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媛
痛風是我國臨床多發且復雜的關節炎類型之一,該疾病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男性患者的發病率高于女性[1]。大部分患者最常發病的關節為第一跖骨。另外,肘部、膝蓋和手部等關節均為此病的多發部位。常規西藥是痛風的主要治療方式,有利于促進病情歸轉,但不良反應較多,療效尚不理想[2]。隨著臨床對痛風的進一步研究,中藥以其不良反應少、可整體調治的優勢在臨床中得到應用。根據相關臨床報道指出,將痛風湯治療應用于痛風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收效較滿意[3]。其具有解毒、活血、清熱、通絡、利濕、止痛的功效,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減少不良反應發生風險,進而改善預后。但國內外對于此類報道相對較少,依然缺乏臨床依據。在此次試驗中,對64例痛風病患的嘌呤代謝紊亂改善效果開展對比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給藥方案對于減少不良反應和提高效果的差異性,現將此次結果闡述總結如后。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就診的痛風患者共64例,通過雙盲隨機法分組標準將入選對象分為2組,分別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2例)。對照組中女性11例,男性21例;年齡分布23~63歲,平均為(39.75±3.67)歲;部分患者伴有并發癥,其中合并腎功能不全4例,合并冠心病8例;接受常規西藥治療方案。觀察組中女性10例,男性22例;年齡分布24~64歲,平均為(39.79±3.69)歲;其中合并腎功能不全5例,合并冠心病8例;接受痛風湯治療方案。研究項目均按程序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痛風患者或其家屬簽署診療知情同意書。2組各項臨床上數據經統計學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4]痛風的判定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患者關節滑液或結節中診斷出有特征性尿酸鹽結晶;②患者的臨床資料全面;③患者均可正常溝通;④血尿酸濃度超過正常水平;⑤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不全面;②先天性生理缺陷或畸形者;③精神能力、理解能力障礙患者;④接受放化療或實體腫瘤播散者;⑤未簽署同意書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1 mg秋水仙堿片(國藥準字H53020166;云南植物藥業有限公司)口服,每日2次,根據癥狀緩解情況調整劑量至0.5 mg/h,最大劑量6 mg/d,連續治療3 d。后給予患者100 mg別嘌呤醇(國藥準字H44021695;廣州康和藥業有限公司)口服,每日3次,連續治療30 d。觀察組實施痛風湯治療,痛風湯基本方:甘草 6 g,生薏苡仁30 g,全蝎5 g,桂枝10 g,黃柏10 g,知母12 g,生石膏30 g,干地龍10 g,赤芍15 g,忍冬藤30 g,車前子15 g,川牛膝15 g,土茯苓60 g。將諸藥合用加水煎煮,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服用30 d。
1.4.2 觀察指標①通過統計患者治療前后的NRS-11評分對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11點疼痛程度(NRS-11評分):其中0分:患者疼痛感不顯著;1分:輕度疼痛,可完成簡單日常活動,但無法負重;2分:中度疼痛,對生活自理性與工作有一定影響;3分:疼痛程度嚴重,患者的生活無法自理;4分:疼痛劇烈,患者無法忍受。②通過統計患者的關節痛發生率、皮疹發生率、肌肉乏力酸痛發生率,對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評價。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RS-11評分對比2組給藥前NRS-11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給藥后的NRS-11評分更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RS-11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與對照組(18.75%)相比,觀察組患者的關節痛、皮疹、肌肉乏力酸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3.13%)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
痛風主要指因機體嘌呤代謝紊亂而導致的疾病,多表現為痛風性慢性關節炎、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與關節畸形等方面[5]。當患者關節疼痛出現時,多在夜晚熟睡中疼醒,其關節部位可出現嚴重的紅腫、水腫、疼痛與炎癥,第一跖骨是大部分患者最常發病的關節[6]。另外,肘部、膝蓋和手部等關節均為痛風的多發部位。患者在痛風發病后,患者活動受到限制,最后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與工作。
西藥治療是現階段痛風癥的常用治療方式,其中別嘌呤醇、秋水仙堿片為首選藥物。別嘌呤醇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減少尿酸合成,從而降低尿酸濃度,促進尿酸鹽在關節、骨與腎臟沉著下降[7]。秋水仙堿能夠和微管蛋白異二聚體結合,對微管裝配具有抑制作用,對于痛風有一定療效,雖起效較快,但其有劇毒,易引發關節痛、皮疹、肌肉乏力酸痛等不良反應,停藥后疾病易復發,因此常規西藥治療的臨床療效尚不理想[8]。
據相關中醫理論,痛風屬于痹證范疇,病因多為缺乏先天稟賦,兼之外感濕熱風寒之邪,濕熱凝煉生痰,寒邪郁久化熱,阻滯經絡,或平素多食高梁厚味,引起脾失運化,痰濕內生而發病,故其治療當以泄化濁瘀、利濕清熱、止痛通絡為主[9]。所以隨著臨床對痛風的進一步研究,中藥以其不良反應少、可整體調治的優勢在臨床中得到應用。臨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以甘草、薏苡仁、全蝎、桂枝、黃柏、知母、生石膏、干地龍、赤芍等為組方的痛風湯進行治療,方中知母具有抗病原體、解熱與抗炎的作用;生石膏等具有瀉火清熱、止渴除煩的作用;忍冬藤具有清胃腑熱毒的作用;車前草等具有解毒清熱、利小便的功效;意苡仁等具有止瀉除痹、排膿清熱的功效;土茯苓等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赤芍具有止痛散瘀、涼血清熱的功效;全蝎等具有止痛、通絡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解毒、活血、清熱、通絡、利濕、止痛之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促進病灶好轉[10]。在此次研究中,相較于常規西藥治療方式,痛風患者通過痛風湯治療后的NRS-11評分更低,關節痛、皮疹、肌肉乏力酸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提示痛風湯治療的效果更佳,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減少不良反應發生風險,進而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表明,痛風湯治療痛風對于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等有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普及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