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冬 修 英
胸痹心痛屬于中醫內科常見疾病,胸痛患者表現輕者只會感到胸悶而無呼吸困難,重者則會有無法緩解劇烈心痛,并伴有面色蒼白以及四肢冰冷,具有瀕死、四肢發汗、面色蒼白等癥狀,屬醫療重癥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會繼發心源性休克,以及嚴重心律失常等,預后不良會發展為心肌梗死。胸痹心痛在《金匱要略》稱為“胸痹”,胸痹心痛發作期預后差,且常需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中醫學中,《理瀹駢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奠定了中藥穴位貼敷的理論基礎,穴位貼敷通過刺激穴位,藥物吸收而起到治療作用,筆者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大連市中醫醫院內一科的90例胸痹心痛發作期患者,本研究從理論基礎、研究現狀和臨床證據等方面分析穴位貼敷聯合中醫優質護理對降低患者臨床復發率的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大連市中醫醫院內一科的90例胸痹心痛發作期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組,對照組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55.2±2.6)歲;體質量指數23.9~27.8 kg/m2;冠心病20例,穩定型心絞痛25例;CCS心絞痛分級患者I級25例,二級20例。試驗組4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47~82歲,平均年齡(52.3±2.8)歲;體質量指數23.7~28.5 kg/m2;冠心病17例,穩定型心絞痛28例;CCS心絞痛分級患者I級25例,二級20例。2組胸痹心痛發作期患者年齡,體質量指數、心功能分級以及性別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1]《中醫心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范》[2]。
1.3 納入標準中醫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中醫辨證標準,和心臟病中醫診斷療效標準,以及用藥標準。有胸悶胸痛的患者幾分鐘就可以緩解;劇烈的疼痛加重時,出汗、四肢冰冷、面色蒼白、嘴唇青紫、心跳加快等危象,可能發生猝死,患者多見于中年以上,常因勞累過度、抑郁或吃得過多而誘發。根據病情觀察測定心肌酶譜及心電圖動態。必要時應行冠狀動脈CT或冠狀動脈造影明確診斷。西醫納入標準:符合慢性穩定型心絞痛診斷。經檢查證實有胸痹心痛。排除標準:排除有嚴重神經癥、更年期綜合征和頸椎病引起胸痛,及心、腦和肝、腎等拒絕配合治療患者,以及有重要臟器嚴重并發癥患者,對所用藥物過敏的患者。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根據慢性穩定型心臟病臨床治療原則,對胸痹心痛患者進行控制血壓、控制血糖和調節血脂等相應的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進行健康宣教,定期查看,協助檢查,定期復查等。試驗組采取中醫優質護理結合穴位貼敷,穴位貼敷的主要穴位有心俞、膻中、內關穴,根據病情采取隨證加減,氣滯血瘀證主穴加血海、巨闕;寒凝血瘀證關元、血海、至陽;痰濁痹阻證加豐隆穴。穴位貼敷的藥物有:當歸20 g,川芎20 g,丹參20 g,桃仁20 g,桂枝10 g,細辛5 g。以上藥物研成細末,使用醋水蜂蜜調成糊狀,取出適量貼在穴位上,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提高藥物的黏附能力,讓藥物緩緩釋放藥效,注意現用現調,防止時間過長,每次6 h,10~20 d為一個療程。同時配合中醫優質護理:①給患者講解穴位的重要意義,告知患者貼敷后要定期對穴位進行按摩,刺激穴位,激發經絡的氣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②遵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原則,告知患者多進行導引訓練,可以進行五禽戲、太極拳等鍛煉,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治療期間如有不適要及時反饋給醫生,并且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如有不適,停止使用。在治療過程中禁止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海鮮也不可食用。
1.4.2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1年臨床復發率。
1.4.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1年臨床總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復發率對比 (例,%)
胸痹又稱心痛,是臨床上的高發疾病,主要的病因為患者年老體虛或實邪外感,引起痰濁、氣滯、寒凝阻礙心脈發生心前區疼痛。近幾年,胸痹心痛的發生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在中醫學中歷史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該治療方法的論述,即用芥子泥貼敷于百會穴,主要的應用方法為將藥物研成細末,主要的調和劑為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等,貼在膏藥上,之后直接貼在穴位上[3]。穴位貼敷的作用比較復雜,主要是在中醫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通過腠理吸收藥物,并且刺激相應穴位,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藥物組成中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4];細辛祛風解表、散寒止痛。以上藥物合用,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心俞、膻中、內關穴位,都是行氣活血的關鍵穴位,根據病情采取隨證加減,氣滯血瘀證主穴加血海、巨闕;寒凝血瘀證關元、血海、至陽,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痰濁痹阻證加豐隆穴,豐隆為祛痰要穴,也是對癥治療的要穴,使藥物通過經絡傳輸到五臟六腑,遍于全身,并且可以疏通氣血,調整一身的陰陽,發揮治病作用。同時再配合中醫優質護理,將穴位按摩與五禽戲、太極拳相結合,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患者的臨床配合度,提高治療效果[5]。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1年臨床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胸痹心痛發作期患者來說,中醫優質護理結合穴位貼敷對其的臨床療效顯著,可以降低患者臨床復發率,提高生活質量,故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