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端之有輕重,猶用筆之有肥瘦。無論肥瘦,都貴于中鋒,能運中鋒,則雖肥實勁,雖瘦亦腴。鐘繇、顏真卿的小楷,用筆豐腴,看似肥而實勁,看似濁而實清,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溫潤清雅之氣。唯王羲之的小楷粗不為重,細不為輕,肥瘦適中,修短合度,有沖和靜逸、瀟灑絕塵之態,為世人所重。故小楷用筆不欲太肥,太肥則質濁,質濁則點畫臃腫、齷齪,鈍慢而多肉,肥濁而無骨,致有墨豬之誚;也不欲太瘦,太瘦則形枯,形枯則用筆單薄、平扁,干枯而露骨,瘦硬而無肉,致有枯骨之謂。禋小楷用筆,無論肥瘦,都應以骨力為尚。未正骨骼,先尚態度,不知中鋒,輒講肥瘠,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方法。唐太宗《指意》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南宋·張

《跋李公麟〈瀟湘臥游圖〉》南宋·葛郛
夫書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和則無態度耳;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毫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為妙。所謂心,即指筆心,亦猶字之筋骨。副毫之在兩旁,亦猶字之肌膚,肉須裹筋,骨須藏肉,用筆方能圓潤,能圓潤則肥瘦皆宜,骨肉相稱。
小楷用筆,貴有輕重曲直的變化。若上下齊平,前后一等,平直相似,狀如算子,這種沒有起伏的用筆勢必會導致板刻生硬的弊病。清包世臣《歷下筆談》中說:
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曌楷書點畫的挺拔是一種富有彈性的力,它通過曲線美的形態表現出來,猶如一個運動員的形體美一樣。試觀“永字八法”中有哪一筆是平直相似的呢?即使是十分挺拔的垂露豎、懸針豎亦富有剛柔、曲直、粗細的變化。故,作小楷當使其用筆曲而有直致,直而有曲致,寓剛健于婀娜之間,含挺拔于姿態之內,自然能達到剛柔相濟的效果。
氣韻的生動,本于筆法,而成于墨法。用筆的輕重徐疾,不但可以產生韻律的變化,同時也可以產生用墨濃淡枯潤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對于楷書,特別是小楷來說,是微乎其微的。它不像行草那樣強烈,那樣震撼人心。一般來說,小楷用墨宜濃一些,不宜太淡,太淡則傷神采。試觀古人作小楷,無有不用濃墨者。特別是唐人寫經,墨色如漆,神采煥發,雖經數百年,仍猶如初脫手之光景。
用濃墨之法,當取上等油煙墨。研磨時,在硯上重按輕推,不徐不疾,作順時針方向推磨,清水注入硯池也不宜一下倒得太多,要邊注邊磨,墨色的濃淡以濃而不滯筆毫為度。磨墨宜貪,故硯池要深,可以蓄墨。墨色要細,故硯面要細,可以發墨。墨磨好后不必馬上蘸墨作書,當稍候片刻,使其墨滓下沉,然后取浮溢在上面的一層晶瑩細膩的墨汁用之。所謂磨墨須奢,用墨須儉。自然精氣結綴,墨光浮溢,墨色黝瑩,湛湛然如小兒目睛,則雖存數百年而墨色不變。這種用墨方法,非多見古人真跡,是很難體味的。寫好后,硯池要洗滌,以備明日再用,最好不要用宿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