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農 康秋榮 何彩云 郭桂紅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軸關節病變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發病后會不同程度累及骶髂關節和周圍關節,臨床特點表現為慢性進行性炎癥,隨著病情進展,晚期出現脊柱強直和關節畸形[1-3]。當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發病機制,但及時發現,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可抑制炎癥進展,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西醫治療以非甾體抗炎藥為主,重視控制急性炎癥進展和緩解疼痛[4,5],但是對病理發展過程作用不大。本次研究主要是運用溫針灸聯合益腎蠲痹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觀察統計其治療的效果,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強直性脊柱炎病例中抽取6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修定的AS紐約標準[6,7]。采用計算機程序生成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5.29±8.36)歲;男19例,女11例;病程2~16個月,平均病程(8.52±2.27)個月。對照組患者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5.15±8.37)歲;男18例,女12例;病程3~17個月,平均病程(9.06±2.11)個月。2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①全身情況差,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②心、肺、肝、腎等重大器官異常者;③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④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西醫治療,口服吲哚美辛(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44023647)50 mg,每日3次;甲氨蝶呤(山西普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2462)2.5 mg,每周1次。觀察組患者給予溫針灸聯合益腎蠲痹丸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溫針灸治療,選擇主穴夾脊穴,配穴為大椎、風池、腎俞等。指導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腰背部皮膚,常規清潔消毒,使用0.30 mm×40 mm華佗牌毫針,每次取4~6對夾脊穴,針尖沿著向脊柱方向直刺,針刺深度約為15 mm,得氣后留針30 min,觸碰骨膜障礙后緩慢提插,以患者感覺進針處酸脹感為宜,直至針感強烈。選取4~6段1.5~2 cm的艾柱插在夾脊穴的針柄末端,然后從下端點燃,為預防艾條脫落燙傷患者皮膚,可在穴區墊一張硬紙片,待艾條燒完冷卻后拔針,使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處;配合益腎蠲痹丸服用治療,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2組均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1.4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體征變化及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臨床療效劃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大標準[8,9]。顯效:脊柱活動度基本恢復正常,晨僵時間低于30 min,腰椎X線提示正常曲度;有效:脊柱活動度有所恢復,腰骶部偶現脹痛,晨僵時間在30~60 min,腰椎X線提示接近于正常曲度;無效:脊柱活動困難,晨僵時間大于60 min,臨床癥狀甚至有加重趨勢。臨床觀察指標包括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和血沉。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和血沉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各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和血沉比較 (例,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全身性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腰背痛、進行性晨僵。具有反復發作、進展緩慢等特點,病程嚴重者可達數十年。從中醫學角度,將強直性脊柱炎納入到“痹證”范疇[10-12]。在《證治準繩·腰痛》記載,腎督陽虛是發病的根本病機,風、濕、寒、閃挫、瘀血、滯氣、痰積等皆是輔助病因,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補腎壯骨[6]。當前臨床尚未明確該病癥發病因素,沒有特效根治藥物可用,西醫治療選擇抗風濕藥和非甾體抗炎藥,但是見效慢,患者長期服用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從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機制特點分析,著名老中醫研究出益腎蠲痹丸,經醫學專家驗證是治療痹證的經驗效方,選用補腎培本,活血通絡藥[13-15],輔助成分為蟲類藥,發揮出溫腎壯督、蠲痹通絡、散瘀滌痰的作用,標本兼治,從病因上來治療本病。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反映了溫針灸聯合益腎蠲痹丸能夠有效提升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療效果。中醫學認為,強直性脊柱炎主要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骨脈失養,腎虛督空,或者濕熱浸淫,寒濕外襲,跌打損傷,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絡。感受外邪為標,腎虛督脈空虛為本。因此在治療中,需要以補腎強督為主,同時佐以祛風除濕,壯筋骨,活血脈,通筋活絡利關節。應用溫針灸治療,選擇主穴夾脊穴,配穴為大椎、風池、腎俞等。夾脊穴有舒經活絡、調節臟腑的作用。大椎能夠益氣壯陽,并且可以溫經活絡,驅邪外出,疏風散寒。風池能夠驅逐寒邪,疏風解表,振奮陽氣。腎俞有強腎的作用,對于緩解久坐不動導致的疲勞、無力、陽氣不足等有明顯的作用。溫針灸與益腎蠲痹丸聯合使用,可以有效促進患者的治療。
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和血沉,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溫針灸聯合益腎蠲痹丸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晨僵時間、關節壓痛,降低血沉,促進患者臨床體征的緩解。這表明溫針灸聯合益腎蠲痹丸的療效確切,溫針灸為中醫特色療法,選擇主穴夾脊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的棘突下旁開0.5寸,左右共計34處,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皆夾脊而行[16,17],該穴位是緩解腰背痛、強壯脊柱壯陽的重要穴位,同時配合大椎等輔助穴位,作用于脊柱周邊穴位,在艾灸加溫作用下,具有祛寒止痛、益氣活血、溫經通絡的效果。艾柱內有熱性物質可減少炎性物質滲出[18],加快腰背部及周圍組織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機體免疫細胞活性大,增強了白細胞的活躍性。該中醫療法可長期使用,不會對患者產生不良反應,機體損傷小,安全性高,受到了患者的認可和肯定。益腎蠲痹丸組方包括土鱉蟲、全蝎、蜂房、地龍、骨碎補、淫羊藿、熟地黃、當歸等。土鱉蟲有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的功效。全蝎有通絡止痛、攻毒散結、息風鎮痙的作用。蜂房能夠祛風止痛、攻毒殺蟲。骨碎補能夠活血續傷、補腎強骨。地龍能夠清熱定驚、通絡。淫羊藿可以強筋骨、祛風濕。熟地黃可以滋陰補腎、養血補血。當歸有調經止痛、補血活血的功效。益腎蠲痹丸可以蠲痹通絡、益腎壯督、溫補腎陽、搜風剔邪。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益腎蠲痹丸能夠改善局部癥狀,止痛、消炎,并且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使類風濕因子轉陰,降低血沉,促進骨進行性破壞的修復。
溫針灸聯合益腎蠲痹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是從患者病因入手,實現了內外兼治的效果,符合中醫學追求的辨證治療理念。我們根據研究結果來推測該療法作用機制,益腎蠲痹丸具有抗炎、消腫、鎮痛作用,通過調節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激發腎上腺皮質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且具有降低滑膜組織炎癥,減少膠原纖維沉著,修復關節軟骨細胞缺損部位的效果,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的病理機制是加強免疫調節[19]。觀察組患者關節壓痛指數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治療減輕了患者痛苦,溫針灸直刺夾脊穴,在點燃艾柱作用下,患者感到局部皮膚酸痛熱脹,體內有血瘀通暢之感,證實了本次治療方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溫針灸聯合益腎蠲痹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及體征,提高有效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