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良,伍烈志,胡小紅
(湛江市南油醫院,廣東 湛江 524057)
急性闌尾炎屬于外科臨床中發生率相對較高的一種急腹癥,發病后患者會存在右下腹疼痛,疼痛還可發生轉移,闌尾部位存在反跳痛或是壓痛,多伴有惡心嘔吐、發熱等臨床癥狀[1]。疾病通常發病突然,且發展迅速,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如果治療不當或是延誤治療,會導致發生嚴重并發癥如穿孔、闌尾膿腫或是腹膜炎等,患者需要承受極大痛苦,且還會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此類疾病臨床通常會選擇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技術成熟且長時間應用,雖然可實現治療目的,但是創傷及創口相對較大,術后發生并發癥幾率相對較高,對術后康復會產生不利影響[2]。現階段,醫療技術有了迅速的發展和進步,小切口闌尾切除術臨床越來越廣泛,在應用過程中因其具有手術創傷較小,手術切口相對較小不影響美觀度,術后康復迅速等優點,得到了醫生和患者的一致認可和好評。為了進一步明確兩種手術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分為兩組,分別利實施傳統手術及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比較并研究兩種手術方法的應用效果。匯報如下。
本次選擇的50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收治的闌尾炎手術治療患者,收集時間為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利用隨機摸球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中女患9例,男患16例,年齡18-65歲,年齡均值為(38.79±2.73)歲。觀察組女患8例,男患17例,年齡20-67歲,年齡均值為(39.11±3.20)歲。患者均影響學檢查后確診為急性結闌尾炎,具備闌尾切除手術指征,均于發病72小時之內安排手術[3]。排除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及嚴重感染患者。兩組基線資料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本次研究。患者家屬詳細了解兩種手術的區別,認可治療方案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文件。
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全面檢查,確定手術方式后詳細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做好手術準備。
對照組實施傳統手術治療[4]:手術選擇硬膜外麻醉,確定麥氏點具體位置后,做一4-6厘米切口,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之后鈍性分離腹內斜肌以及腹橫肌,將腹膜切開,確認盲腸和升結腸,沿著結腸找到闌尾,對闌尾根部進行結扎,于盲腸壁部位進行縫合(荷包縫合),距離根部扎線處約0.5cm處將闌尾切除。手術過程中手術醫師手部不能直接接觸患者切口內部,常規消毒后將殘余部位埋入盲腸之中,檢查無誤后對腹壁進行常規規范縫合并進行抗菌處理。
觀察組實施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5]:手術選擇硬膜外麻醉,術前利用B超明確闌尾病變位置并做好標記,手術麻醉后協助患者保持仰臥體位(下肢略高),常規消毒操作,在標記好的位置處做2.5-4厘米切口,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之后鈍性分離腹內斜肌以及腹橫肌,將腹膜外翻,并于護皮巾上穩定固定,如發現腹腔內存在膿液或滲液,首先需要徹底清理,之后將大網膜(小腸)推開,順著結腸找到闌尾,切除闌尾(根據情況選擇順行或逆行)并取出,之后先縫合腹膜,之后對切口利用甲硝唑進行仔細沖洗,確認無誤后依次縫合腹壁,手術切口利用創口貼合并規范消毒。
觀察并記錄各項術中指標,包括:手術持續時間、切口長度;以及術后恢復指標,包括:疼痛程度及患者住院治療時間。患者疼痛程度依據VAS量表進行評定,總計10分,分值越低表明痛感越低。
手術并發癥包括:腹腔膿腫、創口感染、腸粘連。
采用統計學數據軟件(SPSS 21.0)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各項術中和術后恢復指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依據為P值小于0.05。
觀察組手術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切口長度,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及住院治療時間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及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分別為0、16.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持續時間,切口長度、術后疼痛評分和住院治療時間(±s)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持續時間,切口長度、術后疼痛評分和住院治療時間(±s)
組別 例數 手術指標 術后恢復指標手術持續時間(min) 切口長度(cm) 術后疼痛程度(分) 住院治療時間(d)觀察組 25 33.10±5.05 2.36±0.39 1.27±0.32 5.56±0.36對照組 25 24.57±4.29 6.22±0.70 4.08±0.72 8.68±0.52 t 6.437 24.086 17.832 24.666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n(%)]
闌尾炎主要是因為闌尾受到細菌病原體入侵或是存在寄生蟲、結石或是糞便等導致發生梗阻所引發的一種外科急腹癥[6]。急性闌尾炎在外科臨床發生幾率較高,發病后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右下腹疼痛(轉移性)、麥氏點跳痛或存在固定壓痛點[7]。年齡并不是疾病主要影響因素,各個年齡段均存在發病可能,但是通常青壯年發病幾率相對較高,青壯年(20-30歲)發病率約占總體發病率的40%左右,且發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疾病后續發展極為迅速,如果不能及時救治或是治療措施不得當,會發展為對生命安全具有極大威脅的化膿、穿孔或是壞疽。臨床對于急性闌尾炎,通常會選擇手術治療,將闌尾切除[8]。傳統手術經過長時間的臨床應用,技術成熟且治療效果理想,缺點為患者需要承受較大創傷,手術切口相對較大、患者術后會存在明顯疼痛感,因術中操作影響術后發生并發癥幾率較大,后期需要較長時間方可恢復,因此患者滿意度和接受度稍差。新時期,醫療機構積極引探索更為合理、安全的手術模式,經過大量臨床研究發現[9],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效果理想,且具有手術切口小,術中損傷較小,可大幅降低術后并發癥等優點,因此得到醫生推薦以及患者的廣泛贊譽。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利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結果顯示,本組手術持續時間長于實施傳統手術的對照組,且觀察組切口長度,術后疼痛程度以及住院治療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開展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時,首先需要利用B超進行檢查,明確闌尾組織位置及病灶情況,從而能夠準確判斷手術切口位置,制定手術方案,且手術創口較小,因此總體手術時間長于傳統手術。但是本種方式能夠有效降低術中對組織產生的損傷,同時也不會對腹腔臟器產生太大影響,從而可有效避免發生術后粘連,且可顯著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可縮短患者康復和住院治療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小切口手術需要合理移動患者皮膚,可根據需要適當將切口延長,從而盡快判斷闌尾根部,提升切除速度和準確性[10]。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分別為0、16.00%,并發癥發生幾率比較,觀察組就有明顯優勢(P<0.05),表明應用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手術,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
總而言之,闌尾炎應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可減少手術創傷,縮短創口長度,避免發生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盡快康復,推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