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榕榕 翁飛帆 李旭芳 蔡琦 丁錚



聚落的景觀形式和樣態可以直接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以及社會意識形態,然其演化過程受到了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以泉州的崇武所城為研究對象,透視閩南古厝聚落景觀的二元演化機制,其中內生式演化反映人與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外生式演化是應急社會事件的結果。文章將內生性和外生性二元空間研究視角并置分析崇武古厝聚落不同類型的景觀特征,為閩南古厝聚落的保護發展提供借鑒依據。
二元空間; 演化機制; 閩南海防厝落; 景觀特征
TU-87?? A
[定稿日期]2021-03-02
[作者簡介]陳榕榕(1994~),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丁錚(1968~),男,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及理論、環境景觀生態修復及可持續研究。
1 崇武所城概況
崇武所城是明代(1368~1644年)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沿海設立的軍事要塞,屬于海防衛所型古村落。南臨泉州灣,洛陽江直流西南部;北臨湄洲灣。境內地勢開闊平緩,溪流具有少、小的特點,小山丘數量較多且均勻分布在狹長地形的兩端。境外與臺灣海峽相鄰,附近海域遍布島嶼和礁石。時至今日,其丁字型石砌古城墻仍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軍事防御設施(圖1)。
2 厝落景觀演進的二元化特征
厝落景觀演進具有“二元化”特征,由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屬性構成。地理學家索爾認為,自然環境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基礎部分,而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則構成了社會文化景觀[1]。因此,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在厝落演化中始終被認為是影響厝落形態的主要因素,然這兩種因素下的各種要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從作用機理的角度看,厝落景觀受到“內生式”和“外生式”的影響,逐漸演變成與自然環境相呼應的文化景觀特征[2]。
3 崇武所城景觀的演進
3.1 崇武所城景觀的演化歷程
崇武所城處于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有利地形。五代閩國時期(907~960年),將軍張梱在青山扎寨防御海邊倭寇,保護附近村落的百姓。
宋朝(960~1279年),設崇武鄉守節里,續置了小兜巡檢寨,保衛泉州港的海外貿易。同時形成了該時期特有的景觀符號“姑嫂塔”,其景觀布局表現為大家族各自聚居的點狀格局。
明朝(1368~1644年),其景觀格局因線性的城墻及內部街道的形成而逐漸完善。丁字型的石砌古城墻及門樓、照壁共同構成了崇武所城景觀符號的外圍的線性結構;而內部的景觀布局為“一心兩軸”,心即所公署,兩軸則是由幾條主干道連接成類似十字型的景觀軸線,民居分布以家族群為組團的形式構成。
清朝(1616~1911年)至抗日戰爭時期,崇武所城逐步恢復明代格局。鴉片戰爭后,崇武古城防御性漸失向傳統居住型聚落發展。
抗戰勝利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此,漁民生活重心逐步向所城南部轉移。
3.2 崇武所城景觀的演化機制
3.2.1 內生式演化
內生式演化是厝落不受外部力量干預依靠邊界內的土地資源以及自身機制進行演化的過程,反映人們是以生存為目的,為適應自然環境自發地進行改造、創造并在繁衍生息的行為。由此,崇武所城形成兩類景觀:
(1)受生存理性支配為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緣地性景觀[3]。崇武所城自古以來便是軍事重鎮,因而所城的整體規劃、街巷布局到單體建筑都具有海防衛所的防御特質。從平面上看,崇武的城外輪廓形狀似荷花,內部被城墻圍合起來。街道的尺度呈現小、多、密的特點,形態多以不規則的形式出現。隨著聚落的自然生長,街廓順應城墻,因形就勢形成不規則平面。
(2)在社會本性的作用下對社會關系的適應而形成的血緣性景觀,表現為按照尊卑有序的方式圍繞宗族建筑布局房屋,以及同一姓氏在村中某一個區域的集中布局。如陳氏宗族,以陳氏家廟為空間基核,不同房派向外分散延伸形成各自的家族圈形成次中心,陳氏所有的小家族圈與大宗祠共同構成了陳氏宗族的大家族圈,福射力覆蓋整個崇武所城[4]。家族院落在景觀中所表現出的聚集性,同樣反映出厝落在演化過程中對于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崇武古厝聚落的形成依賴于土地的自然供給并在此世代定居,人們的行為活動及思想觀念受到土地的束縛。在不受外部力量作用下,居住者在邊界內部不斷傳遞形成的生存經驗卻不發生顯著的變化。因此,上述景觀構成了崇武所城的鄉土部分,具有鄉土特性。
3.2.2 外生式演化
外生式演化是古厝聚落經受外部力量干預的一種演化方式,人口流動成為外部力量介入的可能,為聚落社會打開邊界提供一種契機[3]。人們會根據事件來構造物質環境,與場所呈現出一種交互式的參與性。外部事件的發生改變人們穩定的行為活動并產生應激性反應,在古厝聚落的邊界內部留下痕跡形成“事件空間”[5]。因此,外生式演化是應急社會事件的結果,古厝聚落受其影響形成的事件空間帶有強烈的事件痕跡。
崇武所城幾百年來閱盡滄桑戰事累累,在朝鮮和我國沿海地區活動的日本倭寇在明朝洪武三年(1371年)突然登陸崇武,對泉州地區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1388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修建城墻,設立衛所用來防御倭寇侵略。明中葉以后,抗倭戰事越來越多,軍民幾經生死頑強抵抗才保住崇武所城,明代的抗倭事件促進了崇武所城防御系統的完善。在抗倭戰事基本結束以后,崇武古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保持著重要的軍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曾多次炮轟侵略崇武,城墻上的“炮擊處”便是昔日抗戰留下的痕跡[6]。從歷史維度上看,抗倭以及其它的抗戰事件共同促使了崇武古厝聚落防御性景觀形成。
據歷史記載,中原人大量移民入閩按時間序列分為西晉末年衣冠八族入閩、唐初陳元光入閩、唐末王潮王審知治閩,以及南宋時期中原人大批入閩三次[4]。閩南地區人口迅速增長,中原漢族文化的遷移傳播與當地的古閩越文化交融形成獨特的閩南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崇武所城按照自身歷程動態發展逐漸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景觀(表1)。
4 崇武所城景觀特征分析
4.1 鄉土視角下的崇武所城景觀
4.1.1 緣地性景觀
線性的街巷系統是構成所城整個景觀體系的特征要素之一,通過設立各種不同職能的景觀節點為停滯行為和功能轉換提供空間支持以形成完整的空間序列,為街巷整體意向的形成提供認知元素。崇武街巷景觀的空間序列分規則布局型和不規則布局型兩種[6]。其規則性體現在崇武所城由幾條主要街巷連接四個城門形成景觀軸線構建了崇武街巷景觀的空間秩序。其不規則性體現在從街到巷再轉入民居入口的過程中,經歷了從公共空間到半公共半私密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一系列轉換,充分顯示了其進退有序、開合有法的特點。
4.1.2 血緣性景觀
崇武所城的血緣性景觀以各級祠堂為中心,由數個聚居組團的布局形式出現。根據《崇武鎮志》記載,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間有張姓祖先自泉州城內遷居于此,其位置坐落于城隍廟下;明代,林氏祖先奉命鎮守崇武,其他支系相繼遷居,形成租厝群。據崇武鳳陽府經氏族譜記載,于洪武年(1368年)間授命崇武千戶所百戶官并定居崇武,宗族在此地繁衍生息其現存遺跡古濠舊家是清初在原址上建立的。何氏始祖積序公由南靖來崇武開創基業,九世公為崇禎(1628~1645年)進士其家族以宗祠為核心向外延伸發展。血緣關系是維系民居景觀秩序的紐帶,因此家族繁衍擴張形成以宗祠為核心的聚居組團。
4.2 事件視角下的崇武所城景觀
4.2.1 宗教性景觀
宗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要素之一,崇武古城內遍布各種宗教文化及民間所奉非宗教被神化的人物的寺廟。明清時期,宋明理學被廣泛接受并成為了正統模式,官方將閩南的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形式納入民間神廟的建設中。根據實地考察,崇武所城內的每個鋪鏡單元中都有作為當地地緣性社區象征的祀神,并有著明確的控制范圍。因此,境廟是景觀的基核,控制著一定的社區范圍。民間信仰以崇武的鋪鏡空間為載體支配著崇武厝落景觀形態[4]。自古人類敬畏天地,并通過建造神圣點建構落景觀的神圣性[7]。其神圣的紀念場所影響厝落家族的聚集性以及景觀秩序的形成。
4.2.2 防御性景觀
在崇武所城外圍,西門不僅設立了迎接詔書迎恩亭的場所,還建立了供士兵練習的演武場。在大岞山、赤山、高雷山和青山四處設有傳遞敵情的設施“煙墩”,并沿海設置了三處汛地控制東門、南門、北門的海面。城墻的建設順應地形地勢,崇武四個方向都設門樓,東、西、北三面為月城,南門的門外設照壁作為屏障。內部以所城公署為中心,該建筑群通過軸線控制空間布局的秩序,形成嚴整對稱的布局形式,邊上設有中軍臺以供發號施令。完整的防御系統使崇武所城能夠抵御百年來的戰事侵襲仍然屹立不倒,外部以山海作為天然的防御屏障,內部有重要軍事指揮臺以及分布著多種街巷類型形成防御性極強的景觀網絡系統[6]。
5 結束語
閩南閩南地區曾是中國海港貿易的重心之一,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地。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人們對建設美好家園的期望愈來愈強烈,但更新改造后的城市、農村面貌趨于統一,缺乏場所感和歸屬感的特色。閩南海防古厝聚落同樣難逃現代化浪潮的摧損,本文著眼于崇武所城景觀形成與演化,深入探究其地理背景與動力機制,將鄉土空間和事件空間并置著重分析其景觀特色。以加深人們對閩南海防厝落的認識,從而為未來的保護和發展道路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陳舜敏. 閩南沿海傳統聚落景觀的敘事轉譯與活化[D].泉州:華僑大學,2020
[2] 張小林. 鄉村空間系統及其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6-51
[3] 鄧巍,胡海艷,楊瑞鑫,等.傳統鄉村聚落空間的雙構特征及保護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19(6):101-106.
[4] 高虹. 閩南傳統聚落空間形態演變的自組織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5.
[5] 龍迪勇. 空間敘事學[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6] 傅汕.泉州崇武古城的保護與發展[D].泉州:華僑大學,2005.
[7] 潘朝陽.西湖溪谷地的客家聚落空間與宗教神圣中心[J].閩臺文化研究,2013(2):63-76.
264050118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