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璐
隨著近些年中醫中藥的普及,中藥作為治療疾病的基礎,中藥品質直接影響患者診治的效果,嚴格把控中藥質量是藥房安全的核心[1]。隨著中藥價格大幅度波動,中藥飲片摻假行為愈演愈烈,為了遏制假藥提高藥品質量,應提高藥房驗收者鑒別水平,掌握中藥鑒別知識。但在中藥鑒別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了確保藥效,更好保證安全臨床用藥,現對中藥鑒別對藥房安全管理的局限性進行分析,以更好地推動藥房規范化管理,提高中醫藥服務質量[2]。
中藥偽品就是用類似或相似的品種“以假亂真”,常見的有制川烏摻入黑順片,豬苓中摻入雞屎苓,白及摻入水白及,川貝母摻入小平貝母,酸棗仁摻入滇棗仁[3]。還有中藥質量造假的情況,通過摻入其他物質提升飲片質量,如用硫酸鹽來浸泡黃連、白術等,將食鹽水填充或涂抹在藥材上,通過劣質的藥材偽造成優質的藥材[4]。制造出顏色、外形、形狀與正品極為相似的假貨和偽品。
中藥劣貨為“以次充好”,有些商販會將正品藥材的有效成分提取后摻入到藥材中,在浸泡后與未提取的無差異,但藥效基本已經喪失,如黃連在浸泡過會有黃色變為淺黃色,并且顏色不均勻,木質紋理不明顯且無苦味[5],可通過飲片的外觀辨別以次充好。例如用鉛粉黏附蟲草的子座和蟲體的結合處,能夠增加冬蟲夏草的重量,通過外觀辨別能夠鑒別;紅花中添加滑石粉和淀粉也可通過外觀辨別;熟地黃表面用黑膠泥附著通過外觀辨別也能鑒別。
傳統鑒別通過眼觀、鼻聞、口嘗、手摸、水試、火試等方法進行。
2.1 眼觀眼觀法通過觀察藥材的形狀、顏色、大小、表面特征、折斷面等鑒別藥材真偽摻假情況[6],例如青黛為深藍色,黃連為黃褐色,丹參為紫紅色等,通過辨別藥材的顏色就能辨別真偽。
2.2 鼻聞鼻聞法通過辨別藥材自身氣味以鑒別藥材,例如薄荷有薄荷油味、白鮮皮有羊膻味。
2.3 口嘗口嘗通過品嘗藥材獨有味道進行鑒別,如細辛有辛辣感、黃連有極重的苦味、熊膽先苦后甜,中藥材獨有酸、甘、辛、苦、咸等味道[7]。
2.4 手感法手感法就是可以通過捏、揉、搓等手法感受藥材質地,判斷其韌性、黏稠、濕軟等特性,如鹿茸手感光滑、熟地黃有黏性、何首烏質地結實[8]。
2.5 水試法水試法是將鑒別的藥材放入水中,能夠與水發生反應,表現出特殊的現象,例如紅花在浸泡后能夠出現金黃色溶液,秦皮的浸出液在日光照射下呈現藍色熒光。
2.6 火試法火試法是將藥材用火燃燒觀察其具有的特殊變化和反應,如海金沙在點燃后能夠出現閃光和爆鳴聲,而與其相似的蒲黃和松花粉無此類現象[9]。對于通過傳統經驗鑒別方法不能鑒別的藥材,可通過電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觀察藥材的結構和細胞組成,某些藥材能夠觀察到明顯顯微結構,如人參、白芍、何首烏可見草酸鈣簇晶,石菖蒲、生地黃、甘草可見草酸鈣方晶,天麻、蒼術、白術、知母、山藥可見草酸鈣針晶,沉香為草酸鈣柱晶。中藥房在驗收入庫管理工作中,傳統經驗鑒別中藥的方法可快速、有效、直觀地檢驗藥材,技術人員、藥師、管理人員可根據性狀特征通過色澤、質地、性狀、斷面等鑒別,也可通過嗅覺、觀察、味覺、觸覺、水試、火試等傳統方法鑒定。
中藥飲片在臨床上可直接配方使用,也可制成煎制湯劑,因各地用藥風俗存在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中藥房的鑒別驗收難度。中藥摻雜非用藥部位,如將桑寄生枝葉摻入到桑寄生飲片中;炮制標準不統一,如九蒸九曬的熟地黃色澤漆黑,市面上多見為染色的何首烏和熟地黃飲片,炮制中的小細節也直接影響鑒別結果[10]。
小包裝或破壁中藥飲片的出現,給中藥師在中藥鑒別方面帶來不利影響。中藥飲片驗收人員每次驗收只能對每個中藥品種隨機抽取一包進行眼觀、手摸、口嘗等方法進行鑒別,檢驗程度不同,有的商家在飲片中摻入劣質藥材,驗收人員不能及時發現而正常驗收入庫,導致假劣中藥流入藥房[11]。鑒別手段受到限制,個別基層醫院沒有專門的藥檢機構,無法實行顯微鑒別和專業的理化鑒別,難以鑒別中藥的質量,只能簡單依靠中藥房工作人員的工作經驗和供貨商的信譽來保證藥品質量。藥房工作人員憑借個人經驗鑒別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觀察、口嘗、觸摸過程中存在主觀判斷,容易受到客觀因素影響,不能有效、全面地鑒別藥品真偽。
完善質量鑒定標準,保證中藥房確立統一、完備、正當的中藥質檢標準,做到有據可依、有規可循,在傳統甄別的基礎上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有些不法商人將染色劑添加到藥材中,增加色澤以次充好,在傳統鑒別技術上還需改良測驗方法,可采用新的鑒別技術和新型儀器裝備對藥材有效成分實施檢驗[12]。
中藥采購前應了解中藥材市場,對其進行系統調研,充分搜集市場信息和前沿趨勢,從購藥方案上提供客觀的數據,例如夏初時節可購進白鮮皮、薏苡仁、蛇床子、苦參等除濕熱的中藥,以應對夏季濕疹高發季節,到秋冬季節可采購天冬、百合、芡實等滋陰除燥的藥材,適應冬季購藥高峰。另外,還有一些藥品如薄荷、細辛等儲存時間過長藥效也會降低[13]。供應商的合格性應嚴格把控,首先選擇品牌道地藥材,保證藥品標準和質量為上乘。
遵循中藥飲片炮制工藝進行鑒別,以防以次充好。根據《雷公炮炙論》中將凈選、粉碎、火制、加輔料等方法均有具體闡述,應強調炮制標準的統一性,根據臨床需要選擇炮制適當的中藥材。建立中藥鑒定室,在具備條件的醫院藥房中開展臨床藥學工作,推進簡單的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工作,開展中藥優劣、真偽的鑒定,推行飲片含水量測定工作。科學分析處方中飲片用藥頻度差異,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做好藥房采購工作,按照用藥需求做到四個季節的用藥計劃,以制定采購計劃,按照季節調整購藥清單,春季采購發散風寒藥、夏季采購清熱降暑藥、秋季采購滋陰潤燥藥、冬季多采購滋補藥[14]。
中藥真偽鑒別問題日益突出,常用中藥會出現混淆品、偽品和假藥,分析其原因與醫院藥房鑒別設備簡陋、人員專業鑒別知識不足、各地炮制標準不統一、中藥采收時節不同、有意做假、摻偽等因素有直接關系。中藥為特殊商品,從事中藥工作人員應掌握中藥專業知識[15]。中藥真偽鑒別通過藥房工作人員眼觀、口嘗、鼻聞、手摸、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單的方法,對中藥外觀形狀進行快速鑒別[16]。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藥被開放進入到流通市場,與此同時見利忘義者大肆制假摻偽、以次充好,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中藥真偽難辨[17]。我國地域廣袤,中藥品種繁多,各地均有地產藥材,各地習用品和炮制標準不同,同樣出現真偽難辨情況。另外,不同季節采收對中藥鑒別和有效成分仍然有影響,不同采收季節的中藥也能造成真偽難辨。中藥在采收后均需進行加工,由于中藥品種繁多,產地加工要求不一樣,專業知識水平限制,對有效成分會造成破壞的藥材甄別難度更大,給藥房鑒別帶來困難[18]。中藥在儲運保管過程中,經過數次搬運摩擦,會造成包裝袋上的標簽丟失,字跡不清楚給中藥鑒別帶來困難。傳統鑒別方法能夠鑒別80%的假冒偽劣中藥,因此,在推廣和使用中藥過程中,應保證中藥質量,學會使用科學鑒別方法,以維護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