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遼寧省信息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2)
在科技創新領域,高校是國家創新的主力軍,為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大動力的提供者,那么,遼寧省高校科技研究發展狀況如何?遼寧省高校科技研究發展狀況與過去相比哪些方面有了大幅提高,哪些方面相對發展的步伐落后了?相對于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等與遼寧省相近的兄弟省份比較到底處在什么樣的水平上?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弄清楚,也是本篇論文研究的重點。
近20年來,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先后上了幾個臺階。
2000年全省擁有普通高等學校58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達312301人。其中在校研究生14591人(博士生3425人,碩士生11166人);本科在校生209785人;校均規模5385人;專任教師27508人,生師比為11.4∶1。(注: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包括研究生和普通本專科生、校均規模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數與普通高等學校校數之比、生師比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數與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之比,下同)
2005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75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711288人,其中在校研究生51937人(博士生9512人,碩士生42425人);本科在校生439185人;校均規模9484人;專任教師43960人,生師比為16.2∶1。
201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12所,在校生962266人(其中博士生12406人,碩士生69613人,本科生602201人);校均規模8592人;專任教師57404人,生師比為16.8∶1。
2015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16所,在校生1100037人(其中博士生13748人,碩士生80639人,本科生710863人);校均規模9483人;專任教師65179人,生師比為16.9∶1。全省普通高校共有兩院院士23人,博士后流動站103個;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7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5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
2019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15所,在校生1168008人(其中博士生16831人,碩士生110033人,本科生696797人);校均規模10157人;專任教師63149人,生師比為18.5∶1。全省普通高校共有兩院院士21人,博士后流動站104個;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7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5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

表1 遼寧省高等教育歷年基本情況(數據來源:2019年遼寧教育統計年鑒)
2019年遼寧省普通高校投入科技活動人員44470人,其中自然科學5236人,工程與技術18931人,醫藥科學15175人,農業科學1702人,其他3426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43363人,占97.5%。
2019年遼寧省普通高校科技活動經費總收入74.51億元,比上年增收5.77億元,增長8.4%;其中政府投入39.73億元,企、事業單位投入30.45億元,學校自籌3.83億元。2019年遼寧省高校科技活動經費總支出73.85億元,比上年增支8.02億元,增長12.2%。
2019年遼寧省普通高校承擔各類在研課題24954項,其中國家級課題5753項,比上年增加332項。國家級課題中,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01項,科技部重大專項7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680項。
2019年遼寧省普通高校出版科技著作319部,發表論文42410篇;技術轉讓合同數358項,當年實際收入1.13億元;專利擁有數28222項,其中發明專利14184項。2019年普通高校獲科技成果獎258項。

表2 遼寧普通高校歷年科技發展情況(數據來源:2019年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科研活動統計公報)
相比較與我省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相近的河南、安徽、河北、陜西四省,情況是怎么樣的呢?2019年遼寧GDP 24909.5億元,排全國第15位;湖南GDP 39752.12億元,排第9位;第10位的是上海市;安徽GDP 37144億元,排第11位;第12位的是北京市;河北GDP 35104.5億元,排第13位;陜西GDP 25793.17億元,排第14位。在GDP規模相近的省份中,上海市和北京市作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高等教育特別發達,所以我們不做參考。我們比較遼寧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北省和陜西省的科研情況,相對而言對于探討我省科技研究發展規律有較強的可比性和借鑒價值。
2018年,湖南、安徽、河北、陜西和遼寧省科技主要指標情況比較見如下表格:

表3 2018年科技主要指標分省對比情況
近年來,《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規劃級文件的出臺,給遼寧省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和平臺,為遼寧省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雖然GDP排在其他省份后經濟上是個弱省,但是科技投入和產出上確是個強省。除了跟陜西教育大省有點差距以外,在科技經費、在研重大項目、發表論文和科技成果獲獎上,都要高于其他四省份。這說明一方面遼寧省在經濟實力不足的前提下,更加重視對教育的投入;另外一方面遼寧高校也在爭取國家及各級政府財政投入上更加積極努力,得到了更大的經費支持。
盡管遼寧省高校在跟經濟實力稍強的省份對比中,科技實力有所反超,但是我們也還要看到自身發展中所遇到一些問題和瓶頸,也還需要教育部門更加積極的采取一些對策建議。
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在高校中的引導與示范作用,發揮其在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加速器”和“思想庫”的作用。支持引導研究型高校以省級以上重點學科為龍頭,圍繞服務東北和遼寧振興為契機,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各類高技能人才。
遴選一批省級科技平臺,支撐省重點學科并沖擊國家重點學科,全部達到教育部科技平臺硬件建設標準,并按教育部相關規定進行運行與管理。對不同種類科技平臺實行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其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加強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提升基礎研究與戰略高技術、一般共性技術研究水平;加強高校、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和大學科技園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以遼寧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凝練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并將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積極納入國家計劃,培育重大創新成果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我省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儲備。
支持引導高校承擔政府科研項目,尤其是中央政府科研項目以形成知識產權,并以知識產權許可的方式在省內進行轉讓。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儲備與轉化的良性循環機制。實行多元評價制度,根據不同種類科技平臺、不同種類科技項目實施不同的知識產權評價標準。
高校要積極爭取多渠道、多形式的經費投入形式。鼓勵高校大力爭取各級財政對高校科技工作的支持,政府資金投入主要是用于科研項目、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高校通過面向社會開展企業技術攻關服務的方式來廣開研究經費渠道。這樣才能逐步建立多渠道的高校自然科學投入和市場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