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勤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 泰州 225500)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治療肺癌的主要方式,而做手術全身麻醉是必要措施,但麻醉患者蘇醒后會因手術刺激等因素躁動,影響患者預后。丙泊酚常作為麻醉藥物,但其單用鎮痛效果較差,甚至可抑制呼吸。右美托咪定具有鎮痛、抗焦慮的作用,可使術后患者恢復鎮靜狀態,利于病情恢復,而高劑量右美托咪定可產生強烈依賴性,可能延長患者蘇醒時間,易出現嗜睡情況;低劑量右美托咪定不僅能起到鎮靜鎮痛作用,且不會延長患者蘇醒時間,其蘇醒質量理想,安全性較高,更有助于維持患者生命體 征[1]。本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不同劑量的右美托咪定復合丙泊酚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中對肺癌患者生命體征的影響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于2017 年1 月至2018 年7 月期間收治的84 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麻醉藥物劑量的不同分為高劑量組(高劑量右美托咪定組,42 例)與低劑量組(低劑量右美托咪定組,42 例)。高劑量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14 例;年齡42~78 歲,平均(56.15±6.31)歲;病程1~7 年,平均(3.51±1.59)年;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2 例,Ⅱ級20 例;TNM 腫瘤分期[2]:Ⅰ期15 例、Ⅱ期13 例、Ⅲ期10 例、Ⅳ期4 例。低劑量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3 例;年齡42~80 歲,平均(57.59±6.47)歲;病程1~6 年,平均(3.28±1.18)年;ASA 分級:Ⅰ級24例、Ⅱ級18 例;TNM 腫瘤分期:Ⅰ期14 例、Ⅱ期12 例、Ⅲ期10 例、Ⅳ期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 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胸部CT 檢查確診者;符合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指征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原發性的心臟、肝腎疾病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存在嚴重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性疾病者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多功能檢測儀檢測心電圖(ECG)、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并監測患者腦電雙頻指數(BIS);入室后,開放患者靜脈通道,并給予常規面罩吸氧。高劑量組患者給予0.8 μg/kg 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85,規格:2 mL∶0.2 mg),加入20 mL 生理鹽水稀釋,靜脈泵注10 min 后,靜脈注射丙泊酚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57,規格: 20 mL∶200 mg)1.0~1.2 mg/kg, BIS 值維持在50~60 之間。低劑量組患者給予0.4 μg/kg 的右美托咪定,加入 20 mL 生理鹽水稀釋,靜脈泵注10 min 后,靜脈滴注丙泊酚,丙泊酚使用方法及BIS 值同高劑量組。
1.3 觀察指標 ①監測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T1)、術畢(T2)、拔除氣管時(T3)、拔除氣管后15 min(T4)的MAP、HR 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意識恢復時間(停止藥物輸注至呼喚睜眼的時間)、定向力恢復及蘇醒時間(患者可睜眼,能配合,肢體能夠自主活動,生命體征平穩)。③比較兩組患者蘇醒延遲、術后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及術后躁動發生率。術后躁動率使用鎮靜Ramsay 評分[4]評估:1 分煩躁不安;2 分清醒,安靜合作;3 分嗜睡,對指令有反應;4 分為淺睡眠狀態,可迅速喚醒;5 分入睡,對呼叫反應遲鈍;6 分深睡,對呼叫無反應。其中1 分為發生躁動。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AP、HR 水平 與T1時比,T2~T4時兩組患者MAP、HR 水平均呈先降后升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且T1~T4時低劑量組MAP、HR 水平變化幅度整體小于高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意識恢復、定向力恢復及蘇醒時間 低劑量組患者意識恢復、定向力恢復及蘇醒時間均短于高劑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意識恢復、定向力恢復 及蘇醒時間比較( min)
表2 兩組患者意識恢復、定向力恢復 及蘇醒時間比較( min)
組別 意識恢復時間 定向力恢復時間 蘇醒時間高劑量組(n=42) 10.67±2.29 32.47±4.17 16.95±1.54低劑量組(n=42) 7.56±2.61 27.56±3.38 15.47±1.49 t 值 5.805 4.57 4.476 P 值 < 0.05 < 0.05 < 0.05
2.3 不良反應及術后躁動發生率 低劑量組患者不良反應、術后躁動總發生率分別2.38%、9.52%,低于高劑量組的16.66%、26.19%,差異均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術后躁動發生率比較[ 例(%)]
表1 兩組患者MAP、HR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MAP、HR 水平比較
注:與T1 時比,*P<0.05;與T2 時比,#P<0.05;與T3 時比,△P<0.05。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1 mm Hg=0.133 kPa。
MAP(mm Hg)T1 T2 T3 T4高劑量組(n=42) 101.25±5.15 77.59±5.18* 79.15±3.65*# 81.17±6.15*#△低劑量組(n=42) 102.38±4.69 83.31±5.98* 88.15±3.91*# 89.15±5.18*#△t 值 0.811 4.686 15.751 6.432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HR(次/min)T1 T2 T3 T4高劑量組(n=42) 86.59±4.28 66.59±4.25* 68.15±2.54*# 75.39±3.24*#△低劑量組(n=42) 87.57±4.69 75.15±4.61* 78.59±2.58*# 80.64±3.61*#△t 值 1.000 8.848 18.688 7.014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而實施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肺癌患者存在明顯的疼痛感和躁動,影響病情恢復。丙泊酚作為谷氨酸酸拮抗劑和鈣通道拮抗劑可用于手術麻醉,但單獨使用未能解決患者的術后躁動及疼痛。
右美托咪定可抑制中樞神經沖動,減弱交感神經張力并增強迷走神經活動性,進而激動交感神經末梢突觸受體,產生中樞抑制作用;高劑量右美托咪定會抑制血管平滑肌和突觸前膜中的α- 腎上腺素釋放,引起血管擴張,降低患者MAP、HR 水平;易使患者產生耐藥性,降低麻醉效果;低劑量右美托咪定對α2 腎上腺素受體具有選擇性,可阻滯疼痛信號傳遞,阻礙大腦釋放疼痛作用的物質,提高麻醉質量,減少患者術后躁動,加快患者術后意識恢復及定向力恢復,縮短蘇醒時間,利于病情恢復[5]。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組患者意識恢復、定向力恢復及蘇醒時間均短于高劑量組;低劑量組術后躁動發生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高劑量組,表明低劑量右美托咪定復合丙泊酚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中可加快肺癌患者術后意識恢復及定向力恢復,加快患者蘇醒速度,減輕不良反應,緩解術后躁動情況。
MAP 水平可反映患者平均動脈壓,其水平升高可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外周大動脈阻力,促進病情好轉;肺癌患者HR 會嚴重降低,HR 升高說明患者機體逐漸恢復。采用低劑量的右美托咪定復合丙泊酚麻醉,可直接抑制周圍神經活動,提高麻醉效果,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同時促進患者蘇醒;而高劑量使用該藥物會引起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可能會直接抑制呼吸,導致患者呼吸、心跳驟停,麻醉質量較低,影響患者預后[6-7]。本研究結果顯示,T2~T4時兩組患者MAP、HR 水平均呈先降后升趨勢,且T1~T4時低劑量組MAP、HR 水平變化幅度整體小于高劑量組,表明低劑量的右美托咪定復合丙泊酚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中可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益于患者恢復。
綜上,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治療肺癌患者時采用低劑量的右美托咪定復合丙泊酚麻醉,可提高麻醉效果,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加快術后意識恢復及定向力恢復,縮短蘇醒時間,降低其術后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