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立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近年來以某金融科技集團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紛紛以科技金融的名義開展網絡貸款業務。網絡小額貸款的興起,無疑對于金融市場是一劑猛藥,表面上盤活了長期由銀行以及民間借貸等機構掌控的消費貸款市場。但這些所謂的金融科技公司,即聲稱應用互聯網技術能有效改善金融活動體驗,要“改變銀行”的互聯網公司,真的能有助于改善實體經濟資金短缺的現狀嗎?這些金融科技貸款公司是否像他們所宣稱的那樣能提供傳統銀行系統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的金融服務?是否像他們所宣稱的“精準灌滴小微、助力實體經濟,以科技賦能新金融”?本文將以某金融科技集團為例分析這種現象。
根據某金融科技集團上市公開的招股書,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653.96億元、857.22億元、1206.18億元和725.28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69.51億元、6.67億元、169.57億元和212.34億元。
從表1可以看出,“數字金融科技平臺”為某金融科技集團帶來的營業收入比例在逐年增加。在2019年已經占據整個某金融科技集團全年營業收入的約56%,2020年更是上升到了60%以上。而根據某金融科技集團公開的上市申請書顯示,某金融科技集團的主營業務為促成金融機構合作伙伴的貸款、理財、保險業務來收取技術服務費,其通過“支付寶”等平臺將巨大流量的轉化為收入和利潤。而數字金融科技平臺主要涉及三方面的業務。即微貸科技平臺、理財科技平臺、保險科技平臺。

表1 某金融科技集團主營業務收入模式 單位:百萬元
如表2所示,微貸科技平臺占據了數字金融科技平臺營業收入絕大多數份額,僅2020年上半年微貸科技平臺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285.86億元。微貸科技平臺也成為某金融科技集團營業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業務,達到了39.41%,已超過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占比35.9%)與創新業務及其他(占比0.8%)兩者的總和。另外,2020上半年某金融科技集團合并損益表中期內利潤為219億元,其與微貸有關的子公司某金融科技智信(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慶萬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慶某金融科技商誠小貸有限公司、重慶某金融科技小微小貸有限公司2020上半年凈利潤分別為73億元、28.6億元、6.2億元、4.3億元。合計約為112億元。占到了某金融科技集團2020上半年凈利潤的51.14%。可以肯定的說,微貸科技平臺的相關業務已經成為某金融科技集團主要的收入來源與利潤增長點。

表2 數字金融科技平臺各部分營業收入 單位:百萬元
按照某金融科技集團對自身業務的分類,其微貸方面業務可分為助貸以及聯合貸款兩種模式。助貸模式指某金融科技集團為銀行提供客戶導流,按照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利息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術服務費。在這個過程中某金融科技集團只起到中介的作用,即不出資也不承擔任何風險。聯合貸款模式指資金來源為某金融科技集團自有資金、中小商業銀行以及ABS融資,但某金融科技集團自有資金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為了不占用資金,加快資金使用效率,某金融科技集團通常會在貸款放款后很快的時間內將信貸資產打包成ABS出售。根據上市申請書披露,截至2020年上半年某金融科技集團總信貸規模共計2.1萬億元,其中來自合作銀行和ABS的資金占到了98%,自營貸款余額僅為1.68%。2017年12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等機構頒布了《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指出“助貸”業務應回歸本源,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同時規定了ABS融入的資金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4倍。自此某金融科技集團通過ABS融資存在了一定的難度,再不能無限制的擴張信貸規模。
可以說不管是助貸模式還是聯合貸款模式,本質上信貸資金都是由銀行以及ABS投資者提供,而對于貸款的潛在風險銀行以及投資者并不能把控甚至清楚認知。而某金融科技集團則置身事外,獲得與所承擔風險完全不對等的高額回報。這無疑會帶來系統性風險。
某金融科技集團利用監管缺位來套利,與持牌金融機構形成不當競爭,同時利用科技手段誤導金融消費者開展掠奪性貸款,風險都由其他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消費者承受,最終使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另外,為了追求高額回報設置遠高于持牌金融機構的利率,與其標榜的普惠金融理念完全不符,實際上是“普而不惠”。雖然名為科技公司,但某金融科技集團的基本業務模式仍然是存款、貸款、保險、基金等,這樣的模式讓某金融科技集團成為全世界混業程度最高的機構。繼續任其發展下去無疑會成為“大而不能倒”的壟斷巨頭。
2020年11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分別從出資比例、單戶貸款余額、經營區域等方面明確了網絡小額貸款的界限。有效防范了金融系統發生系統性風險。從某種角度來說,管理辦法的出臺對于某金融科技集團是一種利好,其在科技金融領域仍然大有可為。某金融科技集團在數字金融方面的定制云計算服務,通過為金融機構深度定制云計算服務,大大提升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信息處理能力,這為系統智能化和風險大數據判斷提供了基礎。區塊鏈技術方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錢包大大提高了金融安全系數,從源頭阻絕了盜刷等違法活動。監管科技方面的大數據安全平臺、企業債券評級預警、企業財務造假識別等能力的運用,實現風險的實時分析和處理。這些技術的運用極大的提高了金融活動效率,促進了各個市場的供需平衡。只要能脫虛向實,真正專注于用技術解決普惠金融問題,某金融科技集團依然會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