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源,張娜,蔣新軍,4,趙婧涵,李雨露,李冠婕,張華,5
(1.海南醫學院國際護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1199;2. 中國醫學科學院海島急救醫學創新單元,海南 ???571199;3.海南醫學院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南 ???571199;4.海南醫學院創傷重點實驗室,海南 海口 571199;5.海南省創傷與災難救援研究重點實驗室,海南 海口 571199)
公共場所是面積較大、同一時間聚集人數較多、人口流動量大的場所,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機場、車站、商場、學校、健身房、公共展館等區域[1]。70%的心源性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公共區域,即院外心搏驟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其救治時間每延遲1分鐘,生存率便降低7%~10%[2]。美國心臟學會(Amercian Heart Association,AHA)強調,如能在1分鐘內實施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3~5分鐘內進行AED除顫,可使OHCA患者存活率達到50%~70%[3],但大多數情況下,即使身處急救網絡健全的公共場所,專業急救人員也很難確保4~6min到達現場施救[4],因此,這期間OHCA患者的生存主要取決于現場旁觀者的早期復蘇除顫,也稱“第一目擊者”,是OHCA發生后,現場第一個做出反應,采取急救行動的人,這個人不是醫務人員,可以是患者身邊的任何人[5]。《2016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6]推薦在OHCA高發的公共場所實行公眾啟動除顫項目(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即面對OHCA患者時,第一目擊者能在緊急醫學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前使用AED對患者進行除顫,減少院外等待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預后。因此,針對工作人員進行AED培訓,使其掌握高效的AED技術,培養更多合格的“第一目擊者”,從而保證在第一急救現場由第一目擊者實施第一時間救護。2020年6月,本課題組對海南省??谑袡C場、車站、商場、學校、圖書館、娛樂中心等人員密集場所的256名工作人員進行了AED知識、意愿及培訓需求的調查,內容如下。
選取海南省??谑袡C場、車站、百貨商店、文化展館、學校、樂園、景點、健身房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每個場所隨機抽取研究對象,共256名。納入標準為在人員密集場所工作、能自行完成調查問卷內容且自愿參與調查。
問卷參考最新版中國紅十字會心肺復蘇標準操作規程和國際心肺復蘇指南內容,經過相關臨床專家反復修改而成。內容包括一般資料、AED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施救意愿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從業場所、文化程度、有無接受過急救與技能培訓、有無見過AED等。第二部分為AED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由10道單項選擇題組成,包括AED的使用時間、使用順序、使用方法等,共100分。第三部分為實施AED的意愿,包括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三個維度,共33題,采用1~5級評分方法。對抽取的工作人員統一集中,由專人使用統一指導語發放問卷,明確調查目的、意義,當場回收。
根據預調查人數為調查問卷條目數3~5倍的原則,課題組在海口市某商場隨機抽取88位工作人員進行預調查,測得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0,一般而言,α>0.8表示內部一致性極好,說明本次預調查問卷信度良好。課題組邀請全國院前急救方面的7位專家對問卷內容方面進行評閱修訂及效度評價,根據回饋的數據并參照公式計算得出原始問卷的I-CVI=0.98,高于建議標準,說明本次預調查問卷效度良好[7]。
所有資料采用 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百分比表示;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一般資料與工作人員行為意愿的線性關系,采用皮爾森相關分析行為意愿與知識、態度、主觀規范等維度的關系,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256 名工作人員AED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n=256)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70份,回收有效問卷256份,有效回收率為94.8%。256名從業人員主要分布在8種類型的公共場所,其中在不同類型公共場所下工作人員的一般資料詳情見表1。
對工作人員的AED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測評,其中填答正確率最高的條目為“對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盡早使用AED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占84.3%;而填答正確率最低的條目為“電擊之后立即進行CPR(心肺復蘇),2分鐘后AED會再次分析心律”,僅占54.3%。詳情見表2。
本組共有158人(61.7%)接受過相關急救培訓課程,其中參加過AED電除顫培訓的工作人員僅占35.3%;若周邊開設免費的AED培訓課程,有224人(87.5%)表示愿意參加,其中希望每次參與AED學習的途徑和學習時長見圖1、圖2。

21.80%19.50%15.20%20.80%22.70%網絡學習 專題知識講座 專題技術培訓健康教育手冊 演習

圖1 希望每次參與的培訓途徑

圖2 希望每次參與的培訓時間
AED除顫實施意愿調查中,212人(82.8%)愿意為發生OHCA的家人實施急救復蘇,但當OHCA患者為陌生人時,僅有166人(64.8%)愿意實施救治。為進一步了解各變量對施救行為意愿的影響,將所收集的一般資料各變量與施救行為意愿得分進行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場所、有無社會救人經歷、AED了解程度、是否見過AED、周圍環境是否配置AED、是否參加過相關培訓活動、是否愿意參加培訓活動、是否愿意為家人實施AED除顫救治、是否愿意為陌生人實施AED除顫救治這10個條目下,工作人員實施AED除顫意愿得分有顯著差異(P<0.05),詳情見表3。
為進一步了解各因素對實施意愿的影響大小及趨勢,以總得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引入逐步多元線性回歸。結果發現,工作場所、AED了解程度、是否愿意參加培訓活動和是否愿意為陌生人實施AED除顫救治這4個條目是行為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具體分析結果見表4。

表3 影響AED施救行為的意愿得分單因素分析(n=256)
(1)t值:自變量為兩個,采用獨立樣本t檢定;(2)F值:自變量為三個及以上,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方差分析。
AED是搶救心臟停搏這一直接威脅人類生命急癥的重要手段,有效實施AED是拯救生命的關鍵所在[8]。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作為現場“第一目擊者”,直接面對人群,面對突發醫學情況的機會非常大,其掌握熟練的AED除顫急救技能知識,在最佳救治時期為患者提供有效救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9]。本研究顯示,84.3%的工作人員認為呼吸、心跳停止患者應及時使用AED,搶救時間越早越好,這表明目前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對于AED存在一定的認知,了解AED的主要用途和使用價值,但僅有54.3%知曉AED和CPR的配合使用順序,且本組共有61.7%的人接受過相關急救培訓課程,但參加過AED電除顫急救培訓的工作人員僅占35.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PAD計劃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是急救培訓內容,主要以現場CPR為重點展開,AED培訓內容相對欠缺,致使公眾普及力度不足。
本研究調查發現,工作人員到目前一直沒有接受過AED相關培訓活動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單位沒有安排免費培訓(58.2%)、未找到免費培訓的地方(40.7%)、工作或學習太忙沒時間(36.1%)等。但當問及若周邊開設免費的AED培訓課程時,87.5%的對象都表示愿意參加,且以演習和專題技能為主要培訓方式,2h內的培訓課程最容易被接受,這和樊麥英的研究結果一致[10]。因此,針對大型企業人力資源集中優勢,負責單位應探索多渠道定期培訓,積極邀請、配合紅十字會、各大醫院、醫學院校的工作人員積極舉辦院前急救的培訓活動和定期考核,如紅十字會培訓模式、醫院深入企業培訓模式、120 服務體系培訓模式、醫學院校深入企業培訓模式、企業員工自我培訓模式等相互結合,對考核合格者頒發全國統一的急救員證書,使公眾有機會可學、有資源可學,從而促進急救培訓工作的良性循環[11]。并且培訓指導機構應構建包括CPR和AED的完整課程,改變傳統以CPR為主的急救培訓觀念,增強“復蘇+除顫”的急救意識[12]。對非醫學專業人員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應嘗試應用以實操指導為主,理論學習為輔,增加實操培訓的比例。同時,在培訓過程中積極設計不同模擬情境,以培養學員在緊急環境下的問題觀察、信息收集、綜合分析判斷、救援以及實施干預等應急能力;注重學習效率,控制培訓時間,在有效時間內提高學員的積極性和效率,確保培訓效果[13-14]。
本研究采用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顯示,在重點公共場所(如醫療機構、學校、交通樞紐中心、體育鍛煉中心、社會服務機構等)工作、了解且會操作AED、愿意參加AED培訓活動、愿意為發生OHCA的陌生人救助的工作人員對實施AED除顫有著更高的行為意愿;且皮爾森相關系數表明行為意愿與知識中度相關(相關系數r2=9.1%)、與態度高度相關(相關系數r2=43.6%)、與主觀規范呈高度相關(相關系數r2=53.5%)。知信行理論指出個體行為改變的關鍵在于確定信念和改變態度,讓人產生行為或者行為的改變,知識的普及往往是基礎,只有個體充分了解及時實施AED對搶救OHCA患者生命的意義和相關知識,并對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后,才能形成積極施救的態度,并逐步轉變為施救行為[15]。因此普及AED知識與技能,提高公眾的社會急救意識和責任,是促使公眾積極參與社會急救、減少OHCA患者等待時間、提高院外搶救成功率的重要前提,具有潛在的社會效益。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可以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來發展,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社會媒體輔助,各醫療單位共同努力,通過電視、網絡、通訊工具、海報廣告等有效宣傳工具,增強社會對救護技術與心肺復蘇技術的興趣與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識,喚起人們的自救互救意識,轉變實施 AED是院前急救工作者“專利”的錯誤思想,普及社會急救知識,達到“人人學急救、人人會急救”的社會氛圍[16]。

表4 影響AED施救意愿得分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n=256)
80%的OHCA患者由室顫引起[17],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患者發病數分鐘后可能會死亡,室顫必須經電除顫才能被糾正。目前高度自動化的AED操作很便捷,受訓后使用極少發生差錯,能夠由現場目擊者在醫務人員到達之前使用,故公共場所AED配置的位置和數量也直接影響院外急救效果和醫療服務質量[18]。在本研究中,僅34.4%的工作人員知曉周圍生活、工作的環境中有配置AED,且82%不知道可以通過手機定位在“AED地圖”查詢最近的AED,這嚴重限制了社會急救資源的高效使用。《2016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推薦在OHCA高發的公共場所實行PAD計劃,大力配置AED[6]。雖然各大城市公共場所AED 的配置日益增多,但中國大陸的AED 配置數量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截止目前,平均每10萬人中AED擁有量美國為700臺AED[19]、日本461臺[19-20]、丹麥262臺[19-21]、瑞典160臺;在國內,AED覆蓋率每10萬人中深圳17.5臺、海口13臺、杭州5臺[22]、浦東新區11臺[23]。不可否認,我國在AED方面起步較晚,中心城市AED配置數量少、分布密度和覆蓋范圍低,影響了AED院前急救效益的全面發揮。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已成為公眾的隨身標配,地圖軟件、APP能隨時為公眾提供準確的地理位置服務,應構建AED網絡和體系,大力普及“AED地圖”,通過自動定位、自動更新、自動顯示和自動導航周邊地區的AED,將社區、公共區域和醫院等形成一個統一整體,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的緊密銜接[24-25]。
本研究發現,目前??谑泄矆鏊ぷ魅藛T對AED有一定的基礎認知,但在具體使用細節、與CPR配合使用流程等方面還存在欠缺;工作人員對于參與社會急救培訓有著較高的意愿和態度,且偏向于時間短、突出動手操作的培訓課程;有良好AED認知的工作人員的除顫行為意愿也較高;目前公共場所配置的AED數量較少,且工作人員對獲得AED的方式和途徑了解不夠全面。提示有關部門應加大社會培訓力度和普及急救資源的配置,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提高公眾對AED的認知,合理促進AED的布局與投放,幫助公眾真正做到能知曉、能獲取、能使用、能救人,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第一目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