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宏如
孩子越小,泛靈化的特征越明顯,小班的孩子會對著小豆子、小苗兒說話,仿佛世間一切東西都是有靈性的生命。所以在小班的活動設計里,教師往往會利用很多這種擬人化的小故事、小情節和小游戲,來與孩子進行對話。那么,在幼兒園的教學、游戲活動中,老師如何化解擬人化和科學性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呢?
我認為,從現實中很多例子可以看出,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會自帶對真與假的識別功能。比如,中大班的孩子都心知肚明,童話里的故事是“假的”和“荒誕的”,世界上沒有如來佛和孫悟空等等。就像我們成人一樣,明知腦洞故事、電視劇情節是虛構的,但卻沉浸其中。
活動或故事情節是擬人化的,但帶給幼兒的啟示卻是毋庸置疑的,故事中孩子們學到的知識、技能等會深深烙在孩子心里,也會被孩子應用于游戲和生活中。同樣,教師不必拘泥擬人化與科學性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是將其進行有效的互相融合、加以引導和利用。
巧用擬人化手段融入科學活動
對于小班剛入園的孩子,如何吸引他們參與到種植區中來,我們一個資深的老教師是這樣做的。她給每個孩子一個一次性透明杯子,說:“我有很多的豆寶寶,你們想來照顧他們嗎?”孩子們都說:“想。”老師:“好的,那你們現在先給豆子準備一個家,做上標記。”孩子們紛紛找出自己的標記貼到杯子上。老師:“接下來,你們要給他們鋪上毯子哦!”
老師拿出棉花和紙巾,讓孩子們選擇。
孩子們鋪好了棉花(紙巾),老師將種子發給每個孩子,孩子們親自把種子輕輕放到棉花上。老師:“記得給你的種子寶寶喝水、曬太陽哦。”……
等到種子發芽了,老師說:“記得給你的種子寶寶蓋上被子哦。”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帶上小塑料鏟子,去戶外尋找碎土,給種子鋪上。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老師對孩子們進行的是科學素養的滲透,但是用的手段、語言都是泛靈化的。
自編擬人化故事表達內心情感
孩子在生活中有時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他們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表達。如利用文字、符號、圖畫、動作等多種方式來寫、畫、說、唱、演。比如我班的水培土豆有一天竟然開花了,在那個發現它開花的早上,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不停地用畫筆描繪土豆花的樣子。于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分組合作,制作屬于他們自己的書。
以然然為組長的小組編的故事是“土豆花的快樂一天”:漂亮的土豆花引來了小蜜蜂,小蜜蜂說,我給你唱歌吧:“嗡嗡嗡……”蜜蜂的歌聲又引來了蝴蝶,蝴蝶說:“我會跳舞。”講到這里,另外幾個孩子就一起配合唱:“蝴蝶蝴蝶飛呀飛,飛過草地飛過河邊……”他們把自己畫的插圖和別人的放在一起,合訂成冊。孩子們以圖書區的繪本為模板,給書做頁碼,裝飾封面。
以陽陽為組長的小組編的故事是“土豆花的生日party”:今天是土豆花的生日,他邀請了很多的好朋友,小鳥用云朵做了一個棉花糖當生日禮物送給了土豆花;蜻蜓用荷葉做了一個棒棒糖送給了土豆花;蜜蜂用蜂蜜做了一個蛋糕送給了土豆花……
這個活動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們把自己的發現用擬人化的手段進行了創造性表達,從而促進了孩子文學素養的萌芽。
創設擬人化情節助力科學探究
擬人化手段在幼兒園的集體科學活動中也是常見的。比如,在科學活動“會翻跟斗的小膠囊”中,老師把小膠囊比作一個會翻跟斗的調皮的小朋友,非常形象貼切,孩子們的注意力、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再如,一些科學繪本本身就是把一些科學現象融合在擬人化的故事情節里,如繪本“小藍和小黃”:小藍和小黃就像是兩個小朋友,他們有一天抱在一起,變成了綠色……孩子們受這個故事啟發,進行科學小實驗,發現了藍色顏料和黃色的顏料攪拌在一起就會變成綠色的科學現象。
運用一些擬人化的手段組織幼兒的科學活動,是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一種方式,它將一些枯燥的環節變得生動而有趣、通俗易懂。
鼓勵提出質疑引導深入探究
擬人化作為一種文學表現形式,賦予了一些事物以人的特征,所以跟事物本身的一些特征是有沖突的。而這些沖突,我認為很多時候孩子是能夠自動識別的。如,話題中的蝴蝶寶寶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就長出五彩繽紛的翅膀,本意就是讓孩子們受到故事情節的感染,從而從思想上意識到挑食是不好的行為。對于擬人化的手段與科學性的沖突問題,我們應允許孩子提出質疑,也應該引導孩子提出質疑,鼓勵孩子去觀察、查資料,進行深入探究,從而促進孩子科學素養的提高。
因此,在幼兒園里,科學性與擬人化并不是一個矛盾體,他們是可以相互糅合、互相滲透、彼此影響的。請相信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科學探索素養的提高,對于活動中的真與假、童話和現實,他們會自帶“識別功能”,自我消化科學性與擬人化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