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紅


忙,仿佛成了現代人的代名詞,每個人都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忙碌著,同學聚會時說的最多的一個字也是“忙”,作為園長的我深有同感,尤其做園長初期,更是如此。記得當初,每日清晨從第一縷霞光開始,我就像上滿弦的小鬧鐘,一刻不停地往前跑,樓上樓下,園里園外,時刻能看到我忙碌的身影,但當睡前靜思一天的工作時,卻又發現,仿佛什么事都沒有做成:計劃好的文案工作,照例需要晚間加班撰寫;放在枕邊的書籍,更是沉睡床頭無暇翻閱;想好的精進計劃一次又一次被擱淺……白天到底都在忙什么?時間都去哪兒了?為什么忙碌不停的我卻看不到工作成效?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并利用兩周的時間,詳細記錄每天的工作軌跡,每項工作所花費的時間,尋找時間藏匿的地方,學習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法。經過不斷學習、反思與調整,逐漸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從而真正告別低品質勤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合理統籌,科學分配時間
中國有句古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天24小時,我們要遵循人體生物鐘規律,不同的時間要做不同的事。那么,針對我們一天工作的8小時,也應該遵循我們的人體生物規律,根據大腦疲勞程度不同,合理分配我們的工作,在大腦高峰時段做關鍵任務,將工作時間與精力進行合理的匹配。
建立合理的時間慣例表,讓一日工作時間有節奏
建立每日時間慣例,是高效管理時間的第一步。我結合實際工作,將一天工作時間切割成“四短兩長”的時間段,“四短”為碎片化時間,每段為1小時左右,“兩長”為深度工作時間,每段為2小時左右,上下午均為“短-長-短”的節奏。“短-長-短”的時間節奏,既能讓自己兼顧全面,又給深度工作與思考留下了充裕的時間,同時,在“短-長-短”的場景轉換中,大腦得到適度的調劑與放松。
建立詳實的日工作臺賬,將工作與時間慣例表進
行合理匹配
首先,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早晨,用簡短的十分鐘列出一天的工作清單,按事情的輕重緩急和難易程度將一天的工作進行預規劃,即分配到“四短兩長”時間段中。“四短”的碎片化時間,基本用于不需要耗費更多精力投入,非關鍵性的、可批處理的各項工作,如轉發通知、簽發票據、商討部署工作、電話尋訪、常態工作橫向掃描等內容。兩長的深度工作時間基本用于需要專注投入精力的內容,如深入一線聚焦班級工作,撰寫審閱各項文案材料,思考審視全園各項工作等。高效時間做關鍵性任務,低谷時間做非關鍵性任務,精力、時間與工作內容的合理匹配,讓時間有節奏,讓工作更高效。
高效做事,有效利用時間
時間的合理分配,是高效時間管理的基礎,如何高效做事,才是高效時間管理的關鍵。但現實生活中,影響我們高效工作的因素很多,如自身的拖延、外物的干擾、多頭緒的工作等等,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效率。那么,如何改變現狀,提高工作的實效?工作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借用外力,讓自己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拖延的現象,尤其是面對高難度工作的時候,拖延的現象更為嚴重,如計劃好要撰寫報告,可由于遲遲不能動筆,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因此,為了改掉拖延的習慣,我采取借助外力的方式。
首先,利用觸發器,使自己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我的觸發器就是經典的時間管理番茄鐘,番茄鐘以25分鐘為一個工作單元,每按下一次番茄鐘,就啟動一次25分鐘倒計時。我把紅紅的番茄鐘放在辦公桌最顯眼的地方,每次看到番茄鐘時間的快速流逝,都能快速調整自己,進入到專注的工作狀態。
其次,環境的營造。制作熊猴PK卡,讓住在心里的兩只動物,即理智的熊去戰勝頑皮的猴。小熊每次戰勝小猴都在小熊位置上標記一個紅五星,看著小熊身邊滿滿的紅五星,自身也是成就滿滿。同時,根據五星數量,還可以分階段給自己一個大大的獎勵,從而克服拖延的毛病。
凈化環境,保證持續而專注的工作
首先,凈化自身環境,提高工作的投入度。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我們忽然發現,自己已經悄悄地被手機綁架了,工作群越來越多,用微信傳達布置工作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單位的、上級的、屬地的、園所內部的,哪一個漏看都可能會錯過重要的通知。但頻繁地翻看手機,尤其在深度工作的時候,會對專注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采用鬧鈴提示法,由原來的聽到短信就看,改為一小時一看。同時和干部們約定,如遇需要即刻回復的事情,務必打電話,不可以用微信通知。對于上級的緊急通知,我還和幾個要好的園長姐妹商定,緊急通知轉發到我們建立的會議通知群中,如果沒有回復收到,務必致電提醒。手機的有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專注度。
其次,制訂時間管理制度,凈化工作環境。工作中我們還發現,影響我們工作效率的另一重殺手是工作節奏經常被打亂。尤其在深度工作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時間都被大家撕碎,一會兒有干部找你商議工作,一會兒有會計找你簽字,一會兒有老師找你反映情況。總之,你管理的人越多,打亂你節奏的事情就越多,剛剛有的思路,被一次又一次打斷,嚴重影響工作效率。鑒于此,我們在園所內部建立了時間管理制度,時間管理制度明確標注了非重要、不緊急的事件,要在固定的議事時間商議。群眾找我議事要在規定的“四短”時間里,干部找老師反饋工作要在老師非帶班時間里。但時間管理制度同時標注,特殊情況、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必須隨時匯報。時間管理制度的出臺,讓職工感受到對彼此的尊重,避免了輕易打亂對方工作節奏的現象,更重要的是保障大家有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間。
外包大腦,為減負后的大腦增效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儲存在大腦里的事情越多,心里的感覺就越是疲憊。哪怕事情再小,再好做,但是一旦被裝在心里,就多少會讓人有些焦慮,焦慮又會抑制大腦創造力的發揮,影響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解決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外包大腦,即在手機備忘錄里建一個待處理收件籃,在碎片化時間里采取批處理的方式快速收集任務,需要交給別人的工作,當天批處理轉交,需要自己處理的工作,在第二天計劃時間,先打開收件籃,合理安排進當天計劃或本周計劃中。努力做到用外腦記事情,用大腦做事情。
培養習慣,學會節約時間
在詳實記錄兩周工作軌跡后,我發現有許多時間黑洞隱匿在自己不好的習慣中,有時為尋找一個物品花費很多時間,本來已經掌握的操作流程與方法,由于沒記住操作方法,出現反復學習或請教的現象。低效重復做事,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因此,好的習慣養成,是高效時間管理的保障。
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第一步,清理辦公桌,讓環境變得整潔有序。辦公桌上,只放當日材料,即按照當日工作清單及工作的先后順序,依次放好待辦的材料。第二步,清理電腦桌面,只留幾個必要的常用軟件,將文檔材料按照類別放在不同的區間,并編制好目錄,便于查閱。第三步,整理文件柜,將所有的材料分類編碼,并固定存放地點,以便隨時查找和翻閱,并做到用后物歸原處,從而有效節約時間。
形成好的工作習慣
知識不斷更新迭代,養成好的工作習慣,能大大減少自己的無效工作時間。接觸一個新事物,需要有一個學習和熟練的過程,要將學到的新技能整理成標準操作流程(簡稱SOP),養成及時記錄的好習慣。如當第一次嘗試運用企業微信召開視頻會后,我立刻將操作的每一步記錄下來,這樣在第二次使用時,即使一時忘記,也可以立刻打開整理的SOP,對照操作步驟立刻使用起來,避免了想不起來重復學習的現象。SOP的有效利用,給大腦減負,留出更多精力去做創造性工作,而非程序性工作。
建立團隊議事制度
每周一次的班子會議事,是幼兒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但每次開會商議事情,一開就是兩三個小時,班子開完,部門再開……一周開會就占去了很多時間。我們發現,會議之所以冗長,主要因為針對一件事,要討論很長時間,而且中途彼此打斷,大家都著急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提高會議的效率,我們制訂了有針對性的議事制度,大大縮短了會議時間,也提高了議事的效率。主要有三方面改變:一是提前將會議議題發給各參會人員,讓大家做好發言準備;二是明確每個人的發言時限,提高在規定時間內將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的能力;三是開會時使用發言棒,只有手持發言棒的人才可以表達觀點,觀點表達完后,將發言棒傳給下一個人,其他人在沒有拿到發言棒期間,要認真傾聽,做到不打斷、不評判、不插話。待全部發言結束后,將所有觀點整理出來,再進行篩選,最終留下大家都認同的內容。議事制度的出臺,縮短了會議時間,使會議更加高效。
總之,通過兩年的不斷探索,通過合理分配時間、有效利用時間、巧妙節約時間,我的工作越來越高效,工作中也有了更充裕的時間靜思與精進。我也成為了時間的主宰者,擺脫低品質勤奮,真正做到忙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