟得緊,事情就辦得順,脫貧攻堅就有了硬核底氣。”湛江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和林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多次到該村調研指導精準扶貧工作,實地考察研究扶貧開發項目選址以及危房改造等扶貧項目落實情況,通過研究確定將該村打造成為“湛江市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示范點”的工作目標,并提出“一河一溪一湖”的發展思路。自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湛江市檢察院積極推進黨建扶貧,加強平崗村黨建陣地建設,開展以黨建引領帶動脫貧工作,全面夯實基層黨組織工作基礎。

平山崗村以“留住鄉愁”為主題,打造靜美山村。
平山崗村實行黨員網格化管理和黨群“1+1”認崗服務,引領群眾投身新農村建設。通過行政村“兩委”干部分別掛點1條自然村、村支部黨員分片服務的方式,實現黨員的管理和服務網格化,大大增強了自然村支部戰斗力。
黨建引領讓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平山崗村的建設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平山崗村村長陳昭達告訴記者,“在建設的早期,村民的思想觀念守舊,建設工作難以開展。在黨建引領下,通過黨員牽頭,利用微信、視頻、圖片等方式進行宣傳,慢慢帶動了其他村民加入了平山崗村的建設之中。”據了解,平山崗村(一個自然村)常駐人口也只有400人不到,卻有80名以上的村民參加到志愿者行列中,與黨員干部一起建設美麗家鄉。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村容村貌得到提升,村內也變得整潔起來,而村民意識提高后,扶貧工作隊、村干部們以及鄉賢們便能擼起袖子加油干,以鄉愁為主題建設平山崗村,努力把平山崗村打造成品牌化的靜美山村。
平山崗村過去經濟結構單一,村民收入低下,湛江市檢察院對口扶貧平山崗村后,結合村情實際,因地制宜,以“產業+就業”的幫扶路徑,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電子商務扶貧等扶貧規劃和實施方案,有序推動該村產業發展。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積極引導村民按照“基地+農戶”的形式,成立了平山崗平檢種養合作社和平勒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動村民養殖“土雞”“塘魚”、種植“蔬菜”,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
“這樣四四方方的石條扶手現在哪里找得到,這都是以前種胡椒的石柱子,村民們自發從山上把他們運回來。”來到建設中的鄉村文化廣場,陳昭達向記者介紹建設中的鄉村文化廣場,里面的一草一木,甚至欄桿樓梯都無不彰顯著樸素的鄉村氣息。根據發展思路,平山崗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全部都是圍繞它自然、人文條件進行。因地制宜打造美麗鄉村,引入先進理念、優質產業的同時,守住本土特色,是該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條重要原則。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保持本土特色,以“記住鄉愁”為主題,強化文化符號,以石磚、泥磚房和宗祠等特色現建鄉愁館、荷塘月色、飲水思源、忠孝仁義、民宿、桃花溪、青龍湖、古樹林、古炮樓等特色景點,并通過建設“書山別院”模版,結合本地特色風情打造連片化的山水民居,利用原為粵桂邊區縱隊青平區隊金花營交通站辦事處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榕木鋪三帝廟打造紅色旅游線路,建設歷史與現代相融、文化與鄉風相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鄉村,吸引游客參觀游玩以帶動消費發展。
張和林告訴記者,下一步,平山崗村將全面落實產業富村、生態美村、旅游旺村、法治穩村的發展思路,努力將平山崗村打造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特色名村。充分利用“紅江橙”國宴佳果這塊金字招牌,發展紅橙種植產業,與紅江農場聯手打造紅橙小鎮,確保產業興旺,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充分利用平山崗村獨特的資源稟賦,保護好綠水青山,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八方來客。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