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翰超,蔣路云通信作者,劉洋,謝艷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四川 成都 610075)
結外NK/T淋巴細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CL)是一種具有高度侵襲性的結外原發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發病率低,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5%[1]。目前已有文獻報道,其發病多與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關[2]。該病常見于亞洲和中南美洲,東南亞地區發病率約為0.25/10萬[3]。臨床上常表現為鼻腔及面部中線部位進行性毀損性病變[4],同時在皮膚、胃腸道、睪丸、腦、唾液腺、胰腺、軟組織、腎上腺、心臟、肺、胰腺和骨髓中也可見相關病灶[5-7]。在臨床實際中,該病起病隱匿,癥狀及體征差異化大,易被漏診、誤診。為此,特報道一例癥狀表面不典型的NKTCL患者,增強從業人員對該病的認識、診斷及治療。
患者中年女性,因“發現左側耳后包塊伴疼痛、發熱1+月”入院,既往無其他病史。左側耳后及頸部腫脹、疼痛,疼痛程度劇烈,伴發熱、口干、張口受限、吞咽梗阻。查體:左側耳后及頸部可見大小約5.0cm*6.0cm大小彌漫性腫大包塊,局部皮溫升高,伴疼痛、頸部活動受限(影像學檢查具體見圖1)。左側下鼻甲腫脹,質硬,左側鼻咽部見大量膿性分泌物附著;張口受限,左側咽側壁粘膜增生、隆起。該患者于不同醫院多次就診,且反復行淋巴結穿刺活檢,均提示壞死性炎癥,未見惡性腫瘤證據。
檢查:外周血常規提示未見異常。胸部CT提示:“雙肺散在小片狀模糊影及結節影,考慮雙肺感染(見圖1)。”抗感染治療后復查胸部CT提示:抗感染治療無效,且肺部多發小結節影(見圖2b)。三次痰培養、TB-DNA均為(-)。先后行頸部淋巴結穿刺、下鼻甲活檢(見圖3)均提示壞死組織未查及腫瘤細胞證據。

圖1

圖2a

圖2b
注:頸部增強MRI提示:“掃及左側鼻咽-口咽旁軟組織腫塊影,伴左側腮腺深部、左側頦下及頸動脈鞘周圍、左側鎖骨上窩多發腫大淋巴結,部分融合,考慮腫瘤性病變伴淋巴結轉移,淋巴瘤可能性大。”
入院后予頭孢唑肟、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療無效,患者病情復雜,先后排除頸深部間隙感染、頸部結核、Ig4免疫相關性疾病等,但活檢仍未查及鼻腔、鼻咽部腫瘤。入院1周后該患者疾病進展迅速,多器官受累,肺部炎性結節較前擴大,縱膈內出現小淋巴結,患者頸部腫脹范圍向后延伸至項部,累及斜方肌前緣,向上累及眼眶,患者視力稍下降,向前、側方累及頸部I、II、IV區以及頦下均出現腫脹,疼痛感明顯,張口受限加重,使用地塞米松后減輕,但僅能維持6-8小時。請全院多學科會診后,考慮惡性腫瘤可能性大,再次于鼻咽部、口咽部多位置活檢及頸部淋巴結探查活檢,術中完整取出大小約1cm*1cm,表面光滑,質硬淋巴結并送檢提示淋巴組織增生性病變伴大量壞死。2周后下鼻甲免疫組化提示:病理診斷:結

圖3

圖4a

圖4b
外鼻型NK/T細胞性淋巴瘤(見圖4a及圖4b)。
本例患者主要表現為左側頸部包塊疼痛伴發熱,骨髓涂片、肺纖維支氣管鏡、多次活檢及細針穿刺均未見明顯惡性腫瘤細胞浸潤,且反復發熱,給予地塞米松后疼痛減輕,對激素敏感,但僅僅維持6-8小時,抗感染效果不佳,故考慮腫瘤可能性大。
ENKTCL是一種罕見的侵襲性NHL,任何年齡階段均可發病,但目前尚無兒童ENKTCL相關流行病學資料,據有限的回顧性資料顯示,ENKTL占兒童NHL的0.2%~1.6%。男性比女性多(男:女=6:1),平均年齡為38.6年[8],劉丹娜等[9]的一項研究統計本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24個月,患者中位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為72個月。部分研究都表明,ENKTCL與EB病毒關系密切,絕大部分患者存在EB病毒感染,且EB病毒(+)患者預后較差[10]。在本病高發地區,血漿EBV-DNA檢測在診斷時間接可以測量淋巴瘤負荷,同時對其定量檢測對治療后療效評價具有指導意義[11]。也有研究表明鼻腔菌群失調與ENKTCL患者治療療效及預后密切相關,針對鼻腔菌群失調的措施有望進一步改善ENKTCL的治療效果及預后[12]。監測Hb水平及臨床分期也可作為評價患者預后的指標[9]。與鼻型相比,有文獻表明鼻外型ENKTCL病情進展更加迅速、治療效果較差及存活時間短[13]。多數患者因鼻腔病變導致鼻塞或鼻部外形改變得以早期確診,少數因上呼吸道、軟組織包塊起病[14]、皮下出血為主要癥狀就診,而早期難以確診[15]。劉鵬利等統計ENKTCL誤診率高達71.7%,說明ENKTCL誤診在臨床中普遍存在[16]。
本例患者鼻部癥狀不典型,以頸部包塊腫大就診,對前期的診治過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最終根據免疫組化得以確診,其中早期下鼻甲活檢、淋巴結穿刺可見大量壞死及出血壞死組織而難以確診。同時,如果病變部位以小細胞為主或在疾病早期,病理方面不易與炎癥或感染性疾病鑒別,這也是本例患者難以診斷原因之一。ENKTCL病理上常表現為嗜血管性,即血管中心性浸潤,常伴血管破壞和組織壞死,少數表現為纖維素樣壞死。故可疑情況下可多次、多部位活檢,結合免疫組化CD3(漿+)、CD56(+)、TIA.1(+)、GZB(+)及EBER(+)可確診ENKTCL[15]。本例病人CD3、CD56、粒酶B、EBER原位雜交均為陽性。本病對激素敏感,使用激素后腫瘤可能縮小,因此在病理活檢前應避免使用激素。而本例患者前期活檢前于外院使用過激素,為后期的病理檢查制造了較大的干擾。
ENKTCL的治療主要采取化療-放療-化療“三明治”模式或序貫化療-放療的綜合性策略,上述均取得良好療效,顯著提高長期生存率,其中化療方案均包含門冬酰胺酶并剔除蒽環類藥物。目前同步放化療、序貫化放療被公認為Ⅰ/Ⅱ期ENKTCL的一線治療策略。Ⅲ/Ⅳ期ENKTCL應選擇包含門冬酰胺酶的聯合化療。靶向PD-1/PD-L1的免疫治療對復發難治ENKTCL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活性。難治性或Ⅳ期患者也可選擇異基因干細胞移植[17]。綜上所述,ENKTCL患者通常隱匿發病表現,應盡早尋找原發灶的病理活檢來明確診斷。積極完善影像學檢查,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同時將EB病毒篩查作為常規,若EBV-DNA(+),則需高度警惕ENKTCL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