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朋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 三門峽472000)
研究發現,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臨床上最常見的并發癥,患病率可高達60%~90%[1]。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呈對稱性的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癥狀較上肢多見,常累及機體的運動神經、植物神經和感覺神經[2]。 當累及機體運動神經時,患者肌力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晚期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性肌萎縮[3]。 如果是神經病變情況比較嚴重,且合并微血管病變的患者,會引發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本研究選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甲鈷胺聯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根據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 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6~75 歲,平均(51.29±10.46)歲;病程2~15 年,平均(10.36±1.19)年;空腹血 糖 3.95~10.27 mmol/L, 平 均(6.85 ±1.39)mmol/L。 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7~75 歲,平均(50.73±11.28)歲;病程2~15 年,平均(10.49±1.32)年;空腹血糖3.91~10.32 mmol/L,平均(6.74±1.15)mmol/L。兩組一般資料(年齡、病程、性別和空腹血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入院治療前沒有接受神經病變的治療。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臟、肝腎疾病者;其他原因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者;相關藥物過敏患者;中途放棄治療和相關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和適量運動等基礎性治療。 對照組患者口服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143107)治療,3 次/d,0.5 mg/次。 觀察組患者在口服甲鈷胺的基礎上, 靜脈滴注15 ml的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國藥準字H52020959),1次/d。 兩組均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患者感覺遲鈍、四肢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 膝反射以及跟腱反射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感覺遲鈍、四肢疼痛等癥狀有所緩解,膝反射以及跟腱反射基本正常為有效; 患者感覺遲鈍、四肢疼痛等癥狀無改善,膝反射以及跟腱反射消失或減弱即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清γ-谷氨酰轉肽酶(GG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鐵蛋白(SF)、丙二醛(MDA)以及總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血清GGT、SOD、SF、MDA、T-AOC 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GGT、SOD、SF、MDA、T-AOC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SOD 水平明顯升高, 血清GGT、SF、MDA、T-AOC 水平明顯降低,觀察組各指標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GGT、SOD、SF、MDA、T-AOC 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血清GGT、SOD、SF、MDA、T-AOC 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GGT(U/L) SOD(U/ml) SF(ng/ml) MDA(nmol/ml) T-AOC(U/ml)對照組觀察組30 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0.29±11.78 35.42±5.59#41.36±10.24 29.14±7.36#*70.28±11.45 77.19±10.12#70.45±12.38 83.27±15.14#*238.67±24.17 194.26±18.73#237.14±25.39 158.29±13.24#*7.76±1.34 6.93±1.14#7.75±1.28 5.82±1.07#*13.57±1.92 11.67±1.35#13.64±1.73 9.34±1.12#*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持續性升高,一方面會造成微血管內皮屏障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導致內皮下組織暴露,使血管內皮下組織與血小板之間的接觸概率明顯增加,導致血小板的活性增強以及血小板聚集,嚴重者形成血栓;另一方面,能抑制膽堿能遞質的傳遞,抑制膽堿乙酰轉移酶以及乙酰膽堿酶的合成,使患者的周圍神經發生軸突萎縮,甚至消失,從而出現神經病變[4~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常出現肢體麻木、疼痛,呈針刺樣或燒灼樣疼痛,治愈很困難,會引發糖尿病足感染、壞疽和潰瘍等,其發病機理可能與遺傳因素、 長期高血糖有關[7~9]。中醫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于“麻木、消渴繼發痹癥”的范疇,認為其發生是由于消渴日久,使津液虧損,臟腑功能失調,從而氣陰兩虛、氣隨津脫、血行不暢、日久生熱、淤血阻絡、瘀阻脈絡、煉化為痰,發生肢體麻木、肢體感覺異常、肢體疼痛等[10]。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中的丹參可以有效祛瘀止痛和活血通絡。丹參素作為從丹參中提取的一種主要成分,可以調節血脂,促進纖維蛋白降解,明顯降低血液黏度,有效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環[11]。川芎嗪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的形成,還能明顯降低醛糖還原酶的活性,發揮保護細胞以及抗氧化的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SOD 水平明顯升高,血清GGT、SF、MDA、T-AOC 水平明顯降低,觀察組各指標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可以產生比較強的抗氧化應激效果,能明顯減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機體的氧化應激程度,從而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