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堅,羅瑜,李學明
(韶關市中醫院,廣東 韶關 512026)
中醫學認為,濕疹多為稟賦不足、飲食不節、嗜酒或過食辛辣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又外感風濕熱邪,內外之邪兩相搏結,浸淫肌膚發為本病。皮膚瘙癢癥多因風濕熱邪搏于肌膚或肝腎陰虛、血虛風燥所致。二者在治療方面均宜清熱解毒、祛濕、祛風止癢為主。皮膚洗劑作為我院皮膚科的院內制劑(已取得制劑批準文號:粵BCSQ20140672),其處方由大黃、防風、而大黃、防風、忍冬藤、荊芥、紫蘇葉、白芷六味藥組成。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方中大黃味苦性寒,具有涼血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對癰瘍腫毒、疔瘡、皮炎有一定的療效;防風具有辛散解表、祛風止癢的作用,用于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皮膚疾病如風疹瘙癢、濕疹等,具有較好的功效;荊芥祛風解表、透疹,對于蕁麻疹、風疹、麻疹具有很好的療效,與防風配伍,可以加強祛風解表的作用;忍冬藤具有散熱解毒、疏風通絡的功效, 《本草綱目》稱其既是“治風除脹解痢逐尸”之良藥,又為“消腫散毒、治瘡之良劑”,能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忍冬藤對于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都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是外用的良藥,對于癤、瘡、癰、腫,蟲蛇咬傷等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紫蘇葉煎水洗可發表散寒、解毒的作用;白芷以根入藥,具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廯等皮膚疾病。各藥經過相互配伍,使皮膚洗劑具有清熱祛濕、祛風止癢的功效,外用可以用于濕疹、蕁麻疹、麻疹、皮膚騷癢、藥物過敏皮炎、接觸性皮炎等[1]。本文重點探討該洗劑的制備及質量標準提高的方法。
處方中的中藥材原料藥(湖北宏源藥業公司)[2];大黃對照藥材(中檢院,120984-201202);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檢測用的制劑產品(批號分別為:20210304、20210305、20210306)、薄層板、蒸餾水均由我院制劑室自制。
2.1 處方原藥材
2.1.1 大黃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莖。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第32頁大黃項下有關規定[3]。
2.1.2 防風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第230頁防風項下有關規定。
2.1.3 忍冬藤
本品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莖枝。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第179頁忍冬藤項下有關規定。
2.1.4 荊芥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第402頁荊芥項下有關規定。
2.1.5 紫蘇葉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干燥葉(或帶嫩枝)。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第541頁紫蘇葉項下有關規定。
2.1.6 白芷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第155頁白芷項下有關規定。
2.1.7 對羥基苯甲酸乙酯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藥用輔料第170頁對羥基苯甲酸乙酯項下有關規定。
2.1.8 乙醇
本品應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藥用輔料第8頁乙醇項下有關規定。
2.2 制備工藝
取處方中的大黃、荊芥、防風、忍冬藤、紫蘇葉、白芷六味藥材,加水過藥面煎煮兩次,第一次煎煮2小時,第二次煎煮1.5小時,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約900mL,濾過,加入對羥基苯甲酸乙酯0.5g(用乙醇10mL溶解),加入純化水至1000mL,濾過,混勻,分裝,即得[4]。
3.1 大黃的薄層鑒別
取皮膚洗劑20mL,加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15mL,合并乙醚提取液,濃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1g,加乙醚10mL,振搖提取2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為對照藥材溶液;按處方比例及制法,制成缺大黃的陰性對照樣品,取陰性對照樣品20mL,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成缺大黃的陰性對照溶液[5]。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502薄層色譜法,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氨蒸氣中熏0.5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T=22℃ RH=75%)。結果見圖1。

圖1 大黃薄層色譜鑒別結果(T=22℃ RH=75%)
3.2 大黃薄層鑒別條件耐受性考察
3.2.1 低溫度考察
取點樣后的薄層板在溫度為4℃-8℃的條件下展開,結果表明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結果見圖2。

圖2 低溫度考察薄層色譜鑒別(T=7℃ RH=81%)
3.2.2 低濕度考察
取點樣后的薄層板在濕度為35%-25%的條件下展開,結果表明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試驗結果見圖3。

圖3 低濕度考察薄層色譜鑒別(T=23℃ RH=32%)
3.2.3 不同薄層板考察
用自制硅膠G薄層板在相同條件(T=22℃ RH=75%)下展開,實驗結果表明,自制薄層板也可對本品實現有效分離和鑒別。結果見圖4。

圖4 不同薄層板考察方法結果(T=22℃ RH=75%)
依據《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127洗劑項下要求,應檢查相對密度、pH值、裝量與微生物限度,三批樣品結果均符合規定。
4.1 相對密度采用《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601相對密度測定法的比重瓶法進行測定。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相對密度測定試驗結果
4.2 pH值采用《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Ⅶ G pH值測定法進行測定。測定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批次制劑成品的pH值試驗結果
4.3 微生物限度依據《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ⅩⅢ微生物限度檢查法進行檢查,測定結果見表3。

表3 微生物檢測結果
4.4 裝量差異采用《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Ⅰ V洗劑項[裝量]下檢查法進行測定。測定結果見表4。

表4 制劑成品裝量差異測定結果
4.5 [性狀] 本品為棕黑色液體,氣微香。
4.6 [功能與主治] 驅風解毒,止癢,消腫。用于蕁麻疹、濕疹、麻疹、藥物接觸過敏、皮膚紅腫瘙癢、接觸性皮炎等。
4.7 [用法與用量] 外用。取適量外搽患處或濕敷,或取適量加5倍沸水外洗患處。
4.8 [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皮膚破損者慎用。
4.9 [規格] 500mL/瓶,玻璃瓶。
4.10 [貯藏] 密封,置陰涼干燥處。
5.1 近年來皮膚各種疾病伴隨的瘙癢癥呈上升趨勢,主要是大量化學用品的應用,以及環境污染,或是內在疾病的表皮的反應。皮膚瘙癢對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甚至影響工作和學習。皮膚瘙癢時如果用手撓,常常會出血,易造成感染。
目前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西藥較多,如西藥中的口服抗組胺藥、鈣劑、維生素A、維生素C及復合維生素B。現有的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有的副作用太大,效果不佳,有的有使用禁忌。而中醫則認為本病引起的瘙癢屬血虛風燥,濕毒內蘊所致,皮膚洗劑為我院名老中醫的協定處方,方中的防風、白芷、紫蘇葉、荊芥能祛風、除濕、止癢、透疹;大黃、忍冬藤能涼血解毒、祛風通絡、活血消腫;諸藥配伍合用可產生驅風解毒,止癢,消腫之功效。多年來作為我院院內制劑在臨床上治療風寒濕邪阻于皮膚所致濕疹,見有瘙癢、紅斑、丘疹、水泡、滲出,糜爛及藥物接觸過敏、皮膚紅癢、接觸性皮炎等各種皮膚疾病,均收到了明顯、滿意的療效。
5.2 為確保皮膚洗劑的臨床療效,便于臨床,本文對其制備工藝及質量標準提高控制進行了評價,為便于其臨床推廣使用及質量的保證提供有力的依據。該制劑產品具有制備成本低、制備方法簡便、臨床療效好、毒副作用小、見效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