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松
慢性胃炎是在不同病因共同作用下所導致的慢性胃黏膜病變,在胃病中的發病率居于首位。對慢性胃炎進行中醫辨證分析,可分為脾胃虛寒型、脾虛濕熱型、脾胃虛弱型、脾虛胃熱型等,而脾虛濕熱型較為常見,通常表現為胃脘部的悶脹作痛、反酸、噯氣、強烈的灼燒感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進食造成了極大困擾[1,2]。半夏瀉心湯是中醫經典名方之一,其源于仲景所書《傷寒論》,對于心下痞,即胃部的痞塞不通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半夏瀉心湯辨證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所收治的126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方法采用區組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齡為(58.25±9.47)歲;平均體質量為(68.15±6.38) kg;平均病程為(1.57±0.43)年。參照組患者男36例,女27例;平均年齡為(56.43±10.17)歲;平均體質量為(67.68±7.20) kg;平均病程為(1.48±0.52)年。對所有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析,患者均為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病程及中醫體質辨證等一般資料對比,結果表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①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3]中關于慢性胃炎的癥狀描述,即上腹部疼痛、脹痛,食欲不振、少飲食、易早飽,具有燒心感,易反酸;②結合胃鏡影像結果,即患者胃黏膜紅白相間,且白色部分多,胃內壁皺襞較少、變平、甚至消失,其血管顯露結果為陽性。
1.2.2 中醫診斷標準①參考《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中對于胃脘腹痛的癥狀描述,即胃脘具有疼痛,且脘部具有脹滿、脹悶、納呆、噯氣、吐酸、腹脹等,對患者進行分型,其胃脘痞脹、疼痛,舌紅、苔黃且厚膩,口苦、口臭,具有惡心、嘔吐的現象,小便黃,大便黏滯,脈滑數,即為脾虛濕熱型。
1.3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加入研究前1個月未接受相關治療;③患者均符合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中慢性胃炎的診斷及脾虛濕熱辨證分型標準;④患者對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藥物耐受;⑤患者及其家屬均表示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病變;②患者具有免疫缺陷或感染性疾病;③患者合并消化系統疾病;④患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
1.5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其常規措施保障生命體征,給予患者日常生活指導,向其宣講飲食禁忌的項目,對患者的情志調節、飲食控制及身體鍛煉均予以加強,以避免慢性胃炎的相關誘因。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即指導其口服蘭索拉唑腸溶片(康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340)2片/次,1次/d,口服阿莫西林膠囊(福州海王福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0305)2粒/次,6~8 h/次,日劑量≤4 g(8粒),口服克拉霉素片(Abbott S,P,A,國藥準字J20050067)1片/次,2次/d,持續治療2個月。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半夏瀉心湯辨證加減治療,半夏瀉心湯組方如下:清半夏12 g,黃芩9 g,干姜 9 g,人參9 g,炙甘草9 g,黃連3 g及大棗12 g;患者若兼有肝胃氣滯,則加柴胡10 g,香附6 g,枳殼6 g,陳皮6 g,佛手6 g及烏藥6 g;患者若兼有肝胃郁熱,則加柴胡 6 g,赤芍6 g,陳皮6 g,龍膽草6 g,黃連6 g,吳茱萸6 g,海螵蛸6 g,浙貝母6 g,牡丹皮6 g及梔子6 g;患者若兼有脾胃虛弱,則加黃芪6 g,黨參6 g,麩炒白術6 g,茯苓6 g,砂仁6 g及陳皮6 g;患者若兼有胃陰虧虛,則加人參6 g,麥冬6 g,生地黃6 g,玉竹6 g,百合 6 g 及烏藥6 g;患者若兼有胃絡瘀血,則加丹參6 g、砂仁6 g、檀香6 g、蒲黃6 g、五靈脂6 g及香附6 g。以上調劑均為1劑用量,1劑/d,以水煎,分2次服用,持續治療2個月。
1.6 觀察指標以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免疫功能水平及療效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結合患者的胃脘或脅肋脹滿、胃脘灼燒感、口干口苦、惡心嘔吐,對中醫證候積分進行分級、賦分,輕記為0分,中記為1分,重記為2分,記錄并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
1.6.2 免疫功能采用SemiBio Assay細胞免疫芯片(上海中喬新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CD3+、CD4+、CD8+進行測定,并計算CD4+/CD8+的值。
1.6.3 療效參考《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中的療效判定標準及實際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對其進行胃鏡影像檢查,胃部黏膜基本恢復正常,對其進行病理學檢查,其腺體萎縮,且腸上皮化消失,患者精神狀態佳,食欲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所好轉,對其進行胃鏡影像檢查,胃部黏膜處于恢復階段,對其進行病理學檢查,其腺體處于萎縮階段,且腸上皮化減輕2級度,患者精神狀態尚可,食欲恢復;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胃鏡影像檢查及病理學檢查結果均較治療前無變化,甚至惡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治療后記錄患者的療效。

2.1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的4個項目中醫證候積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4個項目中醫證候積分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2.2 免疫功能治療前,2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均有所提升,CD8+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顯著高于對照組,CD8+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對比 (例,
2.3 療效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8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37%(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消化道疾病在我國具有高發態勢,且其治療效果不佳、易反復,在臨床上是困擾患者及醫師的一大問題,而慢性胃炎就是其中一種[5,6]。慢性胃炎本質為胃黏膜炎性病變,具有3種類型,即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病因較多,常見于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規律飲食、吸煙、酗酒等,且慢性胃炎的發作往往在中老年時期,患者年輕時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7,8]。對慢性胃炎患者行胃鏡檢查,可見其黏膜內炎性細胞浸潤,且小凹上皮出現增生甚至出現腸上皮化生的現象。慢性胃炎對于患者的胃黏膜具有較大的影響,可致使患者的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其臨床表現多為腹部脹痛、反酸、噯氣等,且易出現相應的胃部并發癥,如胃出血、胃潰瘍,甚至胃癌等。西醫學角度通常認為,患者自身的不良飲食習慣或感染幽門螺桿菌可致病,故通常采用奧美拉唑等對慢性胃炎進行治療[9];反觀中醫學分析,慢性胃炎即為“胃脘腹痛”,多發于胃脘部,且從五行角度進行分析,胃炎的產生與胃附近的脾、肝等器官亦相關,故臨床常見的胃炎為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10]。
治療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需結合其發病機理進行分析,即脾陽虛、濕氣郁結、脾不運濕,故治療該疾病,需理氣和胃、補脾去熱、攻補兼施[11]。半夏瀉心湯是著名的和解劑之一,源于《傷寒論》,廣泛應用于治療心下痞,具有寒熱平調、消痞散結的功效;其中半夏為君藥,具有強烈的散結消痞之效,又可降逆止嘔;干姜可溫中散寒,結合黃芩與黃連的大苦大寒,以此達到寒熱平調的功效,3味藥共為臣藥;人參、大棗則共為佐藥,以此溫補脾虛所致的脾氣失調;甘草即為使藥,起調和諸藥之效。且在臨床實踐中,結合患者的辨證分析結果,對半夏瀉心湯進行加減,可起到異病同治之效,以此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藥理學認為,半夏可抗腫瘤,亦具有鎮吐作用;黃芩則可抗菌,其中所含的黃芩素及黃芩苷被證實具有一定的抗焦慮作用[12],故結合現代藥理學理論,亦可證實半夏瀉心湯對于治療慢性胃炎具有較好的療效。反觀本次研究結果,患者在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變化、免疫功能水平變化及臨床療效,亦可說明半夏瀉心湯對于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且結合免疫功能變化可知,CD3+、CD4+及CD4+/CD8+均有所提升,CD8+則有所下降,該療法對患者的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修復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脾虛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以半夏瀉心湯辨證加減治療,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緩解其臨床癥狀,提高其治療效果,胃黏膜修復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