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
釣小魚以足衣食,釣大魚以全心志。如果二者之間只能滿足一個,我寧做不知鴻鵠之志的“燕雀”。
“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層面的保障是一切高層次追求的基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需要首先“關心糧食和蔬菜”;想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要任務是“脫貧攻堅”。“莫好高騖遠,穩健才扎實”,缺乏物質基礎就想要搭建上層建筑,空中樓閣必將轟然倒塌;沒有用來填飽肚子的小魚就一心想要釣上碩大無朋的大魚,“面黃肌瘦”的夢想必將饑火燒腸。
釣大魚似乎是更高尚而值得推崇的,正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但“安貧樂道”也不過是一種人生選擇——往往是極少數人的選擇,不必標榜成“高尚的精神追求”。“圣人”孔子尚且說過,“富而可求,雖執鞭之事,吾亦為之。”人們對“小魚”的需求,并不是可恥的。悅納現實,悅納“釣小魚”的正當過程,是一種清醒,是一種坦然。
釣大魚不單需要填飽肚子,還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甚至代價。“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獨自行船至危險的深海,與鯊魚搏斗,與孤獨糾纏。即便鞠躬盡瘁、筋疲力盡,結果也未必盡如人意。
因而,若釣大魚難成,我便不愿執迷。釣小魚以求和樂,不無好處。
在新時代,我們固然要有上進之心,但不應盲目追求高遠。毋論大魚小魚,垂釣的過程快樂足矣;人生亦如是,即便不做銀河中最亮的星,但只要是星,就同樣閃耀。蘇軾前往松風亭游玩,行至半路,“足力疲乏,欲就亭止息”。然而,目的地松風亭“尚在木末”,如果就此歇下,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到達。“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客觀認識自己有限的精力——同樣地,還有我們有限的閱歷、知識、能力——悅納自己的平凡,然后學會適可而止、理智取舍,懂得放棄方為大智慧。
每個人的理想都與現實存在差距與錯位。即使蘇軾沒有王安石那樣宏大的經濟學眼光,在遠離京畿的地方筑堤防洪,也能留下“盜敬東坡”的千古美談;即使清北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在繁華的都市一展宏圖,而是前往鄉村就業,也不失為增加基層工作閱歷的大好機會。雖然我們大多不能平步青云、直登金碧輝煌的凌霄殿,但在跌跌撞撞的路上,聞過的花香、聽過的鳥鳴、抓到的小魚,未嘗不是一筆財富。
于社會而言,有領導者則必有追隨者,有釣大魚者則必有鍛魚鉤、絞魚線、捕小魚以制誘餌者。當突如其來的地震、洪水摧毀了一切繁華,徒存一片廢墟時,是無數平凡的救災者沖在了前線。面龐黧黑的農民,剛毅堅韌的軍人,無數默默付出的志愿者,為涂炭的生靈撐起了一片藍天。基層工作者看似平平無奇,但他們恰恰是社會正常運轉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不容小覷。
只盯著“詩和遠方”而鄙視“眼前的茍且”、忽視一草一木、輕視無名的螺絲釘,是一種極不明智的浪費。畢竟“釣者未必得大魚也”,正是無數愿釣小魚以足衣食者,為世界創造無限的可能,讓世界更加靈動而多彩。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市 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