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 同延安 王兵 萬紅蓮 喬麗



摘要 為研究陜西黃土區大氣降塵污染及其化學成分特征,在洛川縣設點對大氣降塵進行監測。結果顯示,2017年洛川總降塵量為58.1 t/(km2·a),月均值為4.8 t/(km2·月),月最大和最小值分別為24.9和0.1 t/(km2·月)。降塵量季節變化表現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依次占年降塵量的59.7%、27.5%、9.3%和3.5%。降塵中可溶性鹽分沉降總量為24.548 kg/(hm2·a),降塵中各種鹽分沉降量從大到小分別為NH4+-N、Ca、NO3--N、Mg、Na、K、S和P。降塵中Fe、Al及重金屬Cu、Mn、Pb、Zn的含量分別為10.889、95.309、10.178、51.164、96.027和9.189 mg/kg,均相對較低。
關鍵詞 降塵;化學成分特征;陜西黃土區
中圖分類號 X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4-00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4.015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Dustfall and Its Elementary Composition in Loess Area—Taking Luochuan as an Example
LIANG Ting1,2,TONG Yan-an2,WANG Bing1 et al (1.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Simulation,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Shaanxi 721013; 2.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tmospheric dust pollution and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ess area of Shaanxi,a site was established in Luochuan County to monitor the atmospheric du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dustfall in Luochuan in 2017 was 58.1 t/(km2·a),the monthly average value was 4.8 t/(km2·month),and the monthly maximum and minimum were 24.9 and 0.1 t/(km2·month),respectively.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dustfall precipitation showed that in spring > winter > autumn > summer,which accounted for 59.7%,27.5%,9.3% and 3.5% of total dustfall in turn.The total amount of soluble salt in dustfall was 24.548 kg/(hm2·a),with the elements descending order of NH4+-N,Ca,NO3--N,Mg,Na,K,S and P.The average contents of Fe,Al,Cu,Mn,Pb and Zn in the dust were 10.889,95.309,10.178,51.164,96.027 and 9.189 mg/kg,respectively,which were relatively low.
Key words Dust fall;Chemical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Loess area of Shaanxi
基金項目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18JK0047);寶雞文理學院科研項目(ZK2017043)。
作者簡介 梁婷(1986—),女,陜西岐山人,講師,博士,從事大氣氮沉降、施肥與環境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土壤化學、植物營養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7-23;修回日期 2020-08-10
大氣降塵也稱自然降塵,指大氣中自然降落于地面上的顆粒物,其粒徑多在10 μm以上[1]。降塵除對生物界產生直接的物理性傷害外,更重要的是間接的化學危害,并可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是城市大氣環境監測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值可作為空氣質量評價的指標,其計量指標單位為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上地表沉降物質的量[2]。由于浮塵危害人類健康,改變大氣輻射平衡,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影響土壤的性質和組成,因而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3]。特別是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劇,脆弱生態系統受到了劇烈擾動,揚沙、浮塵和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現象頻繁出現,由此帶來的大量降塵對大氣環境質量、土壤性質和人群健康產生了顯著影響[4-6]。因此,研究大氣降塵的污染特征和變化規律,了解影響自然降塵量的主要因子,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的環境管理,減輕降塵對空氣污染的貢獻,改善環境質量。
近年來,我國大氣降塵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城市中大氣降塵的特征、分布規律、降塵中重金屬含量及降塵源解析方面[7]。但由于目前對降塵數據的有效分析和利用尚處于研究階段,國家也無明確、統一的評價標準,這為研究和評價城市大氣污染狀況、制定改善城市生活環境的具體措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該研究以位于黃土高原溝壑區的洛川為例,通過一年的降塵收集,分析降塵量的變化,旨在為黃土區的大氣降塵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和相關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點概況
洛川( 35°45′36″N, 109°25′12″ E )位于陜西中部、延安地區南部,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是黃土高原面積最大、土層最厚的塬區,居喬山、喬山林帶之間。洛川縣總面積為1 886 km2,其中耕地面積為1.23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該縣總人口為20萬。洛川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氣候較溫和,太陽輻射能量豐富,年均氣溫9.2 ℃,年降水量622 mm,無霜期167 d,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該地區礦產貧乏,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糜谷和高粱為主,林木主要以油松、側柏和櫟樹為主,歷史上該地區農業多次受到破壞,發展比較緩慢。
1.2 樣品采集
2017年1—12月在洛川縣設置采樣點,連續采樣1年。大氣降塵采樣嚴格按照國家標準(GB/T 15265—1994)執行,即濕法收集。集塵缸選用高30 cm、內徑15 cm、缸底平整的圓筒形玻璃缸。集塵缸設在離地面2.5 m 高處,收集該位置的大氣降塵,附近(10 m×10 m)無高大建筑,且避開煙囪和交通主干道等點、線污染源的局部污染。集塵缸在放到采樣點之前,加入少量乙二醇(防止冬季冰凍,保持缸底濕潤,抑制微生物及藻類生長),以占滿缸底為準,加少量蒸餾水量(視氣候情況而定)。每月初在采樣點上放置降塵缸,月末收集樣品,取樣時用蒸餾水多次沖洗采降塵缸,將每次沖洗后的混濁液體裝入收集瓶中,如此反復數次,直至沖凈為止。進而運回實驗室待測。
1.3 樣品分析
大氣降塵量的測定采用《環境空氣降塵的測定》GB/T 15265—1994中的分析方法,即重量法。
該研究中,樣品K、Na、Ca、Mg、S等元素質量分數測試所用的儀器為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符合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樣品分析測試技術規定以及最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2008中有關土壤污染分析測試方法的要求。
1.4 數據處理
降塵量為單位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從大氣中沉降的顆粒物的質量,其計量單位為每月每平方公里面積上沉降的顆粒物的噸數,即t/(km2·月)。降塵總量按公式(1)計算:
M=W1-W0-WCs×n×30×104(1)
式中,M為降塵總量,t/(km2·月);W1為降塵、瓷坩堝和乙二醇水溶液蒸發至干并在(105±5)℃恒重后的重量,g;W0為在(105±5)℃烘干的瓷坩堝重量,g;WC為與采樣操作等量的乙二醇水溶液蒸發至干并在(105±5)℃恒重后的重量,g;s為集塵缸缸口面積,cm2;n為采樣天數(準確到0.1 d)。
一年通常劃分為四季: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數據統計分析采用Excel 2007完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氣降塵量及年內變化
監測結果顯示,2017年洛川總降塵量為58.1 t/(km2·a),月均值為4.8 t/(km2·月),月最大和最小降塵量分別為24.9 和0.1 t/(km2·月)。與李晉昌等[8]在黃土高原東部(山西?。┑拇髿饨祲m量研究結果相比,略高于南部的隰縣[49.77 t/(km2·a)],但這兩地降塵量均遠低于中部的大同[136.67 t/(km2·a)]及北部的興縣[160.56 t/(km2·a)]。張寧等[9]研究得出河西走廊月均降塵量為23.51 t/(km2·月)。屈建軍等[10]測得西端敦煌莫高窟的月均降塵量為30.45 t/(km2·月),隴中黃土高原月均降塵量為9.56~34.73 t/(km2·月)。10年年均總降塵量的統計結果,河西走廊為282.1 t/(km2·a),其中敦煌莫高窟為365.4 t/(km2·a);隴中黃土高原為199.6 t/(km2·a);隴南山地為89.9 t/(km2·a);甘南高原為55.9 t/(km2·a)。該研究中,洛川與隴南山地和甘南高原月均降塵量接近,但低于敦煌、隴中和河西走廊,年均總降塵量也有同樣規律。這主要是由于試驗地位于郊區,遠離重工業區和交通繁華地區,且由于處在沙塵暴發生的邊緣地區,能快速通過重力沉降的顆粒物不會大量傳輸到這里。這與裴玉芳等[11-12]對青海省8個樣點近10年降塵量時空分布規律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多年平均降塵量西寧市最大,可達800~1 000 t/(km2·a),降塵量最小的地區為遠離人類活動的清潔地區瓦里關山,說明降塵量與城市的發達程度有關系。西寧市是青海省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中心,是青海省最繁華的地區,其降塵量也是最大的。洛川縣位于延安市南部,其縣域發展位于陜西省排名后十位,區域經濟發展整體靠后,這也可能是降塵量較低的一個原因。
從圖1可以看出,洛川降塵量的高值出現在4—5月份,這與甘肅省相似,甘肅省全年中的高值主要出現在3—7月份,河西走廊高值期維持的時間長些,而在甘肅中部和東南部則一般在3—5月份[9]。撫順市全年降塵月最高值出現在4月份,最低值出現在8月份[13],這些地區春季大量揚塵對降塵產生了較為突出的影響。西北地區3—5月份是沙塵暴的暴發季節,降塵量高符合實際情況,洛川由于處在黃土塬上,地勢較高,天氣狀況較為復雜,降塵量月變化規律不太明顯。
2.2 大氣降塵量的季節變化
由圖2可見,洛川大氣降塵量的季節變化特征較為明顯,春季最大(34.7 t/km2),冬秋季次之(16.0和5.4 t/km2),夏季最?。?.0 t/km2);春、夏、秋、冬四季降塵量分別占年降塵量的59.7%、3.5%、9.3%和27.5%。青海省降塵量的季節變化特點為春夏季高于冬秋季[12],黃土高原東部研究區也是如此特征,與該研究結果相一致,都是春季降塵量較高。據李晉昌等[8]研究表明,春冬季降塵受隨機因子即地方性因素影響較大,因此主要來源于地方性粉塵。夏秋季由于部分區域土地退化嚴重(如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鹽漬化)而部分區域植被覆蓋較好及遠源對當地降塵貢獻明顯減小[14]。對于西北地區而言,春季多大風沙塵天氣,造成春季降塵量明顯高于其他季節。夏季天氣炎熱,一方面大氣擴散條件較好且降水量較大,對空氣中的灰塵有較好的清除作用,另一方面夏季植物生長茂密,能夠覆蓋部分裸露土壤,進而阻擋了揚塵, 所以夏季降塵量最小。冬季取暖設施增加,氣候趨勢穩定,逆溫現象頻繁發生,抑制了污染物在大氣中的擴散,降塵量逐步增大且秋季建筑施工增加了二次揚塵的污染,導致降塵量偏高[11]。
2.3 降塵中可溶性營養成分
由表1可見,2017年洛川降塵中可溶性鹽分沉降總量為24.548 kg/(hm2·a),沉降量從大到小分別為NH4+-N、Ca、NO3--N、Mg、Na、K、S和P。與降塵一樣,各營養成分的月變化不一,其中K、Na、Ca、Mg沉降量主要集中在10—12月份,S、P、NH4+-N和NO3--N沉降量則主要集中在6—7月份。文倩等[15]研究發現和田地區大氣降塵含鹽量沉降最高為35.00 g/kg,最低則為4.69 g/kg,降塵平均總鹽含量為15.70 g/kg,遠遠高于耕地,降塵向土壤供鹽量共計27.25 kg/(hm2·a),將向土壤提供大量鹽分,且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層、亞表層或耕層,是荒漠風沙區土壤鹽分表聚的主要途徑[16]。
從全球物質循環角度來看,大氣沉降作為輸入生物所必需的營養成分的一個途徑近年來也被關注。該研究結果顯示,由降塵帶來的N、P、K沉降量分別為14.843、0.099、0.224 kg/(hm2·a),其中NH4+-N和NO3--N沉降量分別為8.248和6.595 kg/(hm2·a)。硝態氮在降塵中含量少于銨態氮的原因可能是氣溶膠對陽離子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容易聚集沉降,且在以農牧業為主的洛川,銨態氮主要來源于銨態氮肥以及畜禽糞便中氨氣的揮發。趙妍等[17]研究得出沈陽市春季降塵中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2.32~3.97、1.83~3.85和15.85~21.36 g/kg,且春季降塵中氮磷鉀含量都高于郊區農田土壤。洛川降塵輸入中P沉降量較低,這可能是由于氣溶膠粒子對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且有效性P相對較少是由于磷酸鹽在自然界中常以沉淀和吸附的方式存在。
2.4 降塵中Fe、Al及重金屬離子的含量
從表2可以看出,洛川降塵中Fe和Al的含量分別為10.889和95.309 mg/kg,重金屬Cu、Mn、Pb、Zn的含量平均值分別為10.178、51.164、96.027和9.189 mg/kg。該研究中的各重金屬含量均遠低于蘭州市重金屬含量的平均值[18],并且各種金屬含量的月變化幅度較大,可能與降塵金屬來源有關。有研究認為,大氣顆粒物中的 Cu 來源于交通污染,Cu 通常用于汽車的剎車中以控制熱量的傳遞以及汽車油泵材料的磨損產生[19]。Pb濃度與汽車尾氣排放有關,盡管無鉛汽油的使用使得汽車尾氣對大氣中 Pb 的影響有所減弱,但隨著汽車數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之前排放的 Pb的累積,交通污染源依然是大氣環境中Pb的主要來源[20]。降塵中的Zn有一部分受到工業生產的影響,另一部分來自汽車輪胎的磨損[21]。而是由于Fe、Al、Mn為地殼組成元素,降塵中的Fe、Al、Mn主要由自然來源(土壤顆粒)貢獻。洛川位于延安南部,距離西安、寶雞、延安等省內一、二線城市較遠,工業和交通業較之欠發達,空氣污染較輕。但目前,對大氣降塵中重金屬最大允許濃度尚無統一評價標準。
3 結論
(1)2017年洛川年總降塵量為58.1 t/(km2·a),月均值為4.8 t/(km2·月),月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24.9和0.1 t/(km2·月)。洛川大氣降塵量季節變化特征明顯,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依次占年降塵量的59.7%、27.5%、9.3%和3.5%。
(2)2017年洛川降塵中可溶性鹽分沉降總量為24.548 kg/(hm2·a),沉降量從大到小分別為NH4+-N、Ca、NO3--N、Mg、Na、K、S和P。降塵中Fe、Al及重金屬Cu、Mn、Pb、Zn的含量平均值分別為10.889、95.309、10.178、51.164、96.027和9.189 mg/kg,均較低。
參考文獻
[1]楊蕓,阮麗,包躍躍,等.城市大氣降塵污染研究進展 [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4):81-83.
[2] 朱禮學.城市塵土地球化學調查的意義及構想[J].四川地質學報,2003,23(3):174-175.
[3] 王明仕,李晗,王明婭,等.中國大氣降塵地域性分布特征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4,23(12):1933-1937.
[4] 張寧,張武平,張萌.沙塵暴降塵對甘肅大氣環境背景值的影響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5,18(5):6-10.
[5] 賴木收,楊忠芳,王洪翠,等.太原盆地農田區大氣降塵對土壤重金屬元素累積的影響及其來源探討[J].地質通報,2008,27(2):240-245.
[6] 張春榮,吳正龍,姚春卉,等.青島市區大氣降塵重金屬對人體健康風險的評價[J].環境科學,2014,35(7):2736-2741.
[7] 羅瑩華,戴塔根,梁凱.廣東韶關市大氣降塵及塵中金屬元素分布特征研究[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6,29(1):64-68.
[8] 李晉昌,康曉云,高婧.黃土高原東部大氣降塵量的空間和季節變化[J].中國環境科學,2013,33(10):1729-1735.
[9] 張寧,康穎琦,劉曉文,等.甘肅省大氣自然降塵背景值的調查和研究[J].甘肅環境研究與監測,1999,12(2):69-74.
[10] 屈建軍,張偉民,王旭東.敦煌莫高窟大氣降塵的初步觀測研究[J].甘肅環境研究與監測,1992,5(3):8-12.
[11] 裴玉芳,祁棟林,張啟發.近10 年來青海省河湟谷地大氣降塵量的變化特征[J].青海環境,2017,27(2):69-72,88.
[12] 高貴生,宋理明,馬宗泰.青海省降塵量時空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沙漠,2013,33(4):1124-1130.
[13] 杜華,馮勝利.撫順市大氣降塵污染狀況及變化趨勢分析[J].遼寧城鄉環境科技,2005,25(4):18-19.
[14] LI J C,DONG Z B,QIAN G Q,et al.Effects of geomorphic conditions,wind speed,and precipitation on dustfall over northern China[J].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2010,2(4):354-363.
[15] 文倩,關欣,崔衛國. 和田地區大氣降塵對土壤作用的研究[J].干旱區研究,2002,19(3):1-5.
[16] 關欣,李巧云,文倩,等.南疆西部降塵對土壤性質的影響[J].土壤,2000,32(4):178-182.
[17] 趙妍,依艷麗,賈振文,等.沈陽市春季降塵中氮磷鉀及有機碳含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0):3044-3045.
[18] 李萍,薛粟尹,王勝利,等.蘭州市大氣降塵重金屬污染評價及健康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2014,35(3):1021-1028.
[19] HUANG S S,TU J,LIU H Y,et al.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East 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9,43(36):5781-5790.
[20] 梅凡民,徐朝友,周亮.西安市公園大氣降塵中Cu、Pb、Zn、Ni、Cd的化學形態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J].環境化學,2011,30(7):1284-1290.
[21] 陶俊,陳剛才,趙琦,等.重慶市大氣 TSP 中重金屬分布特征[J].重慶環境科學,2003,25(12):1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