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珊,楊 旭,謝慧玲,陳 菲,蒲 川,胡 志, 陳 任,李程躍,郝 模,徐凌忠
(1.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2.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16; 3.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4.復旦大學衛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5.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2;6.健康相關重大社會風險預警協同創新中心,上海 200032)
傳染性疾病是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1],是社會公共健康和經濟穩定的重要負擔。目前,我國傳染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許多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一些新發傳染病發生,一些已經消除的傳染病有死灰復燃的跡象[2],人類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傳染病暴發和流行的威脅。研究表明,管理運行決定了傳染病體系的效能,是體系達成目標和產出效能的決定因素[3]。因此,探究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的完善程度關系到傳染病防控效果和目標的實現,是推進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途徑。
本文在了解傳染病防控相關部門組織架構的基礎上,以四川省為對象,分析2004-2017年,四川省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的變化情況,探討完善傳染病管理運行工作的重要性。
收集四川省2004-2017年政府、衛生行政部門、CDC等部門官方網站中公開發布的文件,以“傳染病”為關鍵詞在各部門官方網站中篩選,最終檢索文件共計104份。從中摘錄出有關傳染病管理運行情況的描述,以管理運行所需的管理與監控機制、計劃與評價機制、協調與激勵機制、籌資與補償機制為指標,分析四川省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的變化情況。
1.2.1 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的量化方法
針對某一特定問題,項目組其他平行研究已對管理監控機制的健全程度、計劃評價機制的健全程度、籌資補償機制的健全程度以及協調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分別進行了探討[4]。本研究以“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為量化指標,綜合上述 4 個機制的健全程度,以評價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的完善情況。具體量化過程如下[5]:①結合項目組前提研究出的4個機制健全程度的權重,通過加權平均得到單一問題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②按照問題-類型-領域的關系,將各問題的完善程度平均加權得到常見、疫苗可預防等類型傳染病的完善程度;③最后結合不同類型的權重,加權計算得到傳染病領域的完善程度。
具體評價指標如下:①管理監控機制:管理監控機制的齊全程度、管理監控機制的權威程度、管理監控機制的可行程度。②計劃評價機制:制定中長期目標的公共衛生問題范圍、中長期發展目標涉及相關各方程度、計劃的評價體系中敏感指標的覆蓋程度、中長期目標及評價體系可落實程度。③籌資補償機制:經費投入水平明確程度、政府主導地位明確程度、籌資補償機制可落實程度。④協調激勵機制:協調機制的覆蓋范圍、激勵機制的覆蓋范圍、協調激勵機制的權威程度、協調激勵機制的可行程度。
1.2.2 質控方法
本研究采用重測信度的方法,通過組內相關系數(ICC)作為信度系數分析量化過程中對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與否判斷的可信度。經過重復驗證,ICC=0.918,可信度較高。
1.2.3 分析方法
用EXCEL 2010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21.0進行趨勢檢驗,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驗證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與傳染病發病率之間的關系。檢驗水準α=0.05。
結果顯示,四川省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逐年提高,由2004年的13.69%提高到2017年的45.07%,呈上升趨勢(P<0.01)。管理監控機制、計劃評價機制、籌資補償機制和協調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分別由2004年的22.45%、4.28%、19.07%、14.01%上升到2017年的34.70%、48.92%、81.88%、22.59%,均呈上升趨勢(P<0.01)。籌資補償機制的健全程度遠高于管理監控機制、計劃評價機制、協調激勵機制。協調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其中,計劃評價機制的健全程度自2006年后明顯上升,由2004年的4.28%上升到2017年的48.92%。四川省從2005年開始發布傳染病發病率,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見表1。

表1 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及傳染病發病率變化情況
結果顯示,四川省管理監控機制的齊全程度和權威程度較高,分別從2004年的19.23%、32.66%上升到2017年的41.65%、40.29%,均呈上升趨勢 (P<0.05)。管理監控機制的可行程度雖然不斷上升,但總體低于管理監控機制的齊全程度和權威程度,見表2。

表2 管理監控機制各指標變化情況 單位:%
結果顯示,計劃有相應的中長期目標發布(中長期目標覆蓋范圍)、中長期目標涉及各方程度、評價指標敏感范圍、中長期目標及評價體系可落實程度均不斷提高,分別從2004年的3.85%、 0.58%、0.75%、14.38%提高到2017年的82.69%、36.67%、41.75%、34.24%,且均呈上升趨勢(P<0.05)。總體來看,中長期目標涉及各方程度、評價指標敏感范圍和中長期目標及評價體系可落實程度均低于中長期目標覆蓋范圍。其中,中長期目標覆蓋范圍 和涉及各方程度在2006年明顯上升,分別從3.85%、0.58%上升為67.31%、20.97%。評價指標敏感范圍在2012年明顯上升,從2004年的0.75%上升到36.31%。見表3。

表3 計劃評價機制各指標變化情況 單位: %
結果顯示,四川省從2005年才開始明確經費投入水平和政府主導地位。其中經費投入水平明確程度從2005年的33.33%上升到2017年的83.33%,籌資機制可落實程度從2004年的66.67%上升到2017年的100.00%,均呈上升趨勢(P<0.05);但政府主導地位明確程度一直保持在66.67%。總體來看,籌資機制可落實程度較高,經費投入水平明確程度次之,政府主導明確程度最低,見表4。

表4 籌資補償機制各指標變化情況 單位:%
結果顯示,激勵機制的覆蓋部門和協調激勵機制的可行程度逐年升高,分別從2004年的43.35%、12.78%提高到2017年的68.74%、21.90%,呈上升趨勢(P<0.001),但協調激勵機制的可行程度遠低于激勵機制的覆蓋范圍。在收集到的文件中尚未提及協調機制的覆蓋程度和協調激勵權威程度,見表5。

注:K:激勵機制的覆蓋范圍;L:協調激勵的可行程度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四川省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與傳染病發病率之間存在負相關(R= -0.631,P=0.01)。擬合線性回歸方程顯示,四川省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對傳染病發病率變化的解釋程度為63.1%(決定系數R2=0.631)。提示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的提升,能夠促進體系運行,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健康結果的改善。
管理運行機制的完善有效地降低了傳染病發病率。結果顯示,隨著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的提升,四川省傳染病的發病率呈明顯下降趨勢,二者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性(P<0.05),提示四川省管理運行機制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染病發病率的降低。管理運行機制本質上是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運行機理,是決定管理功效的核心問題[6]。四川省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的完善程度到2017年僅達45%,表明四川省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的完善程度尚需提高。其中,管理監控機制、計劃評價機制以及協調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均處于較低水平,是影響傳染病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但籌資補償機制的健全程度較高,到2017年接近82%。
建立健全管理監控機制,加強公共衛生運行過程管理,及時解決公共衛生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避免不良趨勢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公共衛生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7]。從結果來看,四川省傳染病防控中管理監控機制健全程度2017年僅接近35%,表明四川省傳染病防控中管理監控機制有待完善。其中管理監控機制齊全程度2017年接近42%,權威程度2017年接近40%,可行程度總體偏低,2017年僅為21.38%。對此,我國在傳染病防控中應注重多部門的聯合,形成有效溝通、協作聯動的機制。同時明確各部門職責,理順關系、各司其職,并建立配套的考核評價體系,明確考核主體,從而提高管理監控機制的可行程度[8]。
科學合理的計劃與評價能夠統籌傳染病防控工作,了解傳染病發展的現狀,能有效控制疫情的發展,為傳染病的防控提供可靠依據[9]。結果顯示,四川省傳染病防控中計劃評價機制健全程度2017年接近49%。其中傳染病的各個問題均有相應的中長期目標發布,在2006年變化明顯,由4%上升到67.31%,2017年接近83%。然而中長期目標涉及各方程度、評價指標敏感范圍較低,2017年分別為36.67%、41.75%,但在2006和2012年變化明顯,由0.58%、0.75%上升到20.97、36.31%。由于覆蓋部門少,各部門職責不清晰不可考核以及評價指標不完善,中長期目標和評價標準可落實性差,2017年僅34.24%,表明四川省傳染病防控中計劃評價機制尚需完善。對此,我國在傳染病的防控中應制定傳染病中長期規劃,提高業務主管部門的覆蓋程度,明確各部門職能,實行傳染病防控責任制。同時建立科學合理評價指標體系,提高三級預防敏感指標的覆蓋程度,提高傳染病中長期目標及評價體系可落實程度[10]。
公共衛生領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相應的籌資職能以及對公共衛生機構的適宜投入[11]。結果顯示,四川省在傳染病防控中籌資補償機制健全程度較高,2017年接近82%。其中籌資機制的可落實性較好,2011-2017年均為100.00%。相比之下,對于經費投入水平和政府在籌資補償中主導地位的明確程度稍有欠缺,2017年分別為83.33%、66.67%,表明四川省傳染病防控中籌資補償機制不完善,未能從制度上明確經費投入總量、確保經費穩定增長,且未明確政府在籌資補償中的主導地位。對此,我國在傳染病防控中應建立健全籌資補償機制,加大傳染病領域投入力度,明確經費投入水平,同時加強政府在籌資補償中的領導地位。
協調激勵機制能在既定資源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公共衛生體系的功能,促進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促進體系目標的實現[12]。結果顯示,四川省在傳染病防控中協調激勵機制不夠健全,2017年僅為22.59%。其中激勵機制覆蓋部門程度較高,到2017年為68.74%,但協調激勵機制的可行程度較低,2017年僅為21.90%。協調機制的覆蓋范圍和協調激勵的權威程度在收集到的文件中尚未提及,表明四川省傳染病防控中協調激勵機制尚需完善。對此,我國在傳染病防控中應注重多部門的協調及激勵手段的實施,建立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社會化管理體制[13],保證傳染病領域協調激勵機制運轉良好。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僅從四川省傳染病防控部門官方網站中收集公開發布的文件,對呈現的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影響。提示傳染病防控部門管理運行的文件在信息公開方面尚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