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社區科 鄭州450007)
高血壓多發于中老年人群,早期多無癥狀,在勞累或情緒波動時會引起血壓升高,以頭暈、疲勞及頭痛為主要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危及患者身心健康[1~2]。 臨床治療以長期服用降壓藥為主,并常輔以護理干預,但對老年患者針對性不強,無法得到理想的臨床療效。 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消除患者負面情緒以及認知行為的重塑,使患者重新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行為。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1~7 月我院收治的15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76 例。 對照組男42例,女34 例;年齡61~79 歲,平均(65.47±3.19)歲;病程1~14 年,平均(7.15±3.31)年;血壓:收縮壓150~185 mm Hg,平均(165.28±12.52)mm Hg,舒張壓90~115 mm Hg,平均(104.51±10.95)mm Hg。觀察組男43 例, 女33 例; 年齡60~80 歲, 平均(65.97±3.14)歲;病程1~15 年,平均(7.55±3.51)年;血壓:收縮壓150~185 mm Hg,平均(164.58±12.39)mm Hg, 舒 張 壓90~115 mm Hg, 平 均(105.07±11.03)mm Hg。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3];認知功能正常,可溝通;病情穩定;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嚴重精神障礙;合并肝腎功能嚴重不全。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 高血壓相關知識宣講;制定合理飲食方案;定期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病情;出院時叮囑用藥方法、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出院后以電話方式定期隨訪,提醒患者按時測量血壓,并按時復診。 干預3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認知行為干預。(1)認知行為評估:就診時,加強與患者溝通,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和生活習慣,認真聆聽患者的表達,與患者產生共情,拉近關系;通過對患者的了解,開會討論,找出患者對疾病不合理的認知和負面情緒,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耐心解釋不好的認知和情緒對高血壓治療效果的影響。(2)認知行為重塑:通過在中國知網、 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搜集關于高血壓的發病原因、發病數據、臨床治療數據和病死數據,整理后向患者展示,并向患者詳細講述發病的原因; 根據患者飲食喜好制定不同的飲食方案,并督促患者進行適當運動,如太極拳和五禽戲等養生運動; 鼓勵患者向醫護人員和家人表達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并及時尋求幫助;提醒患者按時吃藥,并設定鬧鐘提醒吃藥,每天聽一段舒緩的音樂,20 min。(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積極主動關心和愛護患者, 就診時通過與患者面對面溝通,讓患者主動提出生活和疾病方面的問題,并逐一為患者解答; 患者出院后利用微信和電話的方式進行針對性溝通,并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定時發送疾病注意事項,并及時提醒患者吃藥。(4)家庭健康教育:加強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尋求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并對家屬進行相應高血壓知識教育;讓家屬督促患者進行健康生活, 并囑咐家屬給予患者包容和愛護。 干預3 個月。
1.4 評價指標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比較兩組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SPBS 評分共10 個條目, 每個條目1~5 分, 總分10~50 分,分數越高則自我感受負擔越重;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GQOL-7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共4 個項目,每項分值0~100 分,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4 個項目包括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物質功能及社會功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SPBS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PB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時,兩組SPBS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PBS 評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PBS 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76 76 32.27±3.26 38.17±3.35 21.989 10.125 0.000 0.000 t P干預前 干預3 個月 t P 45.74±4.23 44.51±4.31 1.776 0.078 11.004 0.000
2.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3 個月時,兩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較干預前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 物質功能 社會功能干預前觀察組對照組76 76 t P干預3個月觀察組對照組76 76 t P 52.36±12.37 53.68±11.97 0.669 0.505 81.62±16.29*65.58±12.35*6.840 0.000 51.36±10.87 52.45±10.24 0.636 0.526 80.13±15.62*62.59±11.89*7.789 0.000 56.84±8.93 55.76±9.16 0.736 0.463 83.73±14.38*66.91±10.47*8.244 0.000 64.73±9.58 65.62±10.07 0.558 0.578 81.76±7.62*70.86±10.35*7.393 0.000
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臨床治療常采取24 h 長效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同時提醒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按時服藥。 但患者常因對疾病認識不準確和長期患病影響易產生自我感受負擔,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故臨床在采取藥物治療高血壓的同時常予以護理干預,以提高臨床療效[4~5]。 常規護理能夠讓患者對高血壓知識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認識,但高血壓患者大多為老年人,思想較為頑固,對疾病有不良認知行為,導致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難以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3 個月時SPBS評分低于對照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提示認知行為干預可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原因為,認知行為干預主要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通過對患者認識行為的評估,了解具體不良認識和負面情緒,之后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 改善患者心理功能和軀體功能[6~7]。 護患關系是影響護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主動關愛患者可拉近與患者間的距離,提高遵醫行為。 同時,通過家庭健康教育和微信定期提醒服藥, 使患者能夠對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并讓患者養成良好的用藥習慣,提高患者的物質功能和社會功能[8]。 此外,通過醫護人員的積極關心, 家人的包容理解以及相應心理疏導可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提高治療積極性[9~10]。因此,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采取認知行為干預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SPBS 評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效果較好, 可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