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伊雯 徐思宇
編者按:烏克蘭基輔國立工藝設計大學直屬于烏克蘭教育與科學部,是一所融教育、科研與創新為一體的多學科、綜合性大學,是培養化工、服飾、商科、藝術、工業產品設計、經濟和消費者服務、法學等多領域人才的旗艦大學,并為各領域專家提供多層次的培訓課程。2021年,全球知名商業雜志CEOWORLD的學科專業排名中,基輔工大入圍全球最佳時尚院校100 強,排名第60位,是烏克蘭和東歐國家的唯一代表。基輔工大校長伊萬·格里什琴科(Ivan Mykhailovych Gryshchenko)是烏克蘭第一屆人大代表(1990-1994年)、教育科學院院士、國家科技獎獲得者和榮譽教育工作者。中國與烏克蘭互為戰略合作伙伴,積極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在教育和人才領域也開展了積極合作。2019年5月,在伊萬·格里什琴科校長的推動下,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與基輔工大合作舉辦的齊魯工業大學基輔學院正式獲教育部批準成立,這是我國和烏克蘭的第一所中烏合作辦學機構。
一、承擔歷史賦予的辦學使命,
培養輕工領域的專業精英
《世界教育信息》:請您先介紹一下貴校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貴校肩負著怎樣的辦學使命,近年來取得了怎樣的辦學成就?
伊萬·格里什琴科:基輔國立工藝設計大學(KNUTD,以下簡稱基輔工大)始建于1930年4月17日,時名皮革工業研究所;1944年,更名為基輔輕工業工藝學院;1993年8月13日,根據烏克蘭部長內閣決議令№646,成立烏克蘭輕工業國家科學院;2001年8月根據總統令№591/2001,學校正式更名為基輔國立工藝設計大學。我校努力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培養專業精英的使命,是烏克蘭唯一一所培養未來輕工領域專家的高等院校。學校擁有輝煌的歷史、優秀的傳統、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以及不斷支持學校發展的校友和合作伙伴。
培養優秀的畢業生成為學校近年來的主要成就之一,他們為學校譜寫了生動的歷史新篇章。我們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信心,并充分了解就業市場。在學校90余年的發展中,校友們取得的成就得到了雇主和國際專家的認可。學校累計培養了15萬名畢業生,其中不乏高素質專家、成功的管理者、國家和公共組織及機構的負責人、商人、科學家、教師、軍事領導人、著名設計師等。沃羅寧集團總裁米哈伊爾·沃羅寧(Mikhail Voronin)是我校榮譽畢業生的代表。沃羅寧是烏克蘭著名的設計師,一位傳奇人物,世界時尚界的前100位名人之一。他還是一位發明家,他的發明——一種免試量用馬甲紙樣縫制男士西裝的方法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研究和應用。
二、不斷完善學校治理和人才培養體系,保障教育質量和教師專業發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所在的高校建立了怎樣的治理體系和結構?
伊萬·格里什琴科:我校設有6個系(其中1個在切爾卡瑟)、5個機構(其中1個在中國)、10個中心和教育綜合體、36個研究實驗室、3個學院(分別在基輔、利沃夫和切爾尼戈夫);涵蓋學士、碩士、副博士、博士等多層次教育;設有藝術、模特藝術、工藝設計理論與歷史、計算機、輕工業、純棉和化學纖維制品、紡織品和針織品工藝、皮革制品和絲制品、標準學和鑒定學、自動化和電腦控制一體化、化學工藝與工程技術等主要專業,其中包括學士學位階段專業25個,碩士專業20個,科學副博士專業12個,科學博士專業10個。
學校設有74個科研和教學實驗室,共有約500名高素質科教工作者,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或教授職稱的人員占比約80%,有37人為各經濟部門的榮譽工作者,30人為烏克蘭科學和技術領域國家獎獲得者,2人為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烏克蘭人民藝術家。
學校管理力求實現教學、育人和創新的目的并確保過程中的組織性,管理的質量則取決于現代技術的應用程度。我校正是在“競爭、創新、效率”的框架內不斷發展的。
《世界教育信息》:請您介紹一下貴校在教育質量保障和學術支撐方面的經驗。
伊萬·格里什琴科:我校吸納了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相關經驗,旨在培養歐洲乃至世界水準的一流專家。基輔工大同烏克蘭經濟實體部門合作,以培養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使學校逐步成為一個適合青年人才專業發展的平臺。
現代大學教育質量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但首先需要能夠負責任地完成各項任務要求的教育工作者。保障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學人員的潛力和水平,因此,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培養,并鼓勵他們參與各種專業發展計劃。學校教育活動還通過創新教育環境、引進最新的教育技術等手段,提高教育質量,增強科教人才的國際流動性,促進科教事業發展。
學校通過系統化教育模式的創建、應用與完善來開展教育活動并培養人才,力求推行自我教育,貫徹人才培養與發展全過程。正如著烏克蘭教育家瓦西里·蘇霍姆林斯基(Vasily Sukhomlinsky)所指出的:“一個有知識,但沒有道德的人好比胸部雕刻著花崗巖,腳上卻粘著粘土。”學校在其系統化、現代化的教育活動中傳達著熱愛工作、簡單生活的觀念,鼓勵青年感恩過去,立足當下,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可以說,教育質量的好壞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世界教育信息》:在培養優秀學生和留住優秀師資方面,貴校有哪些創新舉措?
伊萬·格里什琴科:學校基于“知識三角”(教育—研究—創新)的市場導向發展構建創業型大學模式,努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通過市場化、商業化運作獲得資金收益,用于增加學校科教收入,提高教學管理人員工資等。
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保障。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大學不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且至少要領先一步,向生產者展示未來市場的發展動向——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此外,大學的發展計劃還應包括大學與社會、經濟領域的互動機制。近十年來,我們的科學家獲得了烏克蘭三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這并非偶然。我校的發展創新得益于創業活動的積極組織與開展,這些多樣化的創業活動讓我們從中受益,從而為進一步開展科教活動提供物質技術基礎。
此外,加強中烏高校間合作也成為我校科教領域創新創業活動的一個新特點,這有利于為教師、科學家和學生進一步提供與國外高校的交流機會,促進中烏青年之間的學術互動,推動中烏大學教育體系的國際化。
三、激發教育創新的內在驅動力,
擴大其對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力
《世界教育信息》:貴校正致力于轉型為創業型大學,請問您認為轉型發展中的關鍵是什么?
伊萬·格里什琴科:轉型為創業型大學要注重發展創業文化,與商界和雇主合作,實施各種創新措施。現代社會迫切需要通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增加公民活躍度來解決社會經濟問題。因此,考慮到世界技術的發展,大學管理層和整個團隊在引入創新的同時,需要日益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改善學科的教學方法,從觀念上改變他們所從事的活動。這有助于將學校發展成為一所有效率的創業型大學。當然,我們正在運用各種外部因素——預算分配、國家訂單、投資、融資等來實現上述目標,但是我相信教育創新的驅動力來自內部變化,教育創新水平取決于大學工作人員的行動力。學校在所謂“第三使命”的理論框架內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旨在加強學校同時尚、設計、經濟領域的利益相關者的互動,以擴大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力,這與學校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相適應。
《世界教育信息》:請問貴校是如何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
伊萬·格里什琴科:過去大學的使命完全是在教育活動的背景下詮釋的,而當代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變得尤為重要。我校是一所應用技術型大學,眾所周知,技術決定未來。學校組織籌建了基輔輕工業教育投資和技術集群,除了大學自身,還聯合了國家管理部門和基輔的領先工業企業。此外,學校還為時尚產業的商品生產提供科學支持。
我校的社會經濟服務不僅滿足公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也與國家執法機構合作密切。我們正在開發特殊服裝和戰斗防護裝備,為執法機構特種部隊士兵和烏克蘭武裝部隊軍人提供協助,以提升烏克蘭的自衛防御能力。
四、全面推進學校國際化發展,培養具有專業性、創造性和國際視野的跨學科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您是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貴校在國際化領域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行動?
伊萬·格里什琴科:國際化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這有助于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新需求。學校制定了《基輔國立工藝設計大學國際化計劃》,并在幾個相互關聯的領域同時實施,如教育活動的國際化、科研活動的國際化、社會發展的國際化等。該計劃旨在建立國際伙伴關系,加強學生、科教人員的國際化交流,實施國際教育和國際研究項目等,這些都是保持教育質量、加強科教競爭力、提升效率的關鍵行動。
作為大學憲章(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歐洲大學協會(EUA)和其他國際組織的簽署國,基輔工大不斷努力傳播知識,跨越地理和政治邊界,融合不同國家、地區的優秀文化。我深信,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將加強、深化烏克蘭同其他國家間的友誼,將有助于培養高層次人才與青年人才的創新能力,有助于擴大各國戰略合作和經濟發展的國際視野。
國際學生的數量是大學國際化程度的評價標準之一。如今,我們為國外留學生更好地適應文化環境創造了諸多條件:全面發展國際合作,推動科教國際化;創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包括高等教育和科學國際化研究所、項目辦公室、國際合作和歐洲一體化辦公室、國際教育計劃部、國際合作部、齊魯工業大學基輔學院行政辦公室等;在有青年人才參與的特殊任務與活動中,吸收國外留學生的文化和創意來設計社會活動方案。
學校于1948年開始進行國際合作。從那時起,共有來自75個國家的2500多名國際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教育,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750名學生。現在,學校的國際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5%)來自25個國家,包括中國、英國、以色列、格魯吉亞、巴西、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基斯坦、阿塞拜疆、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等。最近,一位中國學生成功地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如今,基輔工大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在烏克蘭所有高校中排名第一。學校在開展教育和科研項目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已經與中國的6所高校和2個科研機構開展了項目合作。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我校已有38%的教師熟練掌握英語,其中22%的教師通過了B2和C1級別的英語等級認證。
《世界教育信息》:您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中烏高教合作還有哪些機會?
伊萬·格里什琴科: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中國和烏克蘭教育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搭建了橋梁。在過去的一年里,受疫情影響和防疫限制,中烏雙方努力克服困難,深化合作。眾所周知,1992年1月4日,中烏正式建交,確定了烏克蘭外交政策新的基本方向,尤其是烏克蘭科教活動中漢學的新發展。2019年,我校與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共同創立了第一家中烏合作辦學機構——基輔學院,目前有235名大一學生、223名大二學生、19名碩士研究生共計477人在基輔學院學習,今年我們計劃再招收280名學生。
基輔學院致力于實現中烏最高層次的國際化和專業化合作,充分利用雙方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優勢,通過資源交流和附加優勢進行教育合作,開展高水平的科學和實踐研討會,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對中烏戰略合作和經濟發展具有創造性和國際視野的跨學科人才。中烏合作辦學學院致力于滿足國際創新需求,提高兩所合作院校的創造力和競爭力,促進中烏經濟發展。
編輯 娜迪拉·阿不拉江 ?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