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魯村鎮政府
農業科技創新一直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動力,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則是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基礎保障。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建設過程中并沒有明確了解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影響效應,導致農業科技投入的方向存在偏頗,農業科技投入的創新驅動能力難以發揮真正的效用,因此,深入研究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意義,對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隨著農業科技投入的不斷常態化發展,農業經濟建設也就開始逐漸形成農業科技體制和農業科技政策,進而形成一種相互作用的動態循環體系(見圖1)。
首先,在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增長需要進行供給側的結構優化調整,因此,對農業科技投入的需求也就變得越來越大,科學技術的大量投入能夠幫助農業經濟供給側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農業經濟的產業優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在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的背景下,未來的農業經濟增長還要兼顧農業環境效益的增長,而農業科技的大量投入能夠優化農業生產工具、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生態環保的生產模式,進而全面提升農業經濟增長的生態效益。此外,農業科技投入還能夠積累大量的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性發展的源動力。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雖然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會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農業經濟增長卻不一定會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產生積極的協調反饋作用。縱觀農業經濟增長模式來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依賴僅來源與成熟的農業科學技術的支撐,彼此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關系,然而,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卻受到農業經濟發展特征的限制以及發展條件的制約,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競爭力、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等還會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起到反作用。
近年來,我國全面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科技創新驅動等政策相繼出臺,不斷的加大農業科技的創新投入,在這種農業政策制度的支撐下,我國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各種農業企業都得到了大量的創新資源配置,逐漸形成了農業科技力量的有效匯聚,進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這種農業科技政策制度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能夠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和創新效率,推動農業經濟科技創新的針對性應用,進而實現農業經濟增長。

圖1 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相互作用的機理圖
農業科技投入要想高效的轉化成農業經濟增長能效就必須構建多元化市場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首先,完善政府以及農業科研機構在農科科技投入的主導作用,不僅要強化農業科技投入的力量,還要增強農業科技投入的針對性,通過政策和制度的規范將科技投入資源應用到對農業經濟增長切實有效的方向;其次,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過程中要逐漸從政府的管理職能過渡到市場化的引導職能,以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來推動農業科技投入,由市場需求引導科技資源投入方向,進而形成良好的農業經濟創新驅動增長格局。
在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刺激農業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實現農業科技項目的重點創新突破,加大科研投資資源的創新水平和利用效率,對一些應用型較強、交叉性較高、前景廣闊的農業科技項目要加大投資力度以及資源配置的傾向度,政府和農業部門在此過程中還要積極的協調不同農業發展水平地區之間資源配置的平衡性,集中力量實現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在技術基礎上扭轉農業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尷尬境地。
我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農業生產要充分發揮宏觀政策制度的調節作用,政府農業部門要積極制定農業科技創新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保護政策,并建立農業科技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資金投入機制,利用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來激發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進而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增添活力和動力,不斷的滿足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各方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