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亮 趙 健 任 靜
肩周炎是一類由肩關節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盂肱關節僵硬的粘連性關節囊炎,其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和活動障礙,肩關節活動度降低,且逐漸加重,造成肩關節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常使用藥物和手術等方法治療,雖可緩解疼痛,恢復關節活動度,但長期應用效果十分不理想[1]。布洛芬緩釋膠囊是常用的解熱鎮痛藥,能夠緩解肩關節疼痛,減輕患者痛苦,但其容易引起胃腸不適或過敏反應。中醫學認為肩周炎患者由于寒濕氣入侵、長期過度勞累致肩頸酸痛僵硬、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種因素所引發的氣虛血瘀、經絡不通,導致肩痛,故治療本病應以祛濕散寒、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手六針”針刺采用針刺健側穴位能達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且無不良反應,體現了手六針針刺方案的功效,以及相對于對照組治療的優勢[2]。體感互動康復訓練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激發損傷的神經肌肉的修復潛力,促進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恢復[3]。本研究旨在探討“手六針”針刺方案聯合體感互動康復訓練對肩周炎患者肩功能及血清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響,現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收的169例肩周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84例)和治療組(85例)。對照組中男性32例,女性52例;年齡43~72歲,平均(52.24±4.18)歲;病程2~6個月,平均(0.35±0.18)年;單純左側發病者42例,右側發病者30例,雙側發病者12例。治療組中男性39例,女性46例;年齡42~70歲,平均(52.54±3.62)歲;病程1.5~6個月,平均(0.32±0.13)年;單純左側發病者40例,右側發病者32例,雙側發病者13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本研究已由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診斷標準符合《骨科診療常規》[4]中有關肩周炎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關于寒凝筋脈證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者;能適應針灸治療者;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伴有腎功能不全者;手術所導致的肩周圍炎癥者;依從性差或不配合治療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珠海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9983137,規格:0.3 g/片),0.3 g/次,2次/d。治療組給予“手六針”針灸治療,取6個穴位包括魚際、三間、后溪、合谷、八邪(2穴)。先進行常規消毒,用一次性針(天津東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批準文號:津藥管械(準)字2003第2270003號,規格:0.30 mm×40 mm),依次取以上述6穴,進針30 mm左右再捻轉,使患者有酸麻脹感,留針30 min,7 d為一個療程,間隔1~2 d進入下一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4.2 護理方法2組患者均配合體感互動康復訓練。①康復訓練:使用體感互動康復訓練系統中上肢訓練的程序。②體感互動康復訓練系統操作方法:患者進入體感互動康復訓練系統的界面時,屏幕會出現每一步的提示,根據患者文化程度,讓其自己操作。③干預形式:教會患者使用體感互動康復訓練系統,包括開關機、程序安裝與更換、調節音量、感應設備的佩戴等。④干預時間:在查閱相關文獻和了解肩周炎患者病情的基礎上,確定干預時間和頻率,30 min/次,3次/周,2組護理周期均為3周。
1.5 觀察指標①MPQ評分比較:采用疼痛詢問量表(MPQ)[6]對患者進行疼痛評分,MPQ分為3部分,其中疼痛分級指數(PRI),根據輕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記 0、1、2、3 分;視覺模擬評分(VAS)以0~10分評價患側肩部疼痛,評分愈高,痛感愈強烈;現時疼痛強度(PPI),可分無疼痛、輕微不適、不適、中度疼痛、疼痛、極痛6級,分別記0、1、2、3、4、5分。評分越高患者疼痛越嚴重。②肩關節活動度比較:使用量角器測量關節活動度(ROM)[7],患者以肩峰為中心站立,身體與固定邊平行,活動壁與手臂平行測量前屈、后伸和上舉角度;坐位時,肘關節向外伸展至與身體垂直,以肩峰為中心,固定邊平行于地面,活動壁平行于上肢,測量患者外展和內收的角度。③血清IL-10、TNF-α水平比較:使用酶聯免疫法檢測以3000 r/min離心5 min的患者靜脈血5 ml,保留上清液。

2.1 MPQ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MPQ評分都減少,且治療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MPQ評分比較 (例,
2.2 肩關節活動度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患者肩關節角度均增大,且治療組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例,
2.3 血清IL-10、TNF-α水平治療后較治療前比,2組患者血清IL-10升高,且治療組比對照組高,血清TNF-α均下降,且治療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IL-10、TNF-α水平比較 (例,
目前,肩周炎發病機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炎癥因素、纖維化因素、神經纖維及神經遞質、酸感受性離子通道(ASICs)以及高脂血癥等。布洛芬緩釋膠囊是一種解熱鎮痛藥,其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可用于治療輕度或者是中等度的疼痛,如頭痛、關節疼痛、神經痛等,但其 對胃腸道刺激性大,易引起白細胞低下,導致消化道潰瘍。
中醫認為,肩周炎屬于“痹證”范疇,多因肩部受到風寒入侵經絡,過度勞累、外傷,損傷經脈,導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或因體虛、年老、調養不當,導致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缺乏血液津養而致病,治需祛風散寒,通絡止痛[8]。針灸能刺激穴位,疏通經絡,活血補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手六針”屬巨刺法,可通過取魚際穴祛濕寒;取原穴、輸注穴可活血、調陰陽;取后溪穴可調節小腸血液,增強督脈陽氣;取八邪可祛風止痛,活血益氣。上述穴位共奏補氣、活血、止痛、通絡、祛寒的之功[9]。體感互動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肩周炎患者疼痛癥狀、提高肩關節活動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MPQ評分顯著降低;肩關節活動角度顯著升高,其可能是由于針灸刺激了手三陽經,改善了氣郁血滯的狀態,疏通經絡,減輕肩部疼痛,增強患者肩部的活動度,與曾燾等[10]研究結果一致。TNF-α水平升高可加重炎癥反應,而IL-10可抑制炎癥因子的合成與分泌,而炎癥因子水平失衡,會引起肩周炎患者表現為體內局部炎癥反應異常,導致肩周炎癥狀加重。“手六針”針刺可通過刺激脈絡,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炎癥物質排出,減輕局部炎癥反應,緩解對肩關節組織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血清IL-10顯著升高,血清TNF-α顯著降低,表明針刺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起到抗炎作用。
綜上,“手六針”針刺方案聯合體感互動康復訓練治療肩周炎能促進肩關節周圍組織恢復,緩解疼痛,調節炎性因子水平。但由于本次研究樣本量,需要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對肩周炎患者安全性進行分析,才能夠確定是否能長期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