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玉
【摘? ?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里寫到,語文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學習的內容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從這四個方面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注重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根據小學課本編排的特點,進行圖文對照讓學生自學課文,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借助多媒體增強學生實踐的通道,增強學生實踐的多樣性,間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文實踐能力;閱讀教學;詞語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5-0129-02
【Abstract】"Primary School Chines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writes that Chinese is a very practical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hinese practical ability. The content of Chinese course learning includes four aspec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o in dail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from these four aspects. In teaching, 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focusing 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read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hinese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textbook layout, the most direc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to compare pictures and texts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texts by themselves. Especially for students in the low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hould us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with the help of multimedia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e channels, enhance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direct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words】Chinese practical ability; Reading teaching; Word accumulation
閱讀教學應當以學生大量閱讀文學作品為前提條件,而不是以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在閱讀教學方面一定要做到少做題多讀書,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一、圖文對照自學課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尤其是低年級課文,往往配有大量的圖片,這樣圖文并茂,學生學習起來就比較輕松了。比如一年級識字教學,對“山石日月木”等象形字的識字教學,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到野外去觀察生活,觀察山的形狀,如連綿起伏的山峰,然后再觀察象形字“山”的寫法,三條豎線像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中間一豎是山的主峰最高,那么在寫山字的時候,一定要把中間一豎寫長,這樣不但寫出來的字形好看,而且更能真實地反映這個漢字本身的意義。“日”乃太陽也。早晨的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時,就像一塊圓圓的黃金大餅,金光閃閃光芒萬丈,于是人們就畫一個圓來代表太陽,再在圓心點上一點表示太陽的中心,這樣就非常形象生動地把太陽這個事物,就用一個生動的符號表達了出來。同樣一個“月”字,就把它寫成了彎弓樣,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月牙”,非常形象生動真實地畫出了月牙的形狀,讓人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字就是月亮的月字。水,彎彎曲曲的流水,一年四季奔騰不息,水面上濺起朵朵浪花,那么人們根據這個特點就創造出了象形字“水”。老師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當中觀察事物的特點,然后再根據事物的特點學習相對應的漢字,這樣通過實踐活動,加深了學生對事物的印象,從而學習這些象形字就比較的輕松了,因為有了前期的觀察,所以對漢字的字形特點就有了深刻的印象。這樣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感性認識,奠定了學生學習漢字作為一個符號所代表的抽象意義。所以在教學中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既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理解漢字作為一個符號所代表的實際意義,這樣就讓學生徹徹底底地掌握了漢字的意義。
二、通過表演課本劇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強調的就是綜合實踐能力,多好的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當中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才能算得上是真理。小學語文課本當中,有些課文故事性非常強,非常適合編排課本劇。如課文《淺水洼里的小魚》,課文講的是許許多多的小魚被困在大海邊的淺水洼里,經受著太陽的炙烤,眼看水就要干枯了,有個小男孩路過這里,看到此情景,就把小魚一條一條撿起來放回大海。這篇課文的主題,就是表達小男孩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可貴品質。教學時編排課本劇,小男孩只有一個,那么除了小男孩全班同學都要扮演小魚的角色,那么最難表演的就是,小魚在太陽的炙烤下,饑渴難耐的神情動作,以及渴望回歸大海的強烈感情。學生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懂得了珍惜生命,然后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以積極昂揚的精神,去迎接每一天新的生活。
三、借助相關資料加強語文實踐活動能力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學生通過互聯網去了解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就非常的方便了。在教學時,老師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的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強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絲綢之路》這篇課文,課文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比如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外交政策、地理知識、天文知識、文學知識、舞蹈繪畫、冶煉技術以及東西方文化交匯所產生的結果等等,如果不上網查證,找到相關的資料,很難讀懂這篇課文所包含的信息量。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歷經十三載,終于回歸漢朝,從此打通了中原同西域的交通要道,開辟了有名的“絲綢之路”。明成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開辟了海上貿易之路,今天我們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在光復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夢。教學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列一個自學提綱,學生按照這個提綱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徹底地了解“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是說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他們將來進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利用簡介和插圖自學詩詞強化語文實踐能力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精練的語言,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容,充沛的思想情感,精巧的藝術手法,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有些詩詞內容淺顯,老師不需要做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插圖和文中資料的介紹,在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來理解詩詞內容。比如在學習《回鄉偶書》時,詩詞所寫的內容非常的淺顯易懂,寫了詩人從小離開家鄉,年老時回歸故里,兒童相見不相識的事。詩所反應的內容是時光流逝、世事變遷、人生易老等,而最能打動人心的還是那股非常濃烈的思鄉之情,雖然眼前之景已是物是人非,但埋藏于內心深處的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絲毫沒有改變。那么教學時,利用插圖和文字簡介,引導學生反反復復地體會這種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總之,培養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方法有多種,教學時老師可以根據當地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采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馬佳穎.語文教學中培養實踐能力[J].學周刊,2018(03).
[2]李泰岳.小學語文教學初探[J].湖南教育,2016(09).
[3]徐佳琦.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J].閱讀,2015(03).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