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淼 王 栩
近年來,人們對養生防病、及時阻止疾病發展越來越重視。各大醫院開始開展“冬病夏治”,多以穴位貼、艾灸、針刺等方式來預防疾病和鞏固治療效果[1],如利用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頑固性咳嗽、小兒過敏性鼻炎、膝骨關節炎等,并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冬病夏治”是中醫學“治未病”思想的充分體現。《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首次提出四時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體機能的影響,闡述人體氣血運行規律與節氣的聯系,證實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及疾病治療法則,總結“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治療原則[2, 3]。
1.1 天人合一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醫學內涵主要是指人這個小宇宙與天地這個大宇宙合二為一。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相接,四時季節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即四季疾病可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來治愈[3]。
1.2 治未病思想“未病思想”主要包括疾病未生、未發、未傳、未復[4]。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將病防發、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即在疾病發生的初期進行治療,使疾病不至于繼續傳變,保護身體機能。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5],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疾病尚未發生時便能及時察覺,進行預防,是治未病最應該做的事。
“冬病”即多發于冬季的寒性疾病,包括虛寒與實寒。實寒多因外邪侵襲或體內素有寒、痰、水、飲,內外合邪,則易誘發痹證、頭痛、哮病、喘證等疾病[6]。虛寒多于素體陽虛或冬季陰盛陽衰之時,遇感外邪而引發慢性咳嗽、泄瀉、虛勞等。“夏治”即指夏季陽氣生發旺盛之時,通過藥物、食物等補助陽氣生發,從而預防或治療“冬病”。
順時養陰陽即飲食習慣、活動鍛煉、精神情志、身心活動等方面都要順應自然四時的變化,順應陰陽消長、轉化的客觀規律,充分利用對人體有利的自然條件進行調養陰陽以達到平衡。陰陽平衡,才可預防疾病的發生,維護健康。
3.1 春夏養陽“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春日陽氣升發,萬物生發,養護身體當順應時節,以養陽氣為主。“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日陽氣漸旺,人體陽氣亦旺盛,夏季對應屬火,五行對應心臟,故以養心陽為主。肝主生長生發,體陰而用陽,順應肝性,使肝氣調達即為養肝陽。戶外運動可助陽生氣,禁飲冰涼以防中傷脾陽,多食當季果蔬以生津化液。當人體體質陰陽與四時季節氣候不相順應時,則須糾正人體陰陽使之順應四時變化。反之,陰陽離絕,精神乃死。在飲食方面,古有云“冬吃蘿卜夏吃姜”,意為飲食以適應季節之寒溫。春日進食溫陽益氣之物,大棗、龍眼肉等,夏日宜飲用清涼生津之品,如西瓜汁、綠豆粥。酸性收斂,苦寒降泄,可多食烏梅以防暑熱過盛傷陰耗津,苦瓜以消暑降火。俗語有“春捂秋凍”,不宜過早減衣物,注意保暖以養人體之陽氣。在作息規律上,應該晚睡早起,與“春乏秋困”作斗爭,培養良好作息習慣。在運動鍛煉上要“無厭于日”,堅持戶外運動,舒展筋骨肌肉關節,激發體內生發之陽氣,暢達氣血之運行。適當鍛煉,勿過激損陽。
3.2 秋冬養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秋日萬物蕭瑟,陰升陽降,與肺氣相呼應,故重在養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日陽氣藏伏,陰盛陽衰,重在養腎。因此,人們應培補肺腎陰精,腎元充養才能生髓健骨。冬主收藏,黑色入腎,多食黑豆、黑芝麻等補養腎精。同時還可多攝入羊肉、干姜、韭菜、肉桂等具有溫陽之物。在生活起居上,更應固護陽氣,養成日出即起的習慣,減少戶外活動,藏陽氣使其不得外泄。在精神情志上,應保持心情平和,怡然自得,精神內守,使陽氣與陰液保持平衡。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療法指在夏季針對冬日多發疾病,采取各種治療措施,以養足陽氣,抵御邪氣。常用方式包括三伏貼、拔罐、針刺、艾灸、穴位注射、中藥湯劑等[7,8]。不管何種療法,都各有其利弊。
4.1 三伏貼三伏貼目前應用普遍在于它治療原理符合一般規律。夏天體內陽氣生發,氣血充足,并于三伏季節人體陽氣到達最高峰值,此時皮溫最高,經絡最為暢達,可利用這一時機運用陽性藥物治療虛寒型疾病[9]。大多數慢性疾病的發生均與痰濕有關,張璐主張的夏月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通過“三伏貼”疏通經絡、刺激腧穴,可根除一些慢性疾病的“夙根”。根據中醫辨證,穴位敷貼方藥亦可隨證加減,而不是拘泥于成方。風寒伏邪甚者,以祛風散寒,合以麻黃、桂枝;痰濕甚者,以化痰祛濕為主,配合天南星、半夏;瘀血阻絡甚者,以活血化瘀行氣為主,合以川芎;水濕甚者,以利水滲濕為主,合以茯苓、澤瀉等。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穴位貼敷可以通過降低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抑制炎癥反應,控制病情。
4.2 中藥湯劑人體五臟之氣順應四時季節更替而出現生長消亡,根據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來調節五臟,可激發臟腑功能,防控五臟內生之疾。春日陽氣生發不足,表現為頭暈眼花、眼干眼澀、膚色暗淡、全身乏力等,可用薄荷、荊芥、鉤藤之類順應春天生發之氣;夏日陽氣浮表,出現動則汗出,口干少津,可用香薷、佩蘭之類順應夏日浮表之氣;長夏易感暑濕,濕性黏膩重著,出現口甜口黏、大便掛廁等,可用蒼術、薏苡仁之類順長夏之氣;秋氣燥烈,易出現咽干咽癢,干咳等不適,可用白芍、烏梅之類以順應秋收斂之氣;冬氣沉降封藏,陽氣不足不能運化,水濕泛溢肌膚可致浮腫,或久寒入里郁而化熱,可用黃柏、茯苓之類順應冬沉之氣。中藥湯劑在冬病夏治中防治疾病的范圍極廣,如內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頑固性咳嗽;兒科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外科的過敏性皮膚疾病等。中藥湯劑的現代研究較多,涉及的治療機制亦較復雜。
4.3 針刺針灸“治未病”即在快要發病而未發病或病情輕淺之時,以針灸激發經絡之氣達到防病保健目的。春季肝氣旺盛,易生肝疾,可選用肝經穴位疏肝解郁;夏季易出現心火上炎,宜選用心經腧穴以清心降火;長夏易生脾濕,宜選用脾經腧穴以健脾祛濕;秋季易生肺燥,宜選肺經腧穴以清燥潤肺;冬季沉降收藏,易生腎疾,宜滋養腎臟。針灸治未病亦可根據不同年齡段施刺,如在嬰幼兒給予針灸以增強體質,人至中年針灸以扶助正氣,人至老年針灸以延年益壽。針灸治未病還體現在對疾病的干預時機,在合適的病情發展階段,給予針刺以扶正祛邪[10]。針刺防治疾病的范圍與中藥湯劑相似,且由于針刺的不良作用小,在臨床中推廣最為廣泛,但同時由于兒童的自制力較差,故不推薦作為兒科常規手法。
4.4 艾灸周培娟等[11]提出艾灸“治未病”辨證思維體現在對疾病辨證施灸,如對中風的分期灸治,對慢性病的既病常護;注重保養脾胃,若素體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則易成宿食腐食致胃脹,灸脾、胃俞等穴既生胃氣,又助脾消食,可健脾壯胃,尤宜食納不佳,面色萎黃,脾虛乏力等脾胃病者;對于中氣下陷脫肛便溏者,宜灸氣海以補中益氣;注重保養元氣,元氣為人生之本,常選氣海灸、百會灸、神闕灸等以補養之,使元氣充盛,身體強健;注重調護心腎,“百病皆生于腎,心勞生百病”,而和神氣可養心,護丹田可養腎。針對脾胃虛弱的患者,極易出現腹瀉等疾病,艾灸足三里,神闕等穴位,起到溫陽健脾的作用,現代醫學中常用于潰瘍性結腸炎、單純性腹瀉的患者。
4.5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在穴位選用中西藥物,通過中醫的經穴體系注入有關腧穴,即針刺、穴位、藥物綜合發揮作用,從而達到防病治病。臨床上常用對足三里穴位注射中成藥黃芪注射液以提高人體正氣抵御外邪。穴位注射將針、藥、穴三者的協調作用,通過針刺改善循環,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以及穴位本身的局部調節,在未病之時強身保健,將病之時扶助正氣,在已病之時抵御外邪,作為“治未病”頗具成效、簡單易行、高效率的治療方法,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疾病。穴位注射也常用于膝骨關節炎或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4.6 拔罐人體感受外邪或內傷情志出現的痰飲、瘀血、水濕、火邪等滯留于人體,阻滯經絡、氣血循行。“拔罐”是通過利用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作用于經穴,引導充足的氣血到達五臟六腑,疏通經絡氣血,平衡臟腑功能的一種治病方法。拔罐法適用的疾病種類繁多,如感冒表現出的身重酸痛,哮證出現的咳嗽喘滿,胃痛表現出的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都可以通過拔罐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恢復人體機能。不僅適用于已病之時,對于未病之時,通過拔罐療法以解除人體疲勞、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體質。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疾病,在夏季進行治療和調攝,如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遷延不愈的呼吸系統疾病;關節僵硬疼痛及肢體麻木等風濕免疫性疾病[6, 12];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耳鼻喉科疾病[13];蕁麻疹、凍瘡、硬皮病等慢性皮膚病[14];痛經、經行泄瀉、不孕癥等婦科疾病等。適應于一切陽虛型體質的患者,通過夏季攻克體內寒邪、儲備人體陽氣。
冬病夏治的理論既是養生保健的法則,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冬病夏治”是中醫學整體觀和預防觀的體現,顧護正氣對于“治未病”有著積極的意義。三伏貼、穴位敷貼等可作為“冬病夏治”的主要治療手段。在具體臨床施治過程中,也有“講究”。①正確辨病辨證,并非所有病都適用,在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期,則不適用;亦不可依靠冬病夏治這一單一療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仍需根據個體情況配合治療哮喘等藥物[15]。②慢性疾病非一日造成,而治療也一樣非幾日顯效,需長期堅持治療。③“冬病夏治”屬中醫外治法,涉及專業技術及規范操作,應由專業醫師正規操作。同時,“冬病夏治”療法的現代應用仍面臨許多不足:①中醫講究辨病于辨證相結合,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穴位貼的組成已經固定,無法臨床隨證加減;②其治療機制的現代醫學理論研究依舊缺乏,需要進一步驗證;③操作人員及機構水平參差不齊,需要進一步規范。
《黃帝內經》是我國的醫學瑰寶,其中的很多治療及養生理念到現在依舊適用,“冬病夏治”療法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仍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探索,并結合現代醫學技術,更好地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