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榮,楊嫩曉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科技金融是隨著科技創新的發展而產生的。《國家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對科技金融的解釋是,政府采用財政科技投入模式,積極引導銀行等金融資源和金融機構,為各個生命周期的創新主體給予金融支持的系統安排。科技金融包括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場科技金融,前者主要運用政策性融資等政府扶持手段通過財政科技資金為科技企業提供支持;后者則運用債權、股權等多樣化的金融手段,既滿足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又為科技企業提供了金融資源[1]。關于科技金融,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集中研究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產生的影響。Schumpeter(1934)[2]最早提出金融對科技創新有支持作用。張玉喜等人(2015)[3]通過動態與靜態的面板數據方法分析得出政府財政資金、企業科技資金以及社會資本等因素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水平有重要影響。在科技金融發展水平研究方面,杜金岷、梁嶺等人(2016)[4]通過三段式DEA模型測定了我國29個不同省份科技金融的投入產出水平,分析發現政府財政投入、科研水平等環境因素對我國科技金融的影響較大;王孟欣、王猛等人(2018)[5]運用BP神經網絡模型對中國金融業發展較好的11個地區進行研究,發現我國深圳、上海、北京的科技金融發展狀況就好,其他城市則相對較差;任羅萍、羅萬有等人(2019)[6]通過建立專項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寧夏科技金融發展水平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縱觀現有文獻,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金融發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科技創新能力。目前已經有不少文獻研究我國科技金融的發展水平,但區域性研究仍較少。因此本文擬測算科技金融發展指數來重點研究陜西省科技金融發展水平及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本文按照“資源投入、資金投入、產出效率”的思路,從三個方面衡量陜西省科技金融發展水平。
科技金融資源投入:資源投入為科技金融注入了豐富的資源,有利于改善科技金融發展狀況。本文選取了X1、X2作為科技金融資源指標。其中科技活動人員包含直接和間接參加科技活動的相關人員;研發機構數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業及其他研發機構的總數量。

表1 陜西省科技金融發展指數指標
科技金融資金投入:目前資金投入仍是推動陜西科技金融不斷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基礎。X3、X4、X5、X6、X7這五項指標都可以反映科技金融資金投入。其中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包括省市縣三級地方財政的科技經費;關于科技貸款規模,由于2008年以后陜西省統計局不再進行金融機構科技貸款額的數據統計,因此本文采用企業貸款總額來代替;目前暫無科技資本市場融資額相關統計數據,故采用關聯度較高的陜西省科技型上市公司歷年總市值取代;風險投資額是指風險投資者投入到高科技企業的資金總額;R&D經費投入是指研發機構用于內部研發的資金。
科技金融產出效率:產出效率能直觀地體現科技金融發展水平。本文選擇X8、X9、X10、X11四項指標反映科技金融產出水平。其中專利授權量是指發明創造人被專利局授予的對其發明所擁有的專有權的總數量;技術合同成交額包括技術咨詢、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合同以及技術轉讓的總成交金額;科技論文發表數是指科技類論文的刊登總數;高技術產業新產品出口額是指高技術新產品的出口銷售金額。
以上數據分別來源于各年度的《陜西科技統計年鑒》《陜西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創業投資風險發展報告》和《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各項具體指標見表1。
2.2.1 指標計算方法
在建立科技金融發展指數時,本文遵循了單調性、標準化和齊次性的原則。單調性是指當第i個指標出現正增加值時,其指數值會增加;標準化是指只有當第i個指標值達到最大或最小時,其指數值才是100或0;齊次性是指指數值不受計量單位的限制,不同維度的指標計算得出的指數值是可以相加的。單項指標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100、0,100表明該指標發展水平最高,0表明該指標最弱。各項指標得分的計算公式如(2.1)式:

其中,xi是第i項指標的數值,xmin是第i項指標歷年的最小數值,xmax是歷年的最大數值。把同一種類的二級指標加權平均得到科技金融分指數,然后三類分指數再加權平均得到總指數。
2.2.2 各項指數權重的分配
各個評價指標選取的權重是建立科技金融發展指標體系的重要步驟。算術平均法是構建指數時經常采用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采用此方法確定各項指標權重,綜合并客觀地反映陜西省科技金融發展水平。指數計算公式如(2.2)式:

其中,k代表二級指標的數量,本文二級評價指標的數量是11個。通過式(2.2)計算得出的陜西科技金融發展指數介于0到100間,保證了標準化的要求,100代表科技金融發展狀況最好,0則代表發展狀況最差。
2.2.3 指數測算及結果分析
根據式(2.2)計算方法可得,2005-2019年陜西省科技金融發展各項指數如下圖1所示。

圖1 陜西省2005-2019年的科技金融發展指數
圖1顯示,2005-2019年的15年間,陜西科技金融不斷發展。其中2005年-2011年科技金融處于發展初期,科技金融指數基本低于30,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但自2012年開始,陜西科技金融發展水平快速提升,2012年科技金融指數突破30,此后不斷提高,2017年甚至超過了70。近年來陜西科技金融發展勢頭迅猛,一方面是由于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支持以及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機構體系的逐漸健全以及科技型企業的不斷出現。
從各分項指數來看,2005年以來資源指數的貢獻度最大,資金指數次之,而產出指數的貢獻較小。
從科技金融資源指數的各二級指標看,研發機構及科研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是資源指數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近年來,陜西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科技型創新企業及科研機構大量建立,科研活動人員迅速增加。2005年陜西研發機構僅僅只有657個,但2019年迅速增加至1486個;2019年科技活動人員數量達68097人,是2005年的2.7倍,研發機構和科技人員的大幅增加為陜西科技金融水平的提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從科技金融資金指數的各項二級指標看,2005年以來,財政科技撥款、科技貸款、科技資本市場融資以及風險投資等資金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51.62、45.67、36.69、35.79和28.55,表明政府財政投入仍是促進陜西科技金融穩步發展的尤為重要的推動力,而市場科技金融的力量未得到充分發揮,科技金融的融資渠道比較單一,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較高,資本市場及風險投資等未充分發揮作用,金融市場創新步伐落后,影響了陜西科技創新的健康發展。
從科技金融產出指數來看,考察期內科技金融產出各項二級指標平均值分別為39.87,42.93,37.38,22.50,其中技術產出率發展指數的平均值最低,說明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不高。
本文依據2005-2019年陜西科技金融數據,構建陜西省科技金融發展指數,結果表明近十五年來陜西省科技發展指數呈不斷增長的趨勢,陜西省科技金融不斷發展,金融對科技的支持與促進作用不斷增強,其中資源的貢獻度最大,而資金和產出的貢獻度較小,據此提出改善的建議。
目前,政府財政科技投入是引導陜西科技金融穩步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根據陜西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和“十三五”科學技術事業發展規劃要求,應進一步完善省財政科技投入機制,繼續加大財政經費投入規模;同時建立以省科技廳和財政廳為核心的財政科技經費多元化監管體系,加強對各項目承擔主體以及市場科技金融主體財政科技資金使用的全程有效監管,防止有限財政科技經費的浪費與濫用[7];應建立和完善陜西省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主管部門的協調機制,積極協調二者之間的需求。
分析發現,目前融資渠道較單一仍是陜西省科技金融長足發展的制約因素。伴隨著長遠發展,公共科技金融發揮的的作用會漸漸弱化,市場科技金融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陜西省應引導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與變革,積極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推動境內外私募股權基金、戰略投資者和創業投資在陜西的聚集,為科技金融驅動科技創新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
近年來,陜西省科技金融產出指數較低,一是由于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科技金融投入主要集中于傳統的科技型產業,造成傳統的科技型產業產能過剩而對戰略型新興科技企業的投入較匱乏的局面[8];二則是因為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因此,要提高陜西省科技金融產出的效率,不僅要進一步優化科技金融資源的結構,積極推動科技金融投入領域由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而且還應當把科技金融資金投入的重點放在科技創新過程的后端,并利用本地區的教育資源優勢,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增加校企之間的合作,使自主創新成果高效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