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蓉 王婉婷 傅凱莉
摘要:信息是物質有序存在的一種形式,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需求之一。信息時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數據爆炸、信息冗余。為應對新時期的信息挑戰與信息需求,信息設計作為一個跨學科領域,在與諸領域融合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逐步發展。信息設計是在需求導向下,通過篩選、過濾信息,排除冗余熵值,提升信息價值,并以恰當的邏輯架構信息,促進受眾有效理解信息的設計實踐活動。隨著信息設計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所涵蓋的領域也不斷擴展,然而設計領域內將信息圖表設計、信息可視化等與信息設計的概念相混淆的情況卻屢見不鮮。此外,在信息設計實踐過程中,還出現了過分強調數字技術與過分強調呈現形式的兩種錯誤傾向,甚至還有為了保障視覺效果偽造數據的現象,背離了信息設計的初衷。文章以探討在新時期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設計為大眾服務為目的,通過對信息設計的定義、信息設計研究領域的把握,在前人設計實踐與理論基礎上,對信息設計的實踐流程進行優化,以期為信息設計的發展助力。
關鍵詞:信息設計;信息設計流程;感官體驗;心智模型
中圖分類號:TP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2-0-03
0 引言
信息,即有意義的符號、數據和消息,可以降低事物的不確定性。信息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和本能需求,人類社會因信息記錄、信息分析與信息傳播得以發展。科技進步引發了信息傳播媒介的變革,也大幅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提升了傳播效率。與此同時,隱私泄露、信息繭房、信息過載等問題也日益凸顯,為應對信息社會的信息需求與信息挑戰,信息設計作為一個新的專業方向逐步發展起來,并在諸多領域中交叉結合,發揮了巨大作用。
1 信息設計的定義
盡管人類信息設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但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信息設計才作為設計領域的一個學術名詞為世人所知[1]。此后隨著信息設計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所涵蓋的領域也不斷擴展,眾多學者基于自身研究領域,從不同角度對信息設計的含義作出了闡釋,其內涵得以豐富發展。
信息設計從一開始就與圖像學、符號學、語言學、統計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從結繩記事到圖騰巖畫,從象形文字到地圖招幌,都體現著符號、圖像、語言等對于轉譯信息、傳達信息的重要意義。由此不難看出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信息設計的實踐史。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信息傳播的媒介日益豐富,信息設計逐漸與計算機科學、通信工程、人因工學等學科相結合,在醫療、軍事、科普、游戲、城市規劃、人機交互等領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國際莫爾斯電碼作為早期一種通過斷斷續續的信號代碼傳遞信息的數字化通信手段[2],就曾在軍事情報傳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至今仍受眾多無線電愛好者追捧。
目前,信息設計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通過與各學科的有機結合,被廣泛應用于新聞傳媒、智慧城市、科普教育、醫療健康、安全監控、學術研究等領域。但不論在何種領域,信息設計始終滲透于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達和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從設計學角度來看,信息設計是為促使受眾的信息交互更便捷,而在合理的邏輯下對復雜信息的內容與形式進行重構與傳達的設計活動。
2 信息設計的不同研究領域
信息設計作為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除了與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藝術設計學科交叉融合之外,還與統計學、教育學、情報學、認知心理學等有密切聯系。在與諸多學科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催生了許多信息設計的熱點,使信息設計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充。由于其涉及領域眾多,不同學者從不同維度對信息設計的研究領域進行了分類。凱瑟琳·寇特從信息傳播媒介的角度將信息設計分為了印刷、交互和環境三類。廣州美術學院的教師黃啟帆從處理信息的工作角度將信息設計分為了記錄信息、分析信息和表現信息三類[3]。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教授則從信息設計的主要研究范圍對信息設計進行了分類,將其分為了信息交互設計、信息可視化設計、多媒體信息藝術設計、數字化游戲設計、虛擬現實設計、智慧場景設計和人工智能產品設計七類[1]。文章從信息感知器官角度對信息設計進行分類,將信息設計分為視覺信息設計、聽覺信息設計、觸覺信息設計、嗅覺信息設計、味覺信息設計以及多感官信息設計。
由于信息設計一詞最早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的平面設計領域,早期的信息設計也集中于視覺信息設計。視覺信息設計,顧名思義,即通過視覺的方式對信息進行組織、轉譯和呈現的設計活動。近年來,信息設計主要集中在信息可視化領域。需要明確的是,諸如信息可視化、信息圖表設計等信息設計熱點實際上都屬于視覺信息設計,與信息設計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4]。聽覺信息設計主要通過聽標、耳標和參數化映射可聽化等可聽化技術,以非言語的形式,將信息轉換為聽覺信號進行傳達[5]。觸覺信息設計通過肌理、材質、震動等途徑傳遞信息,常見于盲人產品設計、交互設計和虛擬現實領域。嗅覺信息設計目前主要通過氣味交互裝置等對信息進行組織與傳達。味覺信息設計目前還不夠成熟,味覺的信息傳達仍然依賴于視覺等其他感官的轉譯。在信息設計的實踐過程中,因項目的具體情況不同,大多數情況需要綜合運用多感官通道傳遞信息,因而以某一感官為主,其他感官為輔的多感官信息設計十分常見。
3 信息設計的實踐流程
在信息設計與其他學科融合發展的同時,許多學者也對信息設計實踐流程進行了研究。1980年霍爾等人提出了編碼—解碼模型,這也是信息設計最基本的流程[6]。2011年利普頓強調信息設計應明晰傳達對象(受眾)和設計對象(信息)的屬性,以信息設計師視角進行再設計[1]。2016年,凱瑟琳·寇特等人對信息設計流程進一步細化,在前人強調明確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增加了結構化處理信息、提升信息的可閱度和識別度、選擇適宜媒介三個環節[7]。2018年華東理工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助理館員張兵及副研究館員周孀菊在探討情報研究服務模式時,分別對信息設計與情報研究服務的流程進行了梳理。基于共性角度,可以將其歸納為需求識別、信息采集、信息序化、信息傳達、產品測試與審核、產品傳遞六個步驟[8]。2021年魯曉波教授提出信息設計主要包括信息感知、處理與反饋三個過程[1]。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信息設計由早期單純強調信息處理與表現的過程,慢慢轉為強調以用戶需求與體驗為中心。文章基于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將信息設計的實踐流程歸納為信息收集、信息分類、用戶研究、模型建立、信息架構、信息表現、信息反饋七個環節。
3.1 信息收集:綜合運用多種調研方法、數字技術及媒介獲取信息資源的過程
信息收集是信息設計的基礎環節,也是信息設計的起點。信息收集既包含對具體題材內容的挖掘,也包含對市場環境數據的收集。信息收集為信息設計的選題策劃、需求識別、內容構建提供了重要依據。
3.2 信息分類:基于一種或多種邏輯關系對原始信息進行分類的過程
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指出,分類是理解的起點[4]。只有根據相似性原則或其他關聯性原則,將龐雜無序的信息的部分屬性特點進行歸類、分組,才能準確把握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規律。信息分類為人們對信息的理解、運用、思辨奠定了基礎。
3.3 用戶研究:對信息傳達受眾的群體特征、認知習慣、信息獲取需求的分析過程
用戶研究是一門通過定性、定量等研究方法對用戶的屬性、行為、態度、需求等進行分析的學問。在信息時代,用戶研究與產品研發、交互設計密不可分。用戶研究能夠幫助信息設計師挖掘受眾的信息需求,幫助信息設計師明確信息設計的方向。此外,用戶研究還能為信息設計師對智能信息產品進行迭代優化提供幫助。
3.4 模型建立:不同信息受眾的心智模型構建過程
心智模型的概念最早由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在《解釋的本質》一文中提出[9]。之后被引入人機工程學與設計學領域。心智模型是個體基于既往經歷、經驗,在現有思維定式與行為習慣影響下,對個體內部及外部事物和周遭環境進行認知、思考和行動的依據。在人機交互領域,設計師需要通過對用戶心智模型的構建與分析,設計與用戶心智模型相適應的概念模型,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產品。在信息設計的實踐過程中,信息設計所涉及的信息對象往往體量龐大,且較為復雜,難以理解,因此建立信息傳達受眾的心智模型,對于幫助用戶更高效地理解信息、獲取信息是十分有必要的。
3.5 信息架構:對信息以合理的邏輯方式劃分表現層次的過程
未經合理邏輯關系組織的信息就像一團亂麻,毫無頭緒,更遑論高效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信息架構就是從需求角度出發,對無意義的原始數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合理的次序重新構建的過程。建筑學專家理查德·沃爾德指出,“信息架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用戶遠離信息焦慮或‘數據與知識間的黑洞’”[10]。
3.6 信息表現:選擇合適的信息表現形式并進行信息表現的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主要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感以及心覺獲取對外界信息的直觀感受和初步認知。不同人不同感官的感受性存在差異,同一個人在不同條件下,同一感官的感受性也會發生變化。當某種感官功能存在障礙時,人會通過其他感官功能獲得代償。例如,盲人的聽覺和觸覺往往比普通人更好。盲文就是基于盲人感官特征以觸覺形式對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的典型案例。信息表現就是在經濟、高效的前提下,通過合理選擇能夠引發一種或多種感官體驗的表現形式來呈現信息的活動。信息表現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幫助受眾獲得更清晰、更舒適的信息交互體驗為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皮層有40%是視覺反應區,人類是典型的視覺動物,對視覺信息十分敏感[8]。在信息設計的發展歷程中,大多數信息設計實踐都與視覺形式緊密相關。然而,還須關注諸如盲人等特殊人群的信息設計體驗,根據特殊人群的感官特點,發掘基于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信息設計形式與方法。
3.7 信息反饋:給予受眾信息反饋并獲取受眾反饋的過程
在信息交互過程中,受眾需要通過信息設計師構建的信息傳遞邏輯和方式獲取所需信息,并對其進行理解。這一過程是否舒適、流暢直接關系到受眾信息交互體驗的優劣,進而影響受眾進一步的信息獲取行為。因此,信息反饋過程既是設計師和受眾雙向反饋的重要環節,也是評估信息設計階段性成果的重要依據。
信息收集、信息分類、用戶研究、模型建立、信息架構與信息反饋之間并非孤立地逐步推進,而是相互交織、聯系緊密的。信息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信息收集,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對信息進行分類歸納與表現,其側重也會有所不同。信息設計是信息設計師在以達成良好的信息設計效果為訴求的信念指引下,對信息進行設計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信息設計師具備信息傳達者和信息受眾雙重身份。此外,信息反饋并非信息設計流程的終點,信息設計師可以基于信息反饋環節對整個信息設計流程進行回顧,分析已暴露的或潛在的信息設計問題,對信息設計產品進行迭代。而分析現存的信息設計問題,也有利于進一步優化信息設計的方法,為之后的信息設計實踐做準備。
4 結語
信息化時代,信息設計與數字技術的結合日趨緊密。但信息設計不僅要有精度、效度,還要有溫度。信息設計既要關注普通人的信息體驗,也要為殘疾人士、弱勢群體等特殊群體提供更優質的信息服務。未來,信息設計必將為智慧城市、智能生活的構建作出巨大貢獻,信息設計師不能迷失在數字技術與表現形式相互排列組合的汪洋大海中,在進行信息設計時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本著真實、客觀、高效的原則,以嚴謹的態度、恰當的邏輯對信息進行重構與表現。
參考文獻:
[1] 魯曉波,卜瑤華.信息設計的實踐與發展綜述[J].包裝工程,2021,42(20):92-102,12.
[2] 劉軍,賈梅.中國營地教育完全手冊[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1-10.
[3] 黃啟帆.雅克·貝爾坦圖形學理論在信息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運用[J].裝飾,2021(6):132-133.
[4] 張迪.信息設計中的信息組織邏輯[J].設計,2016(4):116-117.
[5] 王渤森,丁冰言,仇詩杰.基于信息可聽化的聽覺顯示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20):184-187.
[6] 霍爾·斯圖爾特,霍布森·多蘿西,勞·安德魯,等.編碼/解碼[M].倫敦:勞特利奇出版社,1980:63-87.
[7] 凱瑟琳·寇特,安迪·埃里森.信息設計導論[M].王巍,譯.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6:30-35.
[8] 張宇,任福兵,周霜菊,等.融合信息設計的情報研究服務模式與實現路徑研究[J].現代情報,2018,38(7):42-46.
[9] 陳其超.基于心智模型的電動汽車車載信息系統交互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9.
[10] 李四達.信息可視化設計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72-73.
作者簡介:王婉蓉(1997—),女,江西南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媒與影像數字化。
王婉婷(1997—),女,江西南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媒與影像數字化。
傅凱莉(1988—),女,江蘇蘇州人,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實證美學、感性工程學、用戶體驗設計。
340850190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