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文文

幼兒對整個世界有充足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培養幼兒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欲,及其初步的動手探究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標。根據幼兒的個性、興趣和能力,利用多種方式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進行適宜的引導和支持,是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
營造“適宜”環境,培養探究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適宜、寬松的環境創設可以讓幼兒大膽地探索、嘗試,有利于其表達自己的見解,讓他們能在與環境互動中發現、探索。萌發幼兒的探究精神,就需要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強化探究行為的氛圍。
“適性教育”是發展幼兒個性的教育,幼兒的興趣點是簡單而又廣泛的,大到宇宙變換、雨雪雷電,小到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一朵白云、一片樹葉都對他們有強烈的吸引力,同時不同幼兒的興趣點也大為不同。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幼兒的潛能,讓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最大的滿足。探究式學習是幼兒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要提供能夠滿足幼兒自由探索需求的環境,教師是幼兒觀察、探究的助手,而幼兒才是探究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將主動權交給幼兒,留有大量空間、時間,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求,讓幼兒大膽地探尋他們自己感興趣、想知道的問題的答案。讓他們在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的寬松環境下,在不斷找尋、觀察、探索的過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豐富“適需”材料,激發探究潛能。豐富的可操作材料,是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方式進行探究的必要條件。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真實的環境和事物能給探究活動持續的動力。”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幼兒,需要具體的實物和動作的幫助。提供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能讓他們用多種方式主動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與問題的互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已有材料,并挖掘幼兒生活中可使用的探究材料,引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可以將班級里設置的科學區延伸到教室外面的自然角,區域相通、互相關聯,便于幼兒集中觀察與探索植物和動物。除了幼兒常用的放大鏡、天平、滴管、量杯、磁鐵、指南針等常規科學探究材料,教師還可以根據主題和幼兒近期興趣點準備與投放材料,滿足兒童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與興趣,提供能培養兒童探究能力的各種活動機會與互動。改變以往多種材料全部投放、幼兒無目的探索的形式,選定具體的科學主題,將有關材料投放進科學區,讓幼兒深入探究,玩透、玩懂科學現象或原理。
“適性學習”解決的是學習行為的實施問題,探究也應該結合生活才能更好地運用,除了給孩子提供室內區域材料,還可以提供可用于戶外探究的材料。教師可以在一個簡易收納箱里存放大量幼兒用于戶外探索的工具。幼兒可以用量杯和各類罐子測量水與沙;可以利用皮尺、卷尺、三角尺等測量長度、高度的工具,測量蚯蚓的長度、房間的距離等。這些簡易的工具箱,幼兒可以隨時使用,到大自然中探索奧秘。多樣化的探究材料能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豐富其探究體驗。
掌握“適時”方法,提升探究能力。《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并與人分享交流。”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很多探究活動,教師適時引導幼兒的探究過程,鼓勵他們用繪畫、照相、做標本等方法記錄探究過程與結果,可以降低幼兒探究的難度,促進其獲得探究的結果。
第一,發現和假設相結合。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鼓勵幼兒在看看、摸摸、聞聞、聽聽的過程中感知事物變化,并通過自主實踐發現問題。幼兒根據自己的發現大膽猜想問題的答案,當幼兒提出自己的猜想時,引導其選擇合理的探究內容,支持其用實踐驗證。
第二,觀察和記錄相結合。觀察是幼兒認識、了解周圍事物的主要途徑,幼兒觀察大致可分為個別物體觀察、比較性觀察和長期系統觀察。在觀察時進行適時的記錄則可以幫助幼兒豐富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記錄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記錄時要直觀形象,記錄的方法要符合幼兒的需求和操作水平,教師可以為其提供探究記錄表、繪制記錄表、拍照記錄、實物或圖片記錄等。
第三,探究和交流相結合。探究過程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需鼓勵幼兒對觀察和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整理、概括,找到問題的答案。寶貴的探究經驗,值得幼兒與同伴間互相分享。教師應給幼兒提供一個分享交流的平臺,讓他們一起討論、講述自己的發現。既能增加他們解決問題的自豪感,又能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
科學家卡倫林德說過:“所有兒童都可以學習科學,所有兒童都應該有機會成為科學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兒童應該在早期就開始進行重要的科學探究。”每個孩子都有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權利,探索本身比通過探索獲得的知識更為重要。我們只有慢下腳步,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興趣,適時地引導,才能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