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文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也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身處前所未有之世界大變局中,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每個人都要擁抱變化,用超前的思維合理規劃,以長遠的眼光看待現在與未來。
去年下半年舉行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現代化、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成為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提出“十四五”時期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對標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這為構建“第二個百年”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也為教育釋放出了明確的信號——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下圍繞“高質量”做好教育。
在經濟學家的眼中,內循環就是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的循環,外循環就是參與國際產業鏈的供給和需求形成的循環。從教育領域來看,我理解的“雙循環”包括了基于“文化自信”的內循環與基于“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創共享”理念的外循環。
追本溯源,教育的內循環應該源于中華民族對本民族持續千年且博大精深的教育文化底蘊的“文化自信”。無論是孔孟之道推崇“仁”,還是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不論是陳鶴琴主張“生活即教育”,還是張雪門踐行和弘揚“行為課程”,無不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質。這些主張因當時的國情和社會背景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也都無一例外地揭示出具有普適性的教育哲理。
由此可見,現今中國的學前教育必須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起始于對本民族教育文化價值的認同和踐行,并對其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念,以此作為內循環之起點。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探索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將依據我國當下國情和需要提出的“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國家戰略需要,作為育人目標。
內循環的意義在于教育機構發揮育人功能,培養出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而人才又能反哺社會,推動國家在各個方面整體發展,優化整體教育環境,讓二者循環往復產生良性互動。教育的外循環在于要用開放的眼光,以及包容、共享的心態,與世界建立連接。這種連接是輸入與輸出并軌而行的,即不斷學習借鑒世界范圍的先進教育理念與實踐的營養精華為我所用;同時,將中國優秀的教育智慧和行動方案向外輸出,實現全球教育的共享共榮。
打個比方,內循環就是自身強大的免疫系統,外循環就像醫療手段和藥物。在學前教育領域,我們可以通過外循環照鏡子、找差距、借力量,通過內循環強健體魄。只有自身免疫能力足夠強大,正氣內存,才能實現中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