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人民檢察院課題組
摘 要:在民事檢察公益訴訟中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既體現恢復性司法理念,又彰顯司法溫度。檢察機關在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時,需重點解決方案制定、執行監管難題。建議統一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司法適用標準,建立并完善勞務代償方案及方式確定協作機制,以及檢察公益訴訟勞務代償修復方式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銜接機制,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切實發揮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的作用。
關鍵詞:資源保護 民事檢察公益訴訟 勞務代償
自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確立以來,江蘇省連云港市檢察機關共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2件20人,調解結案6件14人,判決結案6件6人。在民事檢察公益訴訟案中成功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既體現了恢復性司法理念,又彰顯司法溫度,達到了較好的辦案效果。本文擬結合具體案例,就民事檢察公益訴訟中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的難點與重點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提出完善建議。
一、基本案情及辦理過程
2020年5月19日至20日,孫某某在明知該時期為國家伏季休漁期的情況下,仍駕駛漁船跨區域至連云港市連云區海域使用國家禁用漁具拖曳水沖齒耙耙刺捕撈黃蛤2820公斤,被漁政部門現場查獲,漁獲物經漁政部門競價拍賣得款人民幣15228元。
2020年6月19日,連云港市公安局連云分局對孫某某以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立案偵查。2020年7月29日,連云港市公安局連云分局在偵查階段向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連云區檢察院”)移送社會公共利益受損案件線索,連云區檢察院將該案以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立案。同日,連云區檢察院履行訴前程序,在《正義網》發布公告。同年8月11日,連云區檢察院結合實際,書面函詢連云港市連云區林業和海洋局是否提起訴訟,該局書面回復不提起訴訟。公告期滿無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提起訴訟。2020年9月21日,公安機關對該案偵查終結后移送連云區檢察院審查起訴。同年9月24日,根據江蘇省環境資源類案件集中管轄的要求,連云區檢察院向灌南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鑒于刑事部分查明的犯罪事實和證據能夠證實附帶民事部分侵權主體、侵權行為及因果關系等事實,檢察機關委托海洋漁業專家就孫某某非法捕撈造成的海洋生態損害后果出具定損及修復意見。經海洋漁業專家論證,孫某某利用耙刺網具吸取海洋生物黃蛤,達到捕獲目的同時,間接損害了海洋生物累積、海洋棲息地價值等海洋生態,應承擔海洋生態修復費用人民幣7.19萬元。
在案件辦理過程中,孫某某提出家庭突然遭遇重大變故,無力承擔涉案生態修復費用。連云區檢察院調查核實后,委托孫某某戶籍所在地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出具從事海洋灣(灘)環境公益勞務的勞務代償方案,并與生態環境部門協作,依托公益訴訟辦案指揮平臺智能化開展勞務代償監管工作。
2021年1月3日,連云區檢察院就該案是否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書面請示連云港市人民檢察院。同年1月5日,經連云港市人民檢察院批復同意后,連云區檢察院對孫某某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訴請判令孫某某通過勞務代償方式替代性修復受損海洋生態,并就違法行為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
2021年2月5日,人民法院采納了檢察機關的刑事指控和民事侵權主張,判決孫某某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拘役4個月,緩刑6個月;沒收捕撈漁具;追繳漁獲物拍賣款人民幣15228元;孫某某于2021年、2022年禁漁期(每年5月1日至9月1日)共計248天,按照連云港市贛榆區夏季作息時間提供護漁公益勞務,以抵償其應支付的海洋生態修復費用人民幣7.19萬元;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1]孫某某在上訴期未提起上訴,判決生效。
二、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的難點與重點
在民事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中,因部分侵權人經濟能力弱,檢察機關訴請其承擔生態修復費用會面臨“執行不能”,受損社會公益得不到及時修復。而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在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能夠以環境公益勞動傳播生態文明風尚,引導群眾增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意識。檢察機關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應確保勞務代償的工作價值量等值于生態修復費用且勞務代償方案能夠順利執行,以切實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一)制定科學、可行的勞務代償方案
制定科學、可行的勞務代償方案是確保勞務代償修復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根據司法實踐,勞務代償方案應滿足便捷性、關聯性和可執行性要求。
便捷性要求勞務代償內容應易于實施,不能額外增加侵權人的其他負擔。以本文案件為例,檢察機關跨區域委托孫某某戶籍所在地及經常居住地村委會出具勞務代償方案,便于孫某某在居住地開展勞務代償工作,節省了跨區域勞務代償的額外費用。
關聯性則要求勞務內容與侵權人損害的生態環境有關,通過勞務能夠達到修復受損環境的目的。如本案中,孫某某使用禁用漁具非法捕撈損害海洋生態,其勞務代償工作應與修復受損海洋生態具備關聯性。檢察機關根據江蘇省“灣(灘)長制”屬地管轄原則,委托孫某某戶籍所在地及經常居住地村委會出具以從事海洋灣(灘)環境公益勞動為主要內容的勞務代償方案,與修復受到損害的海洋生態具備同質性。根據方案,孫某某在灣(灘)從事岸上環境公益勞務,既能夠保障其人身安全,也使孫某某身體力行維護海洋生態,傳播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理念。
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所提出訴訟請求應滿足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要求的“具體”標準,即以人民法院判決后,生效判決所確定的內容可供執行為標準。檢察機關訴請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所提出的修復方案也應具備可執行性。如本文案例中,勞務代償方案便被細化為以“天”為單位的可執行內容。檢察機關委托鎮人民政府出具證明,證實該村系漁業專業村,勞動力價值約為人民幣300元/人/天,結合海洋生態修復費用人民幣7.19萬元,則孫某某需提供240余天的環境公益勞務以完全抵償涉案修復費用。考慮到孫某某正常漁業生產需要,檢察機關在征得其同意的基礎上,從方便監管的角度,訴請其分別于2021年、2022年禁漁期(每年5月1日至9月1日)共計248天,于該村1300米海岸線提供衛生清潔、海洋漁業資源及生態環境安全巡護的環境公益勞務,以抵償其應支付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該訴訟請求具備可執行性。
(二)有效監管勞務代償方案執行
檢察機關訴請侵權人通過勞務方式替代性修復受損生態環境,除應舉證證明該勞務方案具備可執行性外,還要提出具體的監管舉措保證該方案能夠執行,該方案經法院采納后,侵權人便無需承擔涉案生態修復費用。為確保監管工作有效開展,尤其是在涉及異地監管的情況下,檢察機關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作,共同維護公共利益。
在本案中,辦案人員了解到,江蘇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托灣(灘)綜合管理系統,調動省、市、區縣和村(居)行政資源,共同落實灣(灘)長制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等工作,各級灣(灘)巡護人員可較為便利地上傳岸線、海洋污染,岸線侵占等違法情況。該套灣(灘)綜合管理系統覆蓋江蘇省灣(灘)區域,可實現實時掌握灣(灘)巡護人員動態的功能,能夠滿足對孫某某從事灣(灘)環境公益勞務的異地智能化監管需要。為此,連云區檢察院上報連云港市人民檢察院,連云港市人民檢察院與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簽訂《關于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勞務代償的協作方案》,加強損害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公益訴訟案件適用護海護漁勞務代償的協作配合,并將檢察公益訴訟辦案指揮平臺對接江蘇省灣(灘)綜合管理系統,將孫某某設定為監管平臺的灣(灘)巡護員角色,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智能化勞務代償監管,跨區域實時監控其每日勞務代償的軌跡、內容,并在智能化平臺留存勞務代償工作證據。
確定監管方式后,檢察機關與村委會、孫某某達成《關于跟進監督孫某某非法捕撈案勞務代償工作的協作方案》,委托村委會負責具體實施孫某某勞務代償工作的日常監管工作,檢察機關則利用公益訴訟辦案指揮平臺開展跟進監督。孫某某每日到村委會簽到,與村委會灣(灘)巡護人員共同開展灣(灘)環境公益勞務。
三、適用勞務代償修復方式的完善建議
為更好發揮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的作用,建議制定統一的司法適用標準,建立并完善勞務代償相關工作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生態保護合力。
(一)制定統一的司法適用標準
當前,我國法律、司法解釋等對于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只作了原則規定,在環境民事檢察公益訴訟司法實踐中,勞務代償修復方式的選擇適用依賴于檢法的溝通協調,在侵權人經濟能力認定、勞務代償方式選擇等方面時常出現認識不一的情況,對于審判程序中的舉證責任、執行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建議“兩高”聯合制定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的規范性文件,對適用案件范圍、證據標準、執行方式等關鍵問題加以明確。
(二)建立并完善勞務代償相關工作機制
實踐中,因可以作為勞務代償工作基地、提供勞務代償工作的組織和機構嚴重缺乏,檢察機關在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辦理中,主要依據個案情況進行查找、溝通,極大影響了辦案效率;在對于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勞務代償方案的制定方面,檢察機關亦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難以保證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因此,建議建立并完善勞務代償相關工作機制。一方面,與行政機關建立勞務代償方案及方式確定協作機制。依托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領域各行政主管部門辦案系統及專業經驗,探索確定更多領域、更加專業的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以供選擇,并與相關行政機關共同就勞務代償方案的具體內容和可行性、科學性進行論證,確定最佳勞務代償方式與方案。另一方面,建立環境民事檢察公益訴訟勞務代償修復方式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銜接機制。對于存在修復形勢較為急迫或者修復難度較大情形的案件,在適用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同時,檢察機關應及時將案件線索移送相關行政機關,督促其履行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職責,使受損公益能夠得到及時修復。
(三)加大宣傳力度
建議檢察機關聯合行政主管部門、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共同開展勞務代償等替代性修復方式普法宣傳,以公開聽證、案例宣講、侵權人自述等多種形式,沉浸式傳播恢復性司法理念,引導、教育群眾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
*本文系最高人民檢察院2021年度檢察應用理論研究課題“民事公益訴訟中勞務代償方式的實踐反思與制度構建——以舉證責任配置為視角”階段性成果。
**課題組負責人:肖楠,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四級高級檢察官[222042];課題組成員:魯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100091];田耘東,江蘇省連云港市人民檢察院辦公室四級主任科員[222000];馬萌,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222042]
[1] 參見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人民法院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2021)蘇0742刑初114號。
198850118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