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君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是我國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發病年齡以老年人為主[1]。在危險程度上,兩者具有相似危險因素。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可使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2]。對糖尿病和高血壓分別進行藥物治療,及時、有效地控制血糖和血壓水平是治療這類疾病的關鍵,而血糖和血壓的控制,是延緩并發癥的關鍵。中醫藥應用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中,既可以改善癥狀,協助降糖、降壓,又可以通過辨證處方,減少西藥用量,改善胰島素抵抗[3]。同時,由于單純藥物治療所帶來的部分局限性以及機體對藥物耐受性的產生,近年來,以耳穴貼壓、針灸等非藥物治療手段結合藥物治療的方式受到關注并逐漸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一定療效[4,5]。本研究通過分析耳穴貼壓、針刺聯合藥物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療效,為該疾病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15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75例)和對照組(75例)。觀察組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齡48~79歲,平均(59.6±7.8)歲;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病程3~12年,平均(6.4±1.2)年;高血壓1級32例,2級33例,3級10例。對照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齡49~83歲,平均(59.9±8.3)歲;病程3~12年,平均(6.7±2.2)年;高血壓1級33例,2級33例,3級9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測結果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S2017020053),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葡萄糖負荷后2h血糖≥11.1 mmol/L或糖尿病典型癥狀加隨機血糖≥11.1 mmol/L;②符合高血壓診斷,即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③病史資料完整,認知功能正常,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全身感染、惡性腫瘤等患者;③合并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多器官、多系統嚴重疾病者;④不同意參與或不能配合者。
1.3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降糖方案為:預混胰島素聯合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及阿卡波糖片降糖(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每次0.5 g,日3次口服;阿卡波糖片,拜爾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05,每次100 mg,日3次口服)。高血壓患者給予纈沙坦(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17號)治療,每次80 mg,每日1次。治療期間密切監測血壓、血糖控制情況,并關注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耳穴貼壓聯合針刺治療。耳穴貼壓:患者取坐位,消毒后將王不留行子貼于患者雙耳穴位,即降壓溝、心、肝、腎、內分泌、神門,確認貼壓到位后雙指按壓貼豆位置,直至產生患者可以忍受的酸痛感;囑患者每日按壓貼豆處,每日4次,每次2 min,保持適宜的力度,避免皮膚受損,連續治療12周。針刺:選取主穴:百會、曲池、太沖、太溪,配穴:合谷、足三里。加減:頭暈甚配風池,耳鳴配翳風,心悸失眠配神門等,根據辨證加減取穴。患者取臥位,局部消毒后選用0.30 mm×40 mm毫針(江蘇省吳江市云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42270226)按照腧穴針刺要求進針。進針后留針30 min。每周針刺5次,4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對患者相關指標進行檢測。①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分析;②對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漿hs-CRP及E1水平進行分析。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及血糖水平比較與治療前相比,2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有顯著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舒張壓和收縮壓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2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有顯著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hs-CRP及E1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hs-CRP水平、E1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s-CRP水平、E1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hs-CRP及E1水平比較 (例,
糖尿病和高血壓目前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治療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然而,由于2種疾病的相互作用,糖尿病患者常常在后期出現糖尿病腎功能障礙等[6],常導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存在藥物選擇局限,血糖和血壓水平控制不良等問題[7]。中醫藥的聯合治療,可以減輕癥狀,協助降糖、降壓,又可以通過辨證論治調整陰陽,減少西藥用量,縮短達標時間,改善胰島素抵抗等[3,9],因此,耳穴貼壓、針刺配合藥物的綜合治療方式常用于臨床。本研究通過比較單純藥物治療與耳穴貼壓、針刺聯合藥物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療效,觀測了耳穴貼壓、針刺配合藥物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效果。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屬于中醫的“眩暈”“風眩”范疇。病因多因體質因素、情志失宜、高年勞倦、外感邪毒、藥石所傷等密切相關。病位多在肝、腎,與脾、胃及心等有關。病性多虛實夾雜,治療上根據標本虛實選方。采用傳統中藥湯劑、耳穴貼壓、中成藥以及針灸、按摩、耳穴貼壓、中藥外敷等綜合方法治療。中醫學理論認為,三陽經均分布于耳,六陰經與六陽經互為表里,脈氣相通,均與耳相聯系,因此,臟腑的病理生理變化均與耳穴有聯系。刺激耳部相應區域對調節臟腑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5]。在針刺治療上,研究表明,辨證取穴針刺治療聯合耳穴貼壓治療能夠有效緩解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癥狀和部分并發癥[5]。本研究根據疾病證候辨證及經驗取穴選取了上述穴位,達益氣滋陰清熱、平肝潛陽降逆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給予藥物治療相比,耳穴貼壓、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及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都有顯著降低(P<0.05),提示耳穴貼壓及針刺聯合有助于進一步改善藥物對血壓、血糖的調節效果。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病理生理變化過程中,長期、高水平的血壓會導致血液hs-CRP水平的增高[8],hs-CRP與糖尿病及糖尿病動脈硬化相關[10,11],因此,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壓控制水平以及糖尿病動脈硬化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耳穴貼壓及針刺治療聯合藥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患者hs-CRP水平(P<0.05)。同時,血漿E1水平與微血管平滑肌的舒縮功能高度相關,血管平滑肌的功能障礙被認為是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之一,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耳穴貼壓、針刺聯合藥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E1水平。這對有效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耳穴貼壓、針刺聯合藥物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療效顯著,其具體機制及精準應用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