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著名學者林語堂在《中國人》中寫道:“北方人身材高大,性格熱情幽默,他們是自然之子;南方人勤于修養,頭腦發達,身體退化,喜愛詩歌。”周志高先生是南方人,但在2003年因工作需要被借調北京將近八年,這樣的天時地利使其能夠融合北方的粗獷豪放與南方的含蓄溫婉。這一點,在其主張的碑帖結合上可見一斑。碑以北方為主,帖以南方為主,而他的作品則兼備北方之大氣又不失南方之靈秀。正是這樣豐富的人生閱歷、文化理念、審美情趣和社會責任感,使其作品時而宛如道家旁觀、微笑,時而宛如儒家建設、奮斗。也正是這種“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人文情懷,使其作品集時代特征、民族特色與個性風范于一身,而周志高先生也成為中國書法走向世界的領軍人物。
周先生對于中國當代書壇的影響,是由其于1977年在上海首創中國書藝類雜志——《書法》開始的。當時中國文藝界復蘇在即,書法事業也處于百廢俱興之際,《書法》雜志的創辦對書法藝術起到了模范促進作用。由此而始,創造了中國書法事業中的“五個第一”:“1977年全國首本書法雜志”“1979年全國首屆群眾書法競賽”“1980年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1981年全國首屆書學研討會”“1983年全國首屆篆刻征稿評比”。

《黃賓虹詠黃山詩一首》周志高
周先生認為,在書法創作上要遵循“一個標準,兩個結合,三個不要忘記,四個輪子”。一個標準,即雅俗共賞。“雅”不會有人反對,但曲高和寡,不能關門自吹自擂,要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俗”是通俗,含大眾能接受、喜歡之意,不是“庸俗”,更不是“惡俗”。既雅又俗,這是完美價值觀的取向,難度大,標準高,當努力開拓,不斷進取。
兩個結合,即碑帖結合、南北結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及其文藝、建筑等都反映出雄強、厚實、渾樸的氣息和精神,而南方人則相對清秀、精巧、靈動。二者取長補短,不能偏頗。當然,要以一方為主。為求靈動而失之輕浮,或為求老辣而失之粗野,都是不可取的。
三個不要忘記,即不要忘記民族特色、不要忘記時代特征、不要忘記個人特點。這是書法藝術的時空觀。三者之間比例如何,“各有靈苗各自探”,可根據自己的才、學、識和性情而定,要追求“真氣、真意、真趣”。
四個輪子,即書法創作、書法理論、書法教育與書法組織活動相結合。四管齊下,必然能促進書法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曰:“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清代劉熙載也在《藝概》中更加明確地指出:“書,如也,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優秀的書法作品應該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真、善、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個體創作則應該是這個傳承隊伍中的一部分。周志高先生始終以“真、善、美”三字為要旨,書藝雙修,以文煥彩,以其凝練的筆墨、馨香的品德,問鼎書法事業的至高境界,謳歌“大書法”時代的到來!

《易經句》周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