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紅英 楊紅琴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屬于目前臨床患病人數較多的糖尿病并發癥[1]。有數據顯示[2],大約有60.3%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以下肢麻木、下肢疼痛、下肢怕冷、感覺異常等癥狀為主,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故需及時給予有效救治。目前臨床西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以降血糖、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等對癥治療為主,但治療效果欠佳,較難達到預期[3,4],故有必要聯用其他治療方案。較多研究證實[5-7],中醫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具有較好的優勢,為探究中醫療法的可行性,我院對陽虛寒凝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自擬陽和通絡方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施行研究,隨機將2018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陽虛寒凝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觀察組(40例)。觀察組40例患者,男女分別為23例(57.50%)、17例(42.50%);年齡52~79歲,平均(60.32±3.52)歲;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9.68±2.36)年。對照組40例患者,男女分別為22例(55.00%)、18例(45.00%);年齡51~78歲,平均(60.29±3.48)歲;糖尿病病程6~17年,平均(9.72±2.42)年。2組資料經統計得P>0.05,可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201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8]中DPN診斷標準,且符合陽虛寒凝型DPN診斷標準者;②50~80歲者;③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糖尿病并發癥(糖尿病足、壞疽、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者;②近期服用過本研究治療藥物者;③有藥物過敏史者;④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統疾病、急慢性感染、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⑤伴有出血傾向或出血癥狀者;⑥精神障礙者;⑦其他原因(腦梗死、頸腰椎病變等)導致的神經病變者;⑧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及皮膚疾病史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40例患者施行常規西藥治療,即給予患者常規降糖、改善微循環(前列地爾)、營養神經(硫辛酸)藥物等治療。觀察組40例患者施行自擬陽和通絡方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常規西藥同對照組,同時,指導患者口服自擬陽和通絡方湯劑。藥方組成:熟地黃30 g,赤芍20 g,鹿角膠9 g,白芥子(炒研)6 g,肉桂3 g,麻黃2 g,生甘草3 g,炮姜炭6 g,蜈蚣3 g,制川烏1 g??蛇m當結合患者癥狀隨證加減,每天1劑,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2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對比2組癥狀積分、治療總有效率、腓總神經及脛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潛伏期及波幅改變情況。①癥狀積分:結合《中西醫結合糖尿病診療標準》[9]中的癥狀內容進行評估,主癥計分標準:輕度、中度及重度分別計2、4、6分;次癥計分標準:輕度、中度及重度分別計1、2、3分,正常計0分,主要對下肢麻木、下肢疼痛、下肢怕冷進行評估。②治療總有效率:結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的標準進行評估,統計顯效及有效占比和。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以上為顯效;癥狀及體征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70%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為無效。③神經電生理檢測方法: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使用上海諾誠肌電圖誘發電位儀對腓總神經和脛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潛伏期及波幅進行檢測。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行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后下肢麻木、下肢疼痛、下肢怕冷積分及總積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70.00%),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潛伏期及波幅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腓總神經和脛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波幅均高于對照組,且潛伏期較對照組更短,P<0.05。見表3、表4。

表3 2組患者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潛伏期及波幅比較 (例,

表4 2組患者脛神經傳導速度、潛伏期及波幅比較 (例,
隨著近些年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糖尿病患者數量明顯上升,而機體血糖長期處于過高狀態,易導致神經細胞受損,進而影響神經組織,最終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若不及時加以有效治療,后期可導致患者出現糖尿病足、壞疽等并發癥,重者導致截肢,對患者身心健康構成了一定威脅,故需盡早加以有效救治。
陽虛寒凝證屬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常見證型,主要是指機體消渴日久,耗氣傷陰,從而易導致氣陰兩虛,而氣虛無以行血,進而導致脈絡瘀阻、寒凝血脈,最終形成陽虛寒凝,故患者常出現肢體發涼、麻木、疼痛等癥狀[11]。中醫認為治療上述證型疾病應以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等為治療原則。本研究在常規西藥的基礎上對患者施行自擬陽和通絡方治療獲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主要是由于自擬陽和通絡方中的熟地黃具有養血補血、滋陰補腎的功效;鹿角膠具有溫補肝腎、益精養血的作用;麻黃具有散寒通滯的作用;肉桂具有強筋骨、通血脈的作用;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作用;炮姜炭具有溫經活絡的作用;白芥子具有理氣化痰、通絡的作用;蜈蚣具有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制川烏具有祛風濕、溫經止痛的功效;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可起到祛瘀通絡、溫陽補血、滋陰補腎、散寒通滯的作用[12]。因此,聯合西藥治療具有較好的協同效果,可行性較高。
此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下肢麻木、下肢疼痛、下肢怕冷積分及總積分均較對照組更低,且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70.00%),提示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施行自擬陽和通絡方治療可顯著改善癥狀,增強治療效果。同時,數據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腓總神經和脛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波幅均高于對照組,且潛伏期較對照組更短,亦提示加用自擬陽和通絡方后,有助于改善微循環及神經傳導速度,進而有助于恢復神經功能,對改善感覺異常具有良好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對陽虛寒凝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自擬陽和通絡方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有助于增快腓總神經和脛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及神經傳導波幅,縮短潛伏期,并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有效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