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美



在教育界,“幼兒教師愛培訓”是被公認的,然而,熱愛學習、培訓的幼兒教師群體并未得到相應的專業認可,“幼兒園老師不就是跳跳唱唱嘛!”“幼兒園老師搞研究?沒有必要吧。”這種并不完全認同幼兒教師是專業者的觀點仍然存在,甚至部分教育界其他學段的同行也這么認為。
為何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培訓組織方得到的反饋可以管窺一斑。“幼兒園老師培訓中偏愛聽各種優質課,找各種新課程模式、參觀各種名園;學習中特別喜歡拍照,傾向學了直接可以拿到幼兒園用的內容和方法。相比之下,不太喜歡理論學習、觀點碰撞的講座和論壇。”諾爾斯的成人學習理論表明,“成人學習以問題中心或任務中心為主,教育活動對成人是一個十分明確的學以致用的過程”。從幼兒教師喜歡的培訓方式和內容可見,他們學習的目的很明確:改變。如,幼兒園或班級環境的改變、教育形式的改變、教研形式的改變。幼兒教師明確的學習目的的確可以改變一些教育實踐,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種聲音我們不能忽視——“我們總是一會兒學這個,一會兒學那個,項目課程、學習故事、安吉游戲……沒有停歇過,學一樣換一樣。”這聲音是“愛學習者”對“為什么學習”的迷茫,反映出我們的學習目的可能有失偏頗。
我國的學前教育發展已經從起步階段走向發展階段,不但表現在大部分幼兒園都具備了基本能保障教育開展的必要條件,更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學前教育專業者進入幼兒園從教。2020年9月推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草案》)開篇就提出“促進學前教育事業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這不僅說明了政府、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更要從中看到政府、社會對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期望,清醒地認識到,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我們責無旁貸。在此背景下,思考“為什么要學習”“怎樣學習”,對于實現教師專業成長,進而辦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至關重要。
從追求形式走向追求實質
較長時間以來,我們對學習、培訓的期待是能夠跟得上“形勢”,快速做出改變。甚至很多老師相信,只要找到某個課程模式就能帶來好的教育,所以在學習中,不停地尋找“好”形式、“新”形式。在學前教育起步階段,這無可厚非。上世紀80年代,我們將好教育主要定位為一節課的好壞,從選材到準備,從提問到回應,甚至試教試到全園無班級可試。上世紀90年代,我們追求辦出有特色的幼兒園,無論是體操還是舞蹈,美術還是科學,追求做出不同于他園的特色來。我國的學前教育正是在這樣的摸索、質疑、反思中不斷蛻變和成長起來的。今天,隨著我們對學前教育認識的不斷提高,在學習中必須明確以下兩點。
1.學習是為了不斷讀懂兒童
任何學習,其實質都是為了能夠不斷讀懂兒童。缺失了對兒童的真正認識,無論怎樣的教育形式都形同虛設。《草案》第四條明確“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第十四條明確“兒童權利”,都在警醒我們,教育的目的始終是兒童,而不是裝扮教師、閃亮幼兒園;學習最好的地點始終在自己的幼兒園、自己的班級;最好的學習對象是每一位靈動的兒童,要認真傾聽、觀察、記錄兒童的言行,去分析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豐滿對兒童的了解。“畢業匯報演出”是每年大班幼兒畢業的保留節目,排練之際,遭到孩子們的質疑:“為什么畢業匯報一定要上臺表演老師規定的節目呢?”老師們反思,并和幼兒一起討論:你們希望用什么樣的方式畢業?由此引發出關于畢業意味著什么的討論。孩子們認為:“畢業意味著我長大了!”在此討論下,幼兒園的“畢業文藝匯演”變成了“每月生長之星”大舞臺,并依照幼兒的希望推出了“我是藝術家”“我是文學家”“我是大玩家”“我是生活達人”的展示內容,充分回應了幼兒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跳出慣常的做法,傾聽兒童、了解兒童,從兒童身上學習,最終收獲了成長。
2.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兒童的發展
我們要認識到,選擇哪種教育形式并不是關鍵,關鍵是是否真正支持了幼兒的發展。比如,應該是回應幼兒個性、自主發展的區域活動,但如果缺失了對“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幼兒發展”的認識,任何形式都可能異化——教師規劃區域、教師確定區域內容與材料、教師規定區域玩法、教師規定入區離區時間,幼兒的個性自主變成了教師的高控制約,區域也因其實質的缺失,而失去了支持幼兒個性發展的價值。所以,學習是將自己習得的教育方式、教育支持和幼兒的反饋進行連接,以幼兒發展來評價、反思這種教育方式的適宜性。只有如此才能落實《草案》提出的“創設良好的生活和活動環境,使學前兒童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可見,學習是讓我們真正具備支持幼兒成長的能力。
從尋找權威走向建構理念
期待有權威專家指點迷津,短時間內使自己、使幼兒園有亮點,這可能是部分幼兒教師、幼兒園在學習時所渴望的。如此期待之下,呈現出來的很可能是,每一輪學習之后,幼兒園或教師都會出現一些外在的改變,但究其實質,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學習帶來改變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學習只是帶來外在改變,我們則要警惕。《草案》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當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兒童通過親近自然、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獲取經驗的需要”,這充分說明,教育應該立足于兒童的真實生活,去研究適合我們的孩子的教育形式、內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支持幼兒的發展。所以在學習中,我們必須要形成以下認識。
1.我就是教育研究者
每一個教師都是教育研究者,依照幼兒的真實生活和需要,充分研究幼兒園資源、社區資源、當地資源,去構建課程,這就是最好的教育研究。將習得的理論、方法和真實的幼兒相關聯,學習才有了真正的意義。例如,“15分鐘活力爸爸”活動,我們邀請爸爸們提早15分鐘來幼兒園帶領幼兒運動,這不但解決了幼兒園缺失男教師的現實問題,而且為家長真正了解幼兒教育打開了一扇窗。再如,“幼兒生存活動考察”活動,我們細細梳理幼兒園周邊一公里的資源,形成一公里區域內的幼兒生存活動考察點,課程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幼兒在實地走訪中也真正融入到了社區生活中。這些具體的做法不是哪位權威專家的直接給與,而是認真學習理論后,一線教育者的實踐所得,很好地回應了《草案》第三十三條“幼兒園應當充分利用家庭、社區教育資源,拓展兒童生活和學習空間”。
2.我就是教育倡導者
教育引領未來,我們要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草案》第四條)。幼兒教育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某位領導的重視、某位專家的呼吁,能推動學前教育真正變革的是我們——廣大一線幼兒教師。因為我們最清楚幼兒的需要、家長的訴求。學習是讓我們更加有能力回應幼兒的需要、家長的訴求。例如,當因防疫需要的封閉式校園管理出現時,我們立即發現原家園溝通模式中,家長可入園,因此所有和幼兒相關的溝通,家長都是聽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可以面對面參與討論的。后疫情時期的封閉式校園管理,可能會導致部分家長出現焦慮。此時,我們一線教育者倡導的“場再現”,通過幼兒畫記、幼兒生活學習關鍵點直播、班級虛擬空間站、每月戶外幼兒作品展等,不但化解了家長的焦慮,而且探索出了全新的家園溝通范式。
《草案》的頒布為中國學前教育的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助力,我們生逢這樣的時代,如果能夠更加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責任,真正投入于學前教育的學習和實踐中,那么必能和中國學前教育的發展共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