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俊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骨性退行性疾病,不良姿勢是頸椎病誘發的最主要原因,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已達17.5%[1]。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為最常見類型,約占頸椎病總發病類型的50%~60%[1],其發生率約占社會人群的3.5%[2]。目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干預手段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大類,由于手術治療具有風險大、難度高、手術指征把握嚴格等特點[3],保守治療一般為首選療法。筆者采用自配方中藥封包配合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均來自泰安市中醫醫院中醫預防保健科門診及住院患者,按照電腦隨機產生數字表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和聯合組,每組40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4]:①臨床表現: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多數患者患側上肢沉重無力、麻木、握力減退或有持物易墜落現象;少數患者可出現頭痛、耳鳴。②體格檢查:叩頂試驗(+)或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向上牽引頭頸部可使癥狀減輕或消失。③核磁共振(MRI)及CT影像學檢查顯示頸部神經根受壓。
1.3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②年齡20~70歲;③本試驗期間未接受其他任何治療者;④簽署進入研究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非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②哺乳妊娠或備孕期婦女;③合并心血管系統或神經系統等疾病者,如心臟病、出血性疾病、腦部疾病等;④懼怕針刺者;⑤局部有皮膚破損或有皮膚病者;⑥對中藥封包過敏者;⑦伴有精神類疾病不能合作者。
1.5 終止試驗標準①未能完成試驗規定療程患者;②在試驗過程中出現其他更嚴重疾病的患者;③在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的患者;④在治療期間接受藥物或其他療法治療的患者;⑤未能完成試驗隨訪的患者。
1.6 治療方法
1.6.1 針刺組采用針刺治療。選取患者雙側風池、華佗頸夾脊、肩井、頸百勞、陽陵泉、大杼、外關、列缺。平補平瀉手法, 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10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6.2 聯合組在針刺治療基礎上聯合頸部自配方中藥封包治療。中藥封包處方:蒼術50 g,威靈仙60 g,葛根50 g,肉桂75 g,羌活30 g,獨活30 g,粗鹽100 g,將中藥粉碎裝入40 cm×40 cm的棉布包中,縫制備用。治療前, 將中藥封包置于微波爐中加熱3~5 min,使封包內部藥物均勻受熱且溫度保持在60℃左右。 將中藥封包置于患者頸肩部疼痛位置,如患者自覺封包溫度高可加墊一層毛巾。治療期間隨時觀察患者頸肩部皮膚膚色及膚溫狀況,避免燙傷;每日1次,每次30 min,10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治療后應避風保暖,靜臥休息。
1.7 觀察指標
1.7.1 頸痛量表采用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 (Neck pain questionnaire, NPQ)[5]評定患者頸痛的綜合情況。該量表從9個方面評價頸部疼痛和功能狀態:頸部疼痛的嚴重程度;手臂夜間麻木或刺痛的情況及對睡眠的影響;頸部癥狀每日持續時間;搬臺物品的重量;患者讀書、看電視、工作、做家務的能力、社交活動能力、駕駛能力。NPQ量表的評判得分=(9項得分之和/9項總分)×100%,評分與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
1.7.2 McGill疼痛量表(MPQ)McGill疼痛量表由疼痛分級指數評分(PRI)、視覺模擬評分(VAS)、現有疼痛強度評分(PPI)3部分組成。MPQ總分為3部分得分之和,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1.7.3 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結合NPQ評分判定臨床療效。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頸肩功能正常,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且NPQ評分下降>75%。②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頸肩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基本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NPQ評分下降50%~75%。③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或改善, 頸肩部功能有少部分改善, NPQ評分下降25%~49%。④無效:臨床癥狀及頸肩部功能未改善, NPQ評分減少<25%。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PQ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 NP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患者治療后NPQ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表明2組治療均能有效改善患者頸痛癥狀。治療后:聯合組NPQ評分顯著低于針刺組(P<0.05),治療前后NPQ評分差值顯著大于針刺組(P<0.05),表明中藥封包聯合針刺在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痛癥狀優于單獨針刺治療。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NPQ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McGill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治療后McGill量表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種干預方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部癥狀均有顯著改善。治療后聯合組患者McGill量表評分顯著低于針刺組,評分差值下降顯著高于針刺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封包聯合針刺在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部癥狀方面優于單獨針刺。見表3。

表3 2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詳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多由勞累導或不當姿勢致頸椎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退變,使患者出現頸肩部僵硬疼痛,并常伴頸椎活動受限的癥狀。若頸椎退行性變繼續加重則引發椎間盤變性、突出,造成局部組織水腫壓迫頸神經根,出現以單側或雙側頸肩部、上肢甚至牽涉至手指的疼痛、麻木或活動受限等典型癥狀[8]。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應用和工作強度的增加,大多數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因長時間低頭,而導致頸肩部經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相應癥狀。近年來,頸椎病的患病人群越來越趨向年輕化、普遍化。研究顯示,頸椎骨性退行性變、頸椎間盤的退化變性在20歲左右即可發生[9]。另有流行病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存在頸椎異常癥狀的發生率已達15.1%~58.7%,且最年輕頸椎病確診患者年齡僅為14歲[10]。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中醫理論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中醫學“痹證”“項筋急”“項強”的范疇。年輕體壯患者多為感受風寒濕邪或長期慢性勞損引發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血不養筋,癥狀多為頸肩、上肢疼痛、麻木不適[11];老年體衰患者多為肝腎精氣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及督脈空虛,氣血不能上升濡養清竅,癥狀多伴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不適。在治療方面,中醫理論以益氣活血、滋補肝腎、疏通經脈為切入點。
現階段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療法和保守療法。西醫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報道較多,KocRK[12]和GoelA[13]采用椎間盤側方減壓術及關節突墊板置入術獲得良好療效。但有學者認為手術治療優勢在于可以直接移除神經根受壓的致病因素,但這種致病因素的移除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根性癥狀的改善并不成正比。此外,手術還會導致許多邊緣癥狀:Barre-Lieou綜合征、視力模糊、頸椎偏頭痛、頸性心絞痛等[14]。此外,手術治療對患者宜造成心理負擔,并存在創傷大、費用高、恢復時間長、易復發等缺點,因此,多數患者仍選擇保守治療。目前神經根型頸椎病常用保守療法包括:中藥內服、外敷、毫針針刺、針刀、穴位注射、艾灸、火療、整骨、推拿等等,各種保守療法的應用均能取得一定臨床療效[15]。自配方中藥封包為筆者科室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探索出的傳統中醫療法,本研究中將封包與針刺療法法聯合使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產生了“1+1>2”的臨床療效,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保守療法聯合應用提供臨床經驗與研究思路。
中藥封包療法受傳統中醫“淋拓”“淋洗”“淋浴”等特色療法的啟發創制而成,屬于中醫外治療法的范疇。《理瀹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本研究中所用中藥均為藥性溫熱、藥氣辛香走竄且血肉有情之品,善走經竄絡,搜風祛邪。其中,蒼術性味燥烈,善祛風除濕,通利關節;威靈仙辛散溫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經,入膀胱經善治頸項諸疾,其又善消骨鯁,對于頸椎骨質增生及退化有奇效;葛根輕揚發散、升舉陽氣,引諸藥藥力抵頸達肩;羌活、獨活通治一身上下之風濕痹痛,相須為用;肉桂可補元陽,溫命門,除積冷,通血脈,寓治病求本之意。全方標本兼顧,共奏祛風除濕、溫陽散寒、補腎壯骨之功。中藥封包加熱敷于患處,中藥借熱力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穿透皮膚直達病所,藥物藥力幾乎無散失,起到溫熨關節、肌肉、筋膜、肌腱及韌帶,加快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活動度,延緩韌帶鈣化和骨質退行性變的作用。封包溫熱力持久,能夠持續改善頸肩部肌肉肌力和恢復關節功能。現代研究證明,局部熱敷可使皮膚局部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代謝加快,血液黏滯度減小,淋巴回流增快,淋巴細胞的能動性增強,肌緊張減弱等[16]。本研究中,中藥封包聯合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在NPQ評分、McGill量表評分及整體臨床療效方面均優于單獨使用針刺治療,且中藥封包療法具有操作簡單、綠色安全、無痛舒適、價格低廉、可重復性高等優勢,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推廣。目前本試驗存在設計簡單、樣本量少,觀察周期短,隨訪不足等問題,在今后我們將開展臨床大樣本、長周期、多階段試驗,進一步深入探討中藥封包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與作用機理,為中藥封包在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提供更充分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