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作者:王重潤,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房地產投融資、中小企業融資、農村金融。
◎原書作者:柴國俊,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城市與房地產經濟、勞動經濟研究,主持國家社科、河北省社科等項目10余項,榮獲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
2020年底,我國順利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實現共同富裕的新階段。有無土地財政場景下,被征地家庭脫貧致富如何?河北經貿大學柴國俊教授的專著《中國征地模式研究:邏輯演進、生計評估及機制優化》(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項目資助,由經濟科學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是此方面力作。該書創造性地構建出“三位一體”的中國征地模式框架,采用案例和實證方法評估征地模式,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特色。
一是構建出中國征地模式邏輯框架。該書基于經濟學思維方式,將條件、手段和目標應用于征地全過程,抽象出“三位一體”的征地模式。認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后,征地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征地舊模式的條件是依賴土地財政,手段采用貨幣為主的單一低價補償,目標為低成本推進城鎮化并側重經營城市,表現為用地不用人;征地新模式摒棄土地財政,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為達到城鄉融合發展下的家庭生計可持續目標而多樣化補償被征地家庭,表現為既用地又用人。作者指出,中央理念的守正創新、要素市場的內在發育,以及二者良性互動造就中國征地模式的演進。征地模式的運轉需要先破后立,在黨建引領下多主體分層次推進。該書不囿于土地財政和家庭消費就業研究的傳統議題,用征地巧妙連接,讓人眼前一亮。
二是采用案例和實證方法評估征地模式。該書使用大量一手資料來論證核心概念框架?;?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作者靈活借用雙重差分思想,發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相對于未被征地家庭和被拆遷家庭,被征地家庭接受多樣化補償引致家庭收入水平略有下降,但結構有所改善。作者指出,被征地家庭發展性消費比重提升趨勢滯后,財產性收入比重較高,但仍低于被拆遷家庭,金融資產比重遠低于被拆遷家庭,甚至低于未被征地家庭,認為被征地民眾金融知識有待提高。基于5次河北雄安新區調研,作者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指明,被征地家庭就業創業培訓常態化,日后可聘團隊、理供需、謀新策,政策上從保障生存轉向促進發展。定性與定量方法應用嫻熟,有力論證中國征地新模式能夠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觀點。
三是系統總結國外征地經驗和模式,體現出國別異質性和階段性。在細致的中外對照中,才能動態、全面地反思我國征地制度特色和走向。歐洲圈地運動中,被征地而破產的農民伴隨海外殖民地的市場旺盛需求迅速進城務工,城鎮化和工業化及時互動,持續時間長、直接沖突少;而北美城市自治政府的構建極大地融合了側重政治的“城”和側重經濟的“市”,土地產權明晰,未發生明顯的征地沖突。當前,發達國家依托成熟精細的土地制度和規劃法律體系保障居民利益,并非常注重生態和歷史的保護;發展中國家則通過明晰土地產權來協調再分配,做強制性發展。例如,新加坡規劃超前,開發費管理完善,加之沿承重視民生的傳統,提升了土地更新的進程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質量。作者梳理出國外征地模式具有市場化交易、法治保障和政府規劃三大特征,并展望中國征地改革標本兼治之道,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深厚的情懷。
總之,柴國俊新書契合“三塊地”改革的時代需求,體現學者的責任擔當。土地征收是經典而嶄新的議題。偉大時代需要房地產制度和政策守正創新,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該書探索性提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突破口是被征地群體,結合背包進城的城鎮化趨勢共同促成城鄉融合發展。我愿將其推薦給更多關心房地產經濟議題的各界朋友閱讀、參考。
380250058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