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晨陽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保險對于國家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國民保險意識的提高及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我國原保費收入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截至2016年中國原保費收入超過30萬億元,人身險原保費收入超過22萬億元。雖然中國擁有較大數額原保費收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保險業發展仍有很大差距。從保險密度來看,中國2017年保險密度為384美元,而美國同期保險密度為4216美元,是中國的十倍之多。而對人身保險市場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人身險保費收入是保險保費收入的主要收入來源,人身險保費收入多少也間接反映了國家保險業發展情況。經驗分析可知,在我國國民保險意識不強的制約下,隨著受教育水平的上升,國民保險意識提高,會對保險需求提高,對我國人身險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為此本文以北京市人身險原保費收入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居民受教育程度對北京市人身險保費收入的影響,通過stata進行相關的數據分析并得出研究結果,并給予些許的建議。
在現有的文獻中,已有不少學者對人身險需求的影響因素做出研究,包含從國家整體數據入手以及從個別省份數據進行分析。尹成遠(2008)利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人身險需求與人均GDP、人口基數、政府福利支出等正相關,但是卻與基尼系數負相關。鄒紅(2011)采用動態GMM模型研究發現東部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人身險保費收入具有顯著的積極效應。劉威、許靖沂(2019)通過實證檢驗證明教育水平越高的省份,經濟政策波動增加對人壽保險需求的正影響越大。
人身保險需求主要受GDP影響,這決定了居民是否有足夠的財富購買人身保險;其次考察保險意識對人身保險的影響大小,保險意識強購買人身保險應該多,相應的我們用教育投入來衡量北京市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及相關的保險意識強度。
假設1:人均GDP可以有效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并對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產生影響;
假設2:以教育投入衡量的保險意識強弱,可以促進居民購買人身保險,對人身險保費收入產生影響。
利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選擇2007年~2016年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

表1
通過分析數據建立如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變量說明:
被解釋變量y---人身險人均保費(單位:元)
解釋變量x1---人均GDP(單位:元)
解釋變量x2---人均教育經費投入(單位:元)
其中β0,β1,β2為待定系數,μ為隨機擾動項
使用stata15.0軟件進行分析、運用stata做最小二乘回歸可得回歸結果(見表2)。
從回歸結果來看,R2=0.9305,調整后的R2=0.9107,說明模型擬合度較好。F=46.89,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絕原假設,證明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經費投入對人身險人均保費的增長具有顯著影響;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各變量進行t檢驗,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經費投入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各解釋變量相關系數見表2。
對模型進行自相關檢驗得到Prob>chi2= 0.1620,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

表2
對模型進行異方差檢驗得到chi2(5)=9.05,且Prob > chi2=0.1069,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對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得到:Mean VIF=6.89,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單位根檢驗下得到P=0.0001,故ln y二階差分平穩:(見表3)

表3 單位根檢驗
因此,最小二乘估計為一直估計,得到原模型為:

模型常數項為-2748.897,表明居民自主購買的人身保險是負值,經濟上的合理解釋為居民首先要滿足其日常衣食住行的消費需求,因此 不太可能對人身保險這種服務進行購買,甚至在財富不足時,會借債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經費投入的系數大于0,則驗證了我們關于居民在財富更加充裕且保險意識愈加強烈的情況下對購買人身保險的需求。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帶來保費收入的增長系數要高于人均GDP的增長所帶來的保費收入的提高,說明教育所帶來的保險意識的提高更加有利于保險收入的增長,經驗解釋是保險并非一種很昂貴的商品,但是確實一種很好的保障,居民對于保險產品的投入并沒有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財富的多少,反而由于居民保險意識低落會帶嚴重影響居民人身險購買需求。在人們認識到保險的高保障性后,會較大量的購買保險產品。因此模型通過統計檢驗和經濟檢驗。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經費投入對人身保險的需求影響顯著,且方向為正。人均GDP的增長將導致人身保險需求的增長,且變量系數為0.178,表明人均財富的增長能帶動較好的人身險保費的增長。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財富聚集地,良好的財富收入帶來保險保費的迅速增長,為北京市保險業做大做強帶來了良好的支撐。研究同樣證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人身險需求越高,北京聚集眾多高等院校,這些學校每年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在接受了4年的高等了教育后,學生一改之前對保險的懷疑態度,反而受身邊保險專業同學影響,及身邊發生的保險事故的影響,產生了購買保險產品來規避損失的意識,這為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增長提供了強力支持。
保險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保險產品亦不同于普通消費品,保險產品是更是一種保障。巨額的保險資金流入通過投資進入各個行業,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整體進步,對社會發展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保險資金投資科技企業,有助于我國擺脫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因此我們要大力鼓勵發展保險業,而人身保險業作為保險業的重頭戲,把促進人身保險的發展作為首要發展目標。
1.保持經濟穩步增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可支配收入
通過前文對人身保險需求因素的實證研究發現,人均GDP是居民人身保險需求的重要影響因子。人身險作為一種特殊消費品,必然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約,國民生產總值越高,可以認為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對保險的消費能力越強,就更愿意花錢購買保險產品來規避意外風險帶來的損失。
2.持續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國民保險意識
教育投入的增加不僅培養了千千萬萬的人才,創造了數萬億級的財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同時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得居民保險意識增強。過去很多年,居民對保險產品一直是秉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這是一種坑騙手段,因此居民很少購買保險,因為即使購買了保險,在出險時也沒有專業的知識去進行保險理賠。經驗分析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對保險帶來的保障作用意識越深刻,就越加會有動力購買保險,因此政府應該繼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提升保險意識。
保險作為一種保障,早已進入每一個家庭,但是保險的保障水平應該繼續提高。對于居民來說,花同樣的錢可以帶來更多的保障,居民會有更多的動力去購買保險產品。其次應該多舉辦保險講座,培養居民保險意識。這是一條不同于高校教育的路徑,但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提高居民保險意識,增加保險需求,提高保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