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陽歷記日詞“日、號”演變研究

2021-03-19 06:19:02劉曼
辭書研究 2021年2期

摘 要 清末,隨著西歷在中國逐漸產生影響,西歷記日詞“日、號”應運而生,并用于漢語書面語。民國改歷后,“號”使用范圍擴大,進入共同語口語;1927年“國歷運動”開始后,陽歷在社會生活中占據優勢地位,“號”被淘汰出書面語,專用于口語。其演變動因有象似原則、經濟原則、民族主義心理等。

關鍵詞 號 日 變異和變化 語體對立及分工

“號”作為陽歷記日詞,與中國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外國人學習漢語時最早需要掌握的詞之一,但其產生時間和來源尚未見專門討論。明清時期,西歷傳入中國,催生的新記日詞除了“號”,還有“日”。今天書面語用“日”,口語用“號”,這一語言變異是如何形成的似未得到關注。邱克威(2014),周瓊(2017),車淑婭、周瓊(2018)的研究均只涉及二者在清末民初新加坡華文報章中的使用及演變情況,語料的范圍和類型有限,未能揭示二者語體對立及互補的形成過程。

本文將從變異理論視角出發,考察西(陽)歷記日詞“日、號”的來源和傳播,揭示二者從并用于書面語到語體對立、形成分工的過程,并探討影響這一演變的語言內外因素。

一、 “日、號”西歷記日功能的形成

新記日詞的產生和流傳受到西歷傳入、晚清至民國時期歷法體系變遷的直接影響。下面結合這一歷史背景,討論新詞的來源和產生過程。

(一) “日”從表陰歷到表西歷、陽歷

“日”本用于陰歷記日,如:

(1) 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資中男子王子淵,從成都安志里女子楊惠買亡夫時戶下髯奴便了,決賈萬五千。(西漢王褒《僮約》)

明末,西歷由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傳入中國,影響僅限于天文學和宗教領域。真正在中國產生影響大約是19世紀中后期,中西方交往日漸增多,西歷與時憲歷并存,逐漸出現在外交、工商以及近代媒體傳播領域。(吳巖,李帆2011)西歷記日開始見于中外條約、傳教士或外國人所辦報刊,如《南京條約》《虎門條約》《遐邇貫珍》《六合叢談》《申報》等?!叭铡遍_始表西歷?!跺谶冐炚洹分校鳉v記日與中歷同,或用“日”,或省之,如1853年創刊號第一篇文章所附“一千八百五十三年日紀”,有西歷每月一日與陰歷日期的對照表,西歷均用“日”,陰歷只用序數詞,如:

(2) 正月初一日,即壬子年十一月二十二;二月初一日,十二月二十四;……

外國人所編英漢詞典中也是用“日”,如:

(3) April-fool,番四月初一日受舞弄者(羅存德《英華字典》)

用于西歷記日,當前有“番、西、英”等時,可視為沿用漢語舊詞;前無這些詞幫助區分時,可視為舊詞因為被用于新的語境——英語文化中的西歷而擴大外延。清末,在西歷傳入中國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英語國家,《南京條約》《虎門條約》為中英兩國之間簽訂,《遐邇貫珍》為英國傳教士所辦;英語表示月中某一日只用序數詞,但因為漢語表示陰歷月中日期用記日詞“日”,中外人士遂沿用之。這種對譯方式比起另造新詞顯然較為容易。

外國人在內地所辦中文報刊,如《六合叢談》《申報》《教會新報》《滬報》等,亦用“日”表西歷,如:

(4) 大清同治壬申三月二十三日,英四月三十日,第一號(《申報》創刊號刊頭,18720430)

也見于外使給中國總理衙門大臣的照會、中國出使或游外知識分子筆下,如郭嵩燾、劉錫鴻、張德彝、錢單士厘、梁啟超等:

(5) 今歲,會堂期為西歷二月初八日,即中國之十二月二十六日,呈遞國書之次日也。(劉錫鴻《英軺私記 開會堂情形》)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財經、法律、教育、外交等諸多領域,使用西歷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基于民族主義立場,改變清朝正朔,發布了《改用陽歷令》。(湛曉白2013)103,107此后“日”亦表示陽歷。同時兼表陰歷記日,不夠明晰,為西歷專用記日詞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二) “號”西(陽)歷記日功能的來源

“號”指一個月里的日子,是其“表示次序”的一種特殊用法。后者近代漢語已見,如:

(6) 故事,殿試唱名,編排官以試卷列御座之西,對號以次拆封,轉送中書侍郎,即與宰相對展進呈,以姓名呼之。(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轉引自《漢語大詞典》)

清代又新增跟西洋新事物有關的表報刊期數、紙幣序號、輪船序號、門牌號等用法,如:

(7) 《遐邇貫珍》數號,每記花旗國與日本相立和約之事。至第十號,則載兩國所議定約條之大意。[1854年羅森《日本日記》,轉印自黃河清(2010)316]

表西歷記日,應引申自表報刊期數,尤其是日報期數。日報本非中國自有,19世紀末才在中國本土出現,如外國人創辦的《申報》《上海新報》等;此后有中國人創辦的《述報》《大公報》等。日報每天一“號”,易使人將各期報紙與發行報紙的當天聯系起來。某日報紙可以說某報第幾號,也可以說幾月幾號的報紙,后者更便于查索且能體現報紙內容的時效性。近代報紙來自西洋,于是便以表報紙期數的“號”兼表同樣來源的西歷日期,下例(9)即是如此。

“號”19世紀初先見于東南亞,如馬禮遜《神會論》,出版于馬六甲英華書院;但傳教士和外國人所辦中文報刊直到19世紀80年代刊頭還用“日”表西歷,“號”也未見于19世紀外國人所編英漢詞典,應非外國人所創,而是東南亞的中國人所創。19世紀80年代零星見于新加坡《叻報》和中國外交官張蔭桓、崔國因等人的游記;19世紀90年代已普遍見于中國本土,如上?!缎侣剤蟆?、武漢《漢報》、陜西《秦中書局匯報》《無錫白話報》,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如澳門《知新報》、新加坡《星報》《天南新報》、日本橫濱《清議報》等,也見于外交文書、國人翻譯西人著作等,如:

(8) 據德基厘供,吉丁實因六月十八號所刊日報被拘,別無他罪。(張蔭桓《三洲日記》18750715)

(9) 大清光緒十三年丁亥七月初一日 大英一千八百八十七年八月十九號,第一千七百二十四號(《叻報》第1724號刊頭)

(10) 西歷七月念一號西報載有俄兵四十名前往高麗京城,……(《新聞報》18940805二版)

除《叻報》中可用于本地新聞外,均見于使用西歷的西國事情或譯自西報的外國新聞。原因在于:新加坡于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使用西歷早于中國,西歷在社會生活中使用范圍較大;中國本土當時西歷影響尚小,較少使用西歷記日。

“號”的產生是語言接觸引發的詞義演變。漢語本沒有專表西歷記日的詞位,只有表示月中某日的詞位“日”,一般用于陰歷;在英漢接觸中,既用“日”兼表西歷記日,又增加了這一詞位,即“號”,以便與陰歷記日詞“日”相區別,前可加“(大)英、西(歷)”等幫助區分。20世紀第一個十年以前,《叻報》記時日,陽歷與農歷即大體分別用“西(歷)某年某月某號”與“華(歷)某年某月某日”。(邱克威2014)這符合象似原則。因此,雖然“日”也可表西歷,但因為兼表陰歷記日,不符合這一原則,又創造了西歷專用記日詞“號”。

20世紀初,“號”的使用范圍繼續擴大,用于中國本土《申報》《大公報》《北洋官報》《伊犁白話報》,海外新加坡《日新報》《中興日報》等及中國人顏惠慶所編英漢詞典《英華大辭典》。民國成立后,沿用表示陽歷。足以證明19、20世紀之交,“號”由于填補了西歷記日的詞位空缺,成為語言變項(variable)“西歷一個月里的日子”的另一變式(variant),自產生后迅速在漢語書面語中流傳開來,這很可能是受書面媒介——報刊助力所致;后借此進入口語。

二、 “日、號”語體對立及分工的形成

“日、號”清末產生,并用于書面語;民國初年,“號”進入口語,因語體差異與“日”形成變異。郭風嵐(2006)指出語言變異有三種結果:斷裂性變異、進行中的變化、完成了的變化。根據現今“日、號”分別用于書面語和口語、成為穩定變異的事實,可知變化已經完成。

(一) “日、號”語體差異的形成

“號”初期主要用于報刊、出使知識分子著作、外交照會、國人翻譯西人著作等,多為文言。直至清政府滅亡,在白話作品中用例尚少。民初改歷以后,才逐漸在口語中擴大使用,與“日”形成語體差異。

19世紀末20世紀初,“號”在南北白話報刊《無錫白話報》《京話日報》和南方白話小說《文明小史》《九尾狐》中有所使用,口語色彩初現端倪。如:

(11) 六月廿五號香港西報說道:法國人租賃廣州灣,不免失算。(無錫白話報 五大洲郵電雜錄,1898年11期)

(12) 倍立是總礦師,每月五百兩,……小邊、王八老爺當雜差,每人三十兩,從下月一號起薪水,大家都歡欣鼓舞起來。(《文明小史》54回)

民初北京白話報刊《女子白話報》《愛國白話報》或其他報刊白話部分已用:

(13) 聽說明日(三十一號)上午八九點鐘,有保安警察隊跟保衛隊,在西便門外悶葫蘆罐兒地方練習打靶。(《愛國白話報》,19130730四版)

大致同時,也見于域外官話教材,如日本、朝鮮北京話教材《漢語指南》《京華事略》《官話叢集》等:

(14) 伏,是從夏至起,就是陽歷的六月二十二號算到二十七天是初伏,入伏。(金醒吾《京華事略 天時》)

說話人有師范學校的先生、舉辦講習會的知識分子等。以上用例證明“號”至遲民國初年已南北通用,進入了共同語口語。至此,“號”因語體差異與“日”形成變異:“號”兼用于書面語和口語,“日”只用于書面語。二者所組成的語言變項屬于標記項(marker),一般既反映說話人的社會層次,也反映其語體變化。(徐大明2007)153“日、號”這一階段在本國使用者中主要反映語體變化,知識階層在不同語體中分別使用。

19世紀20年代,“號”在白話和口語中繼續擴大使用,開始見于小說人物語言,用例比較有限。如:

(15) 老太太又要往起撩圍裙:“……秋天——十月七號。頭一個中國人埋在這里,頭一個!”(《二馬》第二段)

出自看守墓地的英國老太太之口,屬下層民眾。也見于白話書信,如梁啟超1926年以后寫的《與兒女書》。

民初以降,“日”在白話報刊文章、書信、小說中續有使用,仍帶有明顯的書面語色彩,與“號”語體對立。如:

(16) 本月一日下午,友人出齊化門購買年物,遇見三檔子特別新聞,如今說與諸君聽聽。(梅蓃《益世報 余談》,19210205)

梁啟超1922年開始寫白話家書,直到1925年年底,落款和正文中均只用“日”。小說中多用于敘述,少用于人物語言,僅見于《留東外史》革命者和留日學生之口。

(二) “號”退出書面語

報紙是晚清民國時期使用西(陽)歷記日詞的典型語境之一,報章語言可視為書面語的代表,本節通過考察“日、號”在其中的使用情況及變化揭示二者在書面語中的演變。

1. “號”退出報頭

19世紀末開始,“日、號”在書面語中并用,不符合經濟原則,其一可能會退出書面語,但不能確定是哪一個。民國成立以后,報頭日期詞發生了變化,多數報頭陽歷記日紛紛改用“日”,以便與西歷用“號”相區別。同時,陽歷在公共生活中逐漸勝于陰歷。以《新聞報》為例,1912年1月5日刊頭仍是陰歷用“日”和西歷用“號”,次日未列舊歷,陽歷和西歷均用“號”:

(17) 中華民國元年正月六號,西歷一月六號

而1月10日陽歷已改用“日”,與西歷“號”相區別:

(18) 中華民國元年正月十日,西歷一月十號

1913年西歷也改用“日”,如:

(19) 中華民國二年五月念四日,即癸丑年四月十九日,西歷五月念四日

持續到1927年1月28日,同年2月初開始不再列西歷;1929年1月開始不再出現陰歷,只列陽歷日期。

《叻報》自1887年到1911年,刊頭都是陰歷用“日”,西歷用“號”;民國以后陽歷替代西歷,刊頭記日詞幾乎全用“日”。1930年以后取消陰歷。(車淑婭,周瓊2018)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將陽歷定為“國歷”,發起國歷運動,強制推行,陽歷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湛曉白2013)1930年前后,報頭基本不再列陰歷日期,體現了陽歷在公共生活中的優勢地位。下一小節的論述可知“號”退出書面語也是在同一時期。

2. “號”退出報紙主體部分

以《大公報》天津版(1902—1937)為例,自創刊起,報頭已列西歷“號”,但1902年6月17日至18日,主體部分只在涉外語境以西歷記日,既用“日”,也用“號”,各僅1例,如:

(20) 外務部得有消息言六月十二日交還天津,已由津海關道唐紹儀與各國議定。又聞直隸官場傳說天津交還之期至早必在西九月一號即華七月二十九日。二說未知孰是。(19020618二版)

1912年6月17日至18日,“號”用例增加,除了時事新聞,也用于啟事、廣告等,如:

(21) 啟者:本號三月二號被兵匪搶失之交通股票,今將抬頭號碼注銷。(19120617八版)

牽涉官方的文本雖也用“號”,但“日”用得更多。如:

(22) 十七日(初三日)本社特派員赴國務院調查如下:……(19120618二版)

1922年6月17日至18日,“號”仍沿用,但用例明顯減少,僅見“十三號、十八號”。而1912年同期有“二號、三號、九號、十二號、十四號、十五號、十八號、二十三號、三十一號”等?!叭铡庇美?。有的新聞正文用“號”,落款用“日”;或正文用“日”,“號”用于其他功能,如火車車號。廣告用“號”,亦用“日”。

1932年6月17日至18日,以“日”為主,“號”已鮮見,基本退出書面語。只見“九號、十號、十五號”,前二者見于同一篇白話文章,再次印證了“號”的語體色彩,預示了其此后去處?!疤枴被蚬谝浴拔鳉v”,“日”或冠以“國歷”,亦可反映時人心目中二者的用法、地位差異。正式語體傾向于用“日”。17日十版《天津地方法院公布欄》,落款均用“日”。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叻報》中。民國以前,其主體部分西歷記日用“(西/大英)號”:民國成立后到1930年間,陽歷記日兼用“日、號”,西歷仍用“(大英)號”,亦偶見“(西)日”;1931年,以“日”為主,“號”僅偶見。(車淑婭,周瓊2018)

(三) “日、號”從語體對立到語體分工

20世紀30年代,隨著國歷運動的開展,陽歷的影響進一步深入,“號”在口語中的用例進一步增加,域外漢語教材不同版本的內容變化即可反映這種趨勢。如:

(23) 今天幾兒了?今兒初十。(《官話急就篇》1904)

今天幾號了?今兒十號。(《急就篇》1933)

“號”退出書面語后,與“日”基本形成語體分工,在白話作品中共存,但小說中大致分別用于人物語言和敘述語言,互補分布?!疤枴遍_始見于本土文獻中本國人物之口,如:

(24) 楊先生:我們倆是來請你們闔第光臨,喝盅酒去!下月十二號——

洗老太太:陰歷是幾兒?這年月,又是陽歷,又是陰歷,還裹著星期,簡直說不清哪天是哪天?。ɡ仙帷稓堨F》)

本文所調查民國時期白話作品中,“號”均用于人物語言,說話人多為受教育階層,如例(24)“官小而銜多”的楊先生、《子夜》中的資本家等;下層使用者均為外國人,如《二馬》中的英國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日本兵等。受教育程度低的本國人物可能因不用陽歷而不用“號”,如例(24)局長之母洗老太太,社會地位不低,受教育程度不高。

用“號”還是用“日”,民國初期主要與語體有關,這一時期也與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度有關。“日”為受教育階層在書面語性強或較正式的場合使用,如小說敘述語言、書信、請帖等,個別用例見于人物語言,均系工作場合,如:

(25) 竹齋,現在我們兩件事——益中收買的八個廠,本月三日拋出的一百萬公債,都成了騎虎難下之勢,我們只有硬著頭皮干到哪里是哪里了?。ā蹲右埂肥?/p>

使用者有土改工作隊隊長、資本家等。他們在口語性強或非正式的場合也用“號”。下層民眾未見用“日”。正與徐大明(2006)6的論斷一致,即與語體差異相對應的一般是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有關變式的出現一般受到語體和社會階層的雙重制約。

綜上,民國以前,“日、號”主要為知識階層在書面語中使用,口語中使用極其有限。因為當時西歷主要在知識階層中擴散,未被下層民眾認知、認可。民國成立后,政府主導改歷,知識分子積極進行歷法科普,自上而下推行陽歷,陽歷影響范圍不斷擴張,“號”進入共同語口語,使用范圍逐漸擴大。19世紀30年代退出書面語,只在口語中沿用,與“日”形成語體分工,對漢語語言系統產生影響,使得陽歷記日這一義位擁有語體對立的兩個詞,系統達到對稱平衡,變化完成。如表1所示:

變化原因除了經濟原則,最重要的應是民族主義的排外心理?!疤枴弊援a生后一直是西歷專用詞,容易讓人聯想到西歷的外來身份;民國以后,陽歷實際是西歷,成為國歷,知識階層出于民族主義心理,想要剝除其外來色彩,因此在代表正式語體的書面語中,“號”逐漸受到排斥。其他原因有:1. “日”作為記日詞歷史悠久,不具有外來色彩;向來主要用于書面語,陽歷記日沿用,語體合宜。2. 陽歷占優勢后,口語中需要標記,以便與陰歷多用序數詞不用記日詞區分,如:

(26) 他這個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還跟著老太太,太太們頑了半夜,回家來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覺懶,也懶待吃東西,這將近有半個多月了。(《紅樓夢》第11回)

使用記日詞比用“西歷、陽歷”等說明更為經濟?!疤枴泵駠跗谝堰M入共同語口語,具有進一步擴散的基礎,“日”主要用于書面語,不具備這一基礎,因此,前者得以從書面語進入口語,從知識階層到普通大眾,自上而下傳播。

三、 結語

漢語中表西歷、陽歷記日,書面語從用“日”到“日、號”并用;后來,“號”進入口語,二者出現語體差異,形成變異;最終,書面語淘汰“號”只用“日”,口語用“號”,兩個記日詞語體互補、分工明確,成為穩定的變異。

從語言內部看,演變動因主要是象似原則和經濟原則?!叭铡奔姹黻帤v記日和西歷記日,不夠明晰;“號”應運而生,專表西歷,與陰歷“日”明確區分。因此,得以與“日”在書面語中并用,因不符合經濟原則,終被淘汰。后專用于口語,與其中陰歷記日大多不用記日詞相區分。從語言外部看,書面語選擇“日”,與西歷專用詞“號”相區別,有民族主義心理的影響,與民國前期“星期”在書面語中替換“禮拜”的原因類似?!岸Y拜”的宗教色彩和異域來源,在其進入漢語共同語后,引起中國知識階層的反感。(劉曼2019)

五四運動文白興替,漢語新書面語的形成、書面語詞和口語詞語體對立的形成,對現代漢語詞匯、共同語詞匯的形成有直接影響。這一語言生活背景,對晚清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影響產生、在漢語近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詞的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本文個案和以往研究發現: 1. 有些新詞來源不同,產生后先在不同人群中使用,進入共同語后形成語體對立,如時段時間詞“點鐘2、時2、小時2”。2. 有些口語詞和書面語詞產生時間有早晚,語體對立的形成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與“號”從書面語進入口語不同,“禮拜”和時點時間詞“點鐘1”等先產生于口語,后來進入書面語,與相應的書面語詞“星期、時1”并存。3. 不同語體中,演變內容和演變進程存在差異。“日、號”的演變主要發生在書面語中,口語中自“號”進入后,一直沿用?!靶瞧凇碧鎿Q“禮拜”,書面語中快于口語。鐘點類時間詞不同語體中發生更替的詞不同,書面語中“點鐘1→時1”“點鐘2→小時”,口語中“點1”勝于“點鐘1”“點鐘2→鐘頭/小時→小時”,書面語中的替換亦早于口語。4. 五四運動前后二三十年是新詞語體對立形成、書面語中新詞更替的高發時期,適應了新興白話正式語體形成的需要,是現代漢語書面語詞匯形成的重要時期。(劉曼2019,2020)

參考文獻

1. 車淑婭,周瓊.語言接觸視角下的清末民初新加坡華文報章時點時間詞研究.中國語文,2018(4): 493-509,512.

2. 郭風嵐.語言變異:本質、因素與結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5).

3. 黃河清.近現代辭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 劉曼.“禮拜”和“星期”流傳、替換考.澳門理工學報,2019(3): 55-63.

5. 劉曼. 漢語鐘點類時間詞的更替及語體對立的形成.∥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二十八輯),成都: 巴蜀書社,2020: 96-109.

6.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3.

7. 邱克威.《叻報》的詞語特點及其詞匯學價值管窺.語言研究,2014(4): 102-107.

8. 吳巖,李帆.從“改正朔”到“改用西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5):71-75.

9. 徐大明主編.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 徐大明.社會語言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 湛曉白.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國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3: 104-108.

12. 周瓊.新加坡《叻報》時間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102-107.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陜西 710128)

(責任編輯 劉 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在线|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视频a|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人妻| 她的性爱视频| 少妇精品在线|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久久中文电影|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久久精品66| 亚洲天堂免费| 老色鬼欧美精品|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福利拍拍拍|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欧美日本激情|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www精品久久|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无码高清专区|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欧美精品色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伊人网址在线|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 亚洲天堂.com|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无专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