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牛澤群
從省級貧困村到獲得省級文明村鎮、遼寧省生態村等多項榮譽,絕大多數村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六道溝村用了10年時間。
“華麗轉身”的背后,六道溝人爬過了多少溝溝坎坎,經歷了怎樣的酸甜苦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記者來到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黑溝鄉六道溝村,感受這里的巨變,傾聽鄉親們的心聲。
位于桓仁滿族自治縣縣城北部12 公里處的六道溝村,一度是省級貧困村:村民靠種植大田玉米維持著較低的生活水平,村里每6 戶人家就有一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拔掉窮根,村里也曾發展特色產業,但由于一些產業不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種榛子產量低,種山菜出苗晚,賣不上價、掙不到錢。群眾見靠種地致富無望,紛紛外出打工,六道溝村幾乎成了“空心村”。
“關鍵是要轉變觀念。”六道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田金龍深有感觸。
2010年,做過多年中藥材生意的“能人”田金龍當選為村委會主任。2012年10月15日,田金龍發起成立桓仁龍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黃芪、當歸、人參、黨參等中藥材。
2015年10月29日,本溪市委黨校干部劉文光率工作隊進駐六道溝村,帶來了新發展思路。工作隊幫助村里從盤錦引進約養水稻項目,注冊了“米娃娃”商標,在種植基地安裝了高清攝像頭,開辟了“互聯網+約養水稻”的脫貧新路。
針對六道溝村山多地少、水清草好的實際情況,第一書記劉文光和村“兩委”班子一起琢磨出養殖牛羊的來錢道兒。
成功的路上總有風雨伴隨。2014年,村里領著大伙兒種植食藥兼用的金花葵,因其沒被列入國家中藥目錄,銷售困難,只好放棄。種植其他中藥材的收益,也會受市場影響而波動。2015年9月28日夜里的一場大雨致使村民種植的500 多畝訂單南瓜凍壞腐爛,為不讓老百姓虧錢,田金龍硬著頭皮原價回收,“一宿賠了100 多萬元”。
堅強的六道溝人沒有被困難嚇倒。田金龍開動腦筋,專挑大藥材商不“炒”的中藥材種植。劉文光忙著設計包裝、注冊商標,打造特色產業品牌,有一次在村里連續忙碌了兩個月沒有回家。
功夫不負有心人。幫扶單位和村“兩委”兩翼齊飛,特色養殖、中藥材種植和優質稻米等產業多點開花,六道溝村終于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十幾年前,田金剛經歷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日子:給父親治病欠下10 萬元債務,妻子和他離了婚,孩子年幼。2014年,田金龍借給田金剛3 萬元用于發展絨山羊養殖。田金剛憋著一口氣,從30 多只羊養起,一直發展到現在的100 多只羊。欠下的債務早就還清,田金剛前些日子還跟田金龍叨咕:“等疫情消散后,咱們出去旅游一趟?”
2020年,六道溝村“約養水稻”種植面積已擴展到400 畝,受到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20 多位約養人的青睞。由于采用不打化肥農藥、全程人工耕作的傳統種植模式,水稻基地用工量很大。田金龍說,2020年,水稻基地最多的一天雇了200 名村民,最多的一個月支出勞務費用50 萬元,“‘約養水稻’這個產業幫助全村101 戶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這幾年,村民康寶波沒再出門打工,而是在村里的中藥材示范基地務工。康寶波說:“我在基地打工,一天收入100 多元,不僅能學到藥材栽培技術,還能照顧家里。”下一步,康家自己也準備嘗試種植幾畝中藥材,努力把日子過好。目前,中藥材合作社種植金蓮花100畝、赤芍100 畝,此外還有園參、當歸等,以“入股分紅”、提供工作崗位等方式帶動幾十戶村民脫貧。
2017年,經過上級部門驗收,六道溝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2020年,村人均純收入達1.6 萬元。
六道溝村龍成中藥材種植基地帶動幾十戶貧困戶脫貧
75 歲的村民董希福不肯閑著,養了40 多只兔子
2020年,田金龍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實現了“一肩挑”,同時兼任村脫貧典型示范黨小組組長。
近年來,六道溝村黨支部按照縣委要求,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大膽創新,將黨小組建到村民組,并將58 名黨員劃分到管理協調型、政策宣傳型、示范帶動型等16 個“功能型”黨小組。各黨小組結合自身區域性特點,積極組織黨員主動配合村“兩委”工作,進一步增強了基層組織的戰斗力。
遲瑞祥作為調解矛盾黨小組組長,每當村里建設民生工程時,總是起早貪黑做相關群眾工作,既消除了村民之間的矛盾,又保證了工程順利開展。
“黨建強,百業旺,脫貧攻堅有保障!”六道溝村村民對這句話有著深刻而又真切的感觸。如今,六道溝村黨支部正帶領村民全力打造“米娃娃” (綠色)、金蓮花(金色)、奶油南瓜(黃色)、紫蘇(紫色) 和旅游民宿(紅色) 五大農業產業相結合的“五彩六道溝”大農業格局,一條具有六道溝特色的旅游產業鏈正在形成。
“以前出門踩稀泥、躲糞便,現在都是硬化道。”75 歲的董希福老人站在自家兔籠邊,笑呵呵地講述村里的變化:新修了村路、邊溝,硬化了巷路,安裝了路燈,治理改造了河道,對街巷環境進行美化整治……用董希福的話說,衛生意識和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六道溝人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
農閑時候,除了跳廣場舞、旅游之外,六道溝人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精神享受——排劇、看劇。
2016年年底,村里組建了劇團,根據當地發生的革命故事排演情景劇《抗聯》。請專業人士編排指導得花一大筆錢,劉文光、田金龍就和大伙兒一起商量,邊排練邊修改,打磨出一臺融歌曲、舞蹈、朗誦于一體的大型舞臺情景劇。近40名村民積極參演,看劇的更是踴躍。
2018年5月,《抗聯》登上了縣里的舞臺,村民們質樸而深情的表演大受好評。一時間,不但有鄰近景區來簽合作意向,兄弟村莊也邀約不斷。
紅色劇目不僅改變了村民的消閑方式,更將感黨恩、謀發展的理念植入人心。“國家在變好,村莊在變好,人也在變好。”董希福老人笑著說。
離開村莊時,雪花仍在飛舞,六道溝村又將迎來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