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與生態之間的不平衡發展現象,已成為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形象的比喻一針見血地為人們描述了經濟與生態在發展中的關系。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引領著我國更好地建設生態文明,成為推進社會發展的一面旗幟。
中原城市群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其發展潛力日益顯現。2016年,國務院批復了《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將其定位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鄭州中心城市的發展能夠帶動河南省的發展,并實現輻射四周的功能。不少專家認為,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地位,應該首要建設作為中心的鄭州市以及一個半小時經濟圈里的洛陽、平頂山、開封、許昌、新鄉、焦作、漯河、濟源。因此,本文以中原城市群里的這9大核心城市為研究對象。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原城市群當前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資源過度消耗等生態難題,城鎮化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傳統的發展模式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與創新。為了應對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原城市群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實際的綠色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理念是人類需要共同堅持的理念,對我國加快轉變生態發展方式,解決生態文明難題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只有走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已經初有成效,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綠色發展的模式、體系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綠色發展方面的學術研究較多,不同學者從不同的側重點,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和模型對我國綠色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主要分為綠色發展的內涵及辨析、綠色發展的功能界定、發展戰略研究以及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研究等。從研究內容來說,王兵和劉光天(2015)探討了經濟效率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提出可以通過經濟效率的提升來改善污染情況[1]。高紅貴和趙路(2019)對長江經濟帶產業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2]。黃躍和李琳(2017)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方面出發,運用投影尋蹤模型、Pearson相關、Theil指數等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城市群綠色發展水平的異質性,指出我國城市群的綠色發展具有較強的“經濟”性質[3]。李云燕和殷晨曦(2017)認為城市綠色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息息相關[4]。馬麗(2018)和王佳瑋(2008)從產業轉型角度出發研究綠色發展[5][6]。張壯(2018)研究了綠色經濟發展下城市轉型發展的對策[7]。吳曉旭(2017)對河南省2007—2015年綠色發展進行測度,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得出河南省綠色發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趨勢的結論[8]。衛夏青和秦國偉(2019)以安徽省為例對綠色發展的時代內涵、評價體系與推進策略進行了研究,從綠色經濟、綠色財富、綠色空間、綠色治理四個方面構建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為指標賦值權重,得出安徽省的綠色發展水平呈現顯著不均衡發展特征的結論[9]。從研究區域來看,部分學者將研究對象聚焦為全國城市,廣泛分析了我國目前綠色發展水平的現狀,還有部分學者從各省份以及部分城市群、經濟圈的角度對城鎮化水平與綠色發展水平進行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說,學者們大多采用層次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等傳統分析方法,DEA模型、線性回歸模型的運用也較多。
目前,學者對綠色發展水平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量化的方法,實現我國的綠色發展道路仍然需要廣大學者的共同努力?,F有的綠色發展水平研究大多集中在發達地區,如長江經濟帶、珠三角地區等。而中原城市群內的城市大多是以工業發展為主,資源束縛嚴重,其綠色發展水平較低。中原城市群作為促進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力量,把握其綠色發展水平的動態趨勢,分析制約綠色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對建設中原城市群的綠色發展生態示范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綠色發展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其目標是追求經濟與生態的雙重效率。綠色發展理念現如今已被許多國家接受并采用,他們希望通過綠色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此,綠色發展實質上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成為趨勢。就其內涵來說,綠色發展是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創新。綠色發展的前提是不超出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綠色技術的創新提高發展效率,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使經濟發展為低消耗、低能耗的綠色經濟。在當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人類社會在自然資源方面受到了嚴重約束,綠色發展提倡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撐。堅持綠色發展需要把自然資源與環境作為我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要素,努力協調經濟、社會與環境三者的關系,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制定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為主來評價綠色發展水平(見表1)。

表1 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數據主要來源于2014—2018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其中城鄉恩格爾系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GDP能耗等所需數據來源于各市統計年鑒。城鄉恩格爾系數由城鄉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與城鄉居民生活總支出之比所得;單位GDP能耗由能源消費總量除以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所得。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熵值法。熵值可以被用來判斷指標的離散度,并對指標權重進行賦值。如果指標的離散程度較小,則表明該指標對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的影響程度也較小。熵值法的優點是客觀,可以減少評價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因此,根據離散程度之間的差異,本文通過指標所得的權重為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提供依據。
首先將數據進行min-max標準化處理:

其中,Sij為標準化值,Xij為第i行第j列的初始數據,Xjmax為第j列的最大數據值,Xjmin為第j列的最小數據值。
1.時間演變規律評價流程
(1)計算各城市第i個年份中第j項指標的比重Pij

(2)計算各城市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3)計算各城市第j項指標的權重值wj

(4)計算各城市按時間序列的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Fi

2.空間變異規律評價流程
(1)計算各年份第i個城市中第j項指標的比重Pij

(2)計算各年份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3)計算各年份第j項指標的權重值wj

(4)計算各年份中原城市群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值Fi

本文運用熵值法,構建城市綠色發展水平測度模型,基于2013—2017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以突出相同城市在不同時間點的綠色發展水平時間差異為出發點,評估測定中原城市群各個城市2013—2017年綠色發展水平指數(見表2)。

表2 中原城市群9大核心城市綠色發展水平按時間序列綜合評價值
2013—2017年間,各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略有波動,其影響因素各不相同,但整體呈現出上升趨勢,且2016—2017年上升速度較快。為更加直觀的分析時間演變趨勢,利用折線圖對2013—2017年各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作動態評估。以時間序列為基礎,將9大核心城市分為三類(見圖1、圖2、圖3)。

圖1 2013—2017年鄭州、平頂山、焦作市綠色發展水平變化趨勢

圖2 2013—2017年新鄉、洛陽、許昌市綠色發展水平變化趨勢

圖3 2013—2017年開封、濟源、漯河市綠色發展水平變化趨勢
如圖1所示,鄭州、平頂山、焦作的綠色發展水平呈現出類似的時間演化規律,即整體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尤其是2016—2017年,各地的綠色發展水平實現了快速增長。雖然2014—2016年的綠色發展水平略有波動,上升速度緩慢,但總體呈現出了穩定上升,并且該上升呈現出先慢后快的特征,表明其綠色發展水平仍有一定的進步空間。如圖2所示,洛陽、新鄉的綠色發展水平在2013—2017年間經歷了一定的波動,整體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其中,洛陽的綠色發展水平前期上升速度較快,近期上升幅度較之前稍微緩慢,但總體呈現出逐年穩步上升的趨勢。新鄉的綠色發展水平在前幾年經歷了較大的波動,在2014—2015年相對有所下降,但2016—2017年,其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快速上升,表明綠色發展取得一定成效。許昌的綠色發展水平從前幾年的穩步上升變化為略有下降,表現出綠色發展水平的不穩定現象,說明仍需重視綠色發展。如圖3所示,開封、濟源、漯河的綠色發展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近幾年上升幅度明顯大于前幾年,表明各地綠色發展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其中,濟源的上升幅度較其他城市稍微緩慢,說明其雖然綠色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綠色發展的效率方面仍需考量。
在空間變異規律研究中,本文以突出在相同時間點不同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差異為出發點,評估2013—2017年各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指數,并運用均值法,計算各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研究中原城市群綠色發展水平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見表3、表 4)。

表3 2017年中原城市群9大核心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各指標綜合指數

表4 中原城市群9大核心城市2013—2017年綠色發展水平指數
中原城市群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程度有較強的聯系。鄭州和洛陽的綠色發展水平拉動了中原城市群的整體綠色發展水平,在城市群內處于高水平,引領中原城市群的綠色發展。
為了使研究更加具體,本文運用ArcGIS軟件,采取自然斷裂方法,對各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空間變異特征進行分析。將2013—2017年間9個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指數劃分為5個等級:低、較低、中等、較高、高水平(見圖4)。

圖4 2013—2017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分布圖
由 a、b 圖可知,2013 年、2014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在空間上呈現出一定的集聚型特征,其中,位于中原城市群西部的洛陽的綠色發展水平最高,中部的鄭州次之,處于較高水平地位。而開封、焦作、許昌、新鄉、平頂山、漯河6個城市緊密相連,環繞成一個半圈形,都處于中等水平,分散在中原城市群的南部、東北部。位于西北部的濟源處于綠色發展較低的水平。
由c圖可知,2015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在空間分布上較前兩年的分布表現出了不同之處。鄭州的綠色發展水平與洛陽并列第一等級,處于高水平,引領中原城市群的發展。而位于東部的許昌、開封、新鄉三市位列第二等級,處于較高水平,呈現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城市之間緊密相連并圍成了半圈形。處于中等水平的城市包括焦作、平頂山、漯河,呈現出兩級分散特征,分別位于中原城市群北部與南部。城市綠色發展處于較低水平的是濟源,位于中原城市群西北部。
在d圖中,2016年的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分布較上一年也有了較大變化。作為中原城市群中心的鄭州保持了其綠色發展高水平的地位,位于東北方向的新鄉綠色發展水平在當年躋身于高水平。洛陽在當年的綠色發展水平雖然較上一年稍有下降,但仍然處于較高水平,同樣處于較高水平的城市還有平頂山、許昌,這些城市呈現一定的集聚型,互相之間緊密圍繞。處于中等水平的城市有漯河、開封、焦作分布較為分散。濟源的綠色發展依舊處于較低水平。
在e圖中,2017年的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分布與前兩年有相似之處。中部的鄭州、東北方向的新鄉仍然處于高水平。位于南部的平頂山,綠色發展有了顯著的效果,上升為高水平。西部地區的洛陽的綠色發展仍然處于較高水平。位于東南部的開封、許昌的綠色發展處于中等水平。焦作、漯河處于較低水平,分散在城市群的兩端。濟源處于低水平。
根據f圖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原城市群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呈現出北部高于南部城市、中西部高于東部城市的整體特征。位于中西部的鄭州、洛陽的綠色發展水平引領中原城市群的綠色發展,在城市群內處于高水平,這與其在中原城市群規劃中的戰略地位相符合。較高水平的新鄉處于城市群內東北方向。中等水平的城市緊密圍繞在鄭州市的周圍,有平頂山、許昌、漯河、開封、焦作5個城市,分散在中原城市群的北部和南部。較低水平的只有處于西北部的濟源。
選取2013年與2017年為代表,將各項指標權重進行分析(見表5),可以發現以下結果:

表5 2013年與2017年中原城市群9大核心城市綠色發展水平指標權重比較
1.生態保護方面,累計造林面積指標高達0.35,2013年和2017年權重排名均位于第1位,充分表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成為各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差異的關鍵因素,造林面積等生態保護措施對綠色發展水平的建設有重要作用。
2.資源利用方面,單位GDP能源消耗、全社會人均用電量這兩項指標在2013年和2017年的權重都較高,分別位于第2位和第3位,表明對資源的利用程度也是影響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原城市群大多數城市的資源利用程度對綠色發展的水平有很大影響,如鄭州的資源利用綜合指數達到0.295,占綠色發展綜合指數的48.7%。
3.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方面,節能環保支出的權重值排名第5位,較為靠前,說明對環境的治理投入有利于中原城市群內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的提高。節能環保支出有利于城市的環境建設,倡導綠色發展理念,促進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從數據來看,鄭州、新鄉、濟源的環境治理投入較多,其他地區的投入較少,而該投入與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又息息相關。在指標權重中,人均GDP指標排名與節能環保支出所占比重的排名較為接近,分別為第5位和第6位,表明經濟水平直接影響了該城市環境治理的投入,從而影響城市綠色發展水平。
4.社會進步方面,除了萬人擁有公共汽車指標較為靠前外,其余各項指標排名較為靠后,表明社會發展對整體綠色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但相對以上幾個方面來說該影響作用較小。
生態環境保護在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評估中起著關鍵作用,是中原城市群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的重要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大多城市以發展工業為主,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成為目前阻礙其綠色發展的棘手問題。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綠色發展水平,首要的就應該是加強生態治理,打造綠色空間。首先,要從思想上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各地政府應在宣傳和教育上加大力度,使人們形成節能環保的觀念。中原城市群的經濟發展較慢,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此在普及綠色發展知識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綠色發展水平也較低,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更需要加強宣傳和教育的力度,讓老百姓有生態保護意識。其次,綠色基礎設施仍需完善,包括綠色交通設施、綠色建筑等。要合理規劃城市交通,提倡綠色出行,形成全民綠色發展意識,建設綠色空間。
資源利用程度在綠色發展水平評估中占較高的權重值,各城市間資源利用程度的差異是影響綠色發展水平的主要原因。中原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資源束縛嚴重,其發展存在過度依賴環境資源的現象。首先要從其源頭開始治理,即倡導綠色開采。中原城市群的工業發展需要根據資源儲存量、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資源利用率綜合設置合理的資源開采標準,嚴格把控資源利用率,遏制資源浪費和資源被過度消耗情況。與此同時,中原城市群需要在資源開采技術上進行創新,依靠先進技術建設生態友好型城市。
權重排名第3位的影響因素是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是綠色發展的基礎與動力,且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環境治理投入,對綠色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只有當各城市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后,才能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來治理環境污染問題。要發展綠色經濟,經濟與綠色二者之間并不矛盾,綠色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有助于我國整體推進綠色發展理念,還有助于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將節約能源、減少污染作為發展效率的標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為新興綠色產業。綠色技術的創新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源泉,因此應該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研發新興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從社會角度出發,政府的政策與機制對綠色發展水平有著監督與激勵作用。通過完善的綠色發展機制,可以激勵各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首先,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百姓共享綠色發展成果。中原城市群內部的綠色發展之所以出現不均衡發展的特征,原因之一就是各城市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因此通過建立保障制度能使各城市間共享發展成果,平衡利益分配。其次,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進行綠色發展的績效考核,相應實行綠色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引導并激勵全社會的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