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華
隆冬時節,朔風砭骨,包長運踩著厚厚的積雪,在他的“地盤”上巡道保潔,不時從道路兩側、路邊溝里清理出雜物,裝進垃圾袋里。“村里照顧我是貧困戶,把這個活兒交給我,我可不能昧著良心糊弄大伙兒。”看著身后干凈整潔的路面,包長運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今年69 歲的包長運是丹東鳳城市寶山鎮岔路村一名老實本分的村民。前些年,他在城里打工,妻子周淑蘭操持家務、種地種菜,日子雖不大富裕,倒也安寧祥和。然而,2015年11月26日,周淑蘭突發腦血栓,住院治療借了親戚朋友2 萬多元錢,妻子康復治療需要有人照顧,包長運無法外出打工,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2018年,包長運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針對包長運家的實際情況,村“兩委”班子專門研究進行幫扶。近年來,岔路村投入250 多萬元,建起了15 棟高標準溫室大棚,將其作為岔路村的脫貧產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優先安排貧困村民務工。包長運經常到大棚務工,每天有120 元的收入,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可以隨時照顧妻子。“作為村干部,就得心里想著群眾冷暖、手上辦著民生實事。”村黨支部書記郎慶利說。

打掃村道、清運垃圾、清掃積雪……包長運樣樣干得一絲不茍
村“兩委”班子的幫扶讓包長運堅定了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他特別珍惜每一份工作:在村扶貧產業基地打工,采摘草莓、分揀、裝箱、裝車,他不停地忙碌;作為村公益崗位保潔員,包長運無論嚴寒酷暑,都早出晚歸、勤奮工作,村民們對他的表現贊不絕口。
2019年,包長運家人均收入5293 元,其中包括新農保養老金2652 元、良種補貼975 元、土地流轉收入4760 元、蠶場出租600 元、扶貧資金入股分紅950 元,同時享受醫療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幫扶政策。2020年,包長運被村里聘為公益崗位保潔員,每月工資1200元,當年他家人均收入超過12000元,正式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當貧困戶不是什么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么好,我們要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別人給的始終沒有靠自己雙手掙來的踏實。”包長運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說出了最實在的道理。人窮志不短,村里的馬志英、康勇等貧困戶同樣靠著政策幫扶和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脫貧“摘帽”。
“脫貧不脫手,貧困戶上了馬我們要再扶一程,持續增加他們的收入;加強扶貧產業項目監管,確保項目正常運轉;脫貧攻堅工作向鄉村振興轉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寶山鎮黨委書記方明曉說。
清晨的陽光照射在皚皚白雪上,新的一天開始了。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的岔路村,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