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權 粱超 陳祖濤
(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麻醉科 河南平頂山467000)
手術是下肢骨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經骨科手術修復后,下肢功能會得到恢復,而術中麻醉方式的選擇對下肢功能恢復有一定的影響。椎管內麻醉、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等有廣泛的適用范圍,但對于麻醉耐受性差、基礎疾病多的下肢骨科疾病患者而言,若麻醉方式選擇不當,會促使血流動力異常改變,增加麻醉風險[1]。 既往下肢骨科麻醉以經驗麻醉為主,要求麻醉師有豐富的麻醉經驗,一旦出現偏差,可能損傷手術患者的神經功能,麻醉風險較高。若經驗麻醉中未能對麻醉藥物劑量進行精準的控制,會有麻醉不徹底的情況,患者的應激反應強烈,若麻醉藥物使用較多, 則可能延長麻醉蘇醒時間。超聲有清晰度高的特點,在其輔助下能對所需麻醉的組織、神經進行準確定位,增強麻醉準確性,對強化麻醉效果、改善手術預后有良好的作用[2]。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析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在超聲引導下的麻醉價值。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84 例在2019 年6 月~2020年6 月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行常規麻醉的42 例患者納入比照組,行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的42 例患者納入麻醉組。比照組女18 例,男24 例;體質量44~80 kg,平均(58.90±3.26)kg;年齡32~71 歲,平均(58.91±10.22)歲。 麻醉組女19 例, 男23 例; 體質量43~81 kg, 平均(59.07±3.61)kg; 年齡31~72 歲, 平均(59.09±10.34)歲。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下肢骨科手術適應證;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對手術、麻醉操作可高度配合且無禁忌證;臨床資料高度完整。
1.3 排除標準 臟器組織受到嚴重損傷;合并傳染性疾病;處于哺乳或妊娠期;對麻醉藥物過敏;合并躁郁癥、雙向障礙癥、焦慮癥;語言表達不利,溝通難度大。
1.4 麻醉方法
1.4.1 比照組 行常規麻醉。 患者取側臥位,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5388)進行浸潤性麻醉,于L4間隙脊柱中心處垂直穿刺,當穿刺針到達L4橫突后,向后退針并將針尖向上傾斜,于橫突上方繼續進針,進針深度控制在0.5~1.0 cm,若完全感覺不到進針阻力,則拔出針芯,緩慢注入0.5%羅哌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73194)20 ml 行麻醉處理,后在骶骨角、股骨頭大轉子處行相同的羅哌卡因麻醉處理。
1.4.2 麻醉組 行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 患者取側臥位,在超聲輔助下對L4位置進行掃描,明確腰方肌、腰大肌、L4橫突的位置,于L4間隙脊柱處行利多卡因浸潤麻醉,在超聲圖像引導下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針尖到達L4神經根后拔出針芯,若無腦脊液、血液,則注入0.5%羅哌卡因20 ml 麻醉,完成后通過超聲明確坐骨結節、股骨頭大轉子之間的交接位置,獲取坐骨神經組織的超聲圖像后,在坐骨神經附近行穿刺及羅哌卡因注射麻醉處理。
1.5 觀察指標 麻醉指標:運動神經阻滯、感覺神經阻滯的見效時間、維持時間。不良反應:血壓異常、呼吸抑制、幻覺譫妄。
1.6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 麻醉組運動神經阻滯、感覺神經阻滯的見效時間短于比照組,維持時間長于比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min, ±s)

表1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min, ±s)
維持時間運動神經阻滯 感覺神經阻滯麻醉組比照組組別 n 見效時間運動神經阻滯 感覺神經阻滯42 42 t P 9.12±0.26 9.70±0.34 8.781 9 0.000 0 6.08±0.19 6.51±0.28 8.235 5 0.000 0 380.62±10.95 358.76±10.64 9.278 8 0.000 0 438.69±10.76 405.77±14.22 11.964 1 0.000 0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麻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比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下肢骨科手術的特點是手術部位在髖部以下,在各手術麻醉方式中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的阻滯成功率可得到保證,不會過多地損傷到神經組織,是理想的麻醉方式。 但部分患者對手術和麻醉沒有較好的耐受性, 術中輕微刺激即可能造成血流動力學指標出現較大的浮動,麻醉安全性欠佳,因此麻醉方式的選擇很關鍵[3]。 椎管內麻醉、腰叢神經阻滯麻醉在下肢骨科手術中均有廣泛的應用范圍, 可達到相對較好的麻醉效果, 但有操作復雜、 對麻醉師技能要求高、不良反應多等不足,患者術后清醒后有惡心嘔吐癥狀,恢復較差,且穿刺時需保持較大的阻滯范圍,促使麻醉穿刺難度不斷增加。
既往下肢骨科手術的麻醉方式較單一, 單純使用腰叢麻醉,有不良反應多的缺點;單純使用坐骨麻醉, 則有穿刺難度大的不足, 且均無法擴大阻滯范圍,很可能造成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異常波動,導致手術受到影響。 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結合了腰叢、坐骨兩種麻醉方式,能擴大麻醉阻滯范圍,既往多依據麻醉師經驗行麻醉操作, 要求麻醉師有豐富的麻醉經驗和專業的麻醉操作, 方能保證麻醉的順利進行,若麻醉師技術欠佳,可能會損傷到患者的運動、神經功能,麻醉安全性降低[4]。 近年來影像學技術得到發展,超聲逐漸應用于麻醉操作中,在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中發揮引導作用, 麻醉穿刺準確性、進針深度得到控制,麻醉效果得到強化,能防止盲穿造成的機體損傷。 超聲引導下腰從坐骨神經阻滯還能全程監測麻醉過程, 并觀察麻醉藥物的分散分布情況,調節麻醉深度,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防止患者出現應激反應。此外,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屬麻醉局部用藥, 在特定的區域行局部麻醉用藥,麻醉針對性得到提升,不會對其他組織造成影響,麻醉時間也得到有效延長,對強化麻醉效果有積極作用[5]。
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組運動神經阻滯、感覺神經阻滯的見效時間短于比照組, 維持時間長于比照組,P<0.05; 麻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比照組,P<0.05。解孝穎[6]以下肢骨折術患者為研究對象,試驗組感覺、 運動神經阻滯見效時間分別為(6.12±0.95)min、(9.24±1.02)min, 而維持時間分別為(434.33±25.83)min、(378.33±33.81)min,和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性較高。綜上所述, 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有麻醉效果好、見效時間短、維持時間長的優勢,值得在下肢骨科手術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