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導讀】2020年湖北十堰柑桔生產遭遇量價齊跌的窘境。文章剖析了當地柑桔產業近年來停滯不前的深層原因,對國內其他柑桔產區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柑桔作為多年生亞熱帶喜溫常綠經濟作物[1],在湖北十堰地區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也是當地農業發展的“當家樹”、農民致富的“搖錢樹”。十堰是國家柑桔優勢區域規劃五大特色產區之一,當地的柑桔品牌“武當蜜桔”“漢江蜜桔”多次被評為全國、全省優質產品。柑桔產業已成為十堰庫區農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在優化山區農業結構,增加庫區果農收入,保護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2020年十堰市柑桔生產出現了產量增、銷量減、價格低、農民愁的現象,值得從業者認真思考和政府部門的深入研究,以推動柑桔產業在十堰市的穩步發展。
栽培面積及分布區域。十堰是我國北緣地區重要的柑桔生產基地,也是湖北省第二大柑桔優勢產區,柑桔面積和產量均名列湖北省第二位[2]。2019年,全市柑桔基地面積2.09 萬hm2,掛果面積1.88 萬hm2,產量23.9 萬t,綜合產值8.9 億元。全市柑桔主要分布于長江最長支流漢江沿線、堵河水庫兩岸、環丹江口庫區的沿線5 km 內,海拔500 m 以下丘陵山地。其中環丹江口庫區兩條百里柑桔帶占全市柑桔種植面積的89.3%,種植面積超3 333.3 hm2的鄉鎮(辦、處)2 個,種植面積超66.7 hm2的村89 個,種植面積超1 hm2的種植個體8 000 余戶。十堰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柑桔專業合作社,柑桔也成為庫區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最具發展潛力、最有發展優勢的農業主導產業。
品種結構與經濟效益。全市現有柑桔種植面積中,溫州蜜柑1.95 萬hm2,臍橙800 hm2,椪柑、雜柑等品種533.3 hm2。溫州蜜柑按成熟期劃分,分為特早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早熟(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中晚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成熟),占總種植面積的93.6%(見表1)。成年柑桔園每667 m2產量可達1 000~2 500 kg。柑桔主要以鮮銷為主,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三北”市場,其中銷量比例較大的有河南、山東等地,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等國。柑桔銷售旺季,從事果實采收、運輸、分揀、包裝,以及拉動鄉村游、環庫游、住宿餐飲、農資銷售、印刷裝潢、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行業發展,綜合社會產值達4億元。同時柑桔四季常綠,具有良好的綠化環境、涵養水土功能,生態效益顯著。正常年份果農每667 m2收入平均為3 000~5 000 元。2020年受早熟品種搶占市場、疫情導致消費疲軟、出口受阻、天氣影響果實品質等綜合因素影響,全市柑桔雖然增產9.6%,但銷售壓力陡增,果農收入縮水嚴重。

表1 2019年十堰市主要柑桔品種種植面積及占比
低產低質問題嚴重。十堰90%的桔園為坡地,立地環境差,農事操作不便。十堰地區除庫區外均為柑桔種植中度風險區域[3],有部分果園坐落于柑桔生產次適宜區或不適宜區; 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總體偏低,平均含量僅為12.4 g/kg,中微量元素缺乏嚴重,有效錳、銅、鐵、鋅、硼缺乏比例7.8%~81.8%[4-5];從事柑桔田間生產的勞動力75%為老人和婦女,年齡結構老化,農技推廣難度大;80%果園未配備灌溉及肥水一體化設施,抵御干旱、高溫、嚴寒等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弱; 現有75%以上果園配套機械設施缺乏,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栽培管理不到位,標準化生產普及率低,果園產量不穩定,果品質量參差不齊,優質商品果率不足等,制約了柑桔產業的發展。
集中上市矛盾突出。受北緣產區全年積溫不足、周期性凍害、果農種植習慣等綜合因素影響,全市現有柑桔品種93.6%是溫州蜜柑,其中又有65%是中熟品種,早熟溫州蜜柑所占比例偏小。截至2017年,我國柑桔總產量3 816.78萬t,較2016年增加51.91 萬t,產量穩步增長,人均柑桔占有量達27.2 kg[6],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大眾對水果消費已不僅僅滿足數量需求,而不斷追求質量提升和產品新奇[7]。全國柑桔總量過剩,全市柑桔品種結構單一,成熟期集中,上市銷售時間狹窄,容易受到同期其他柑桔產區產品的沖擊,供給側結構性過剩顯現,恰逢柑桔生產“大年”,局部地區易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
產業短板日益凸顯。市場經營主體分散,約80%桔園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帶動能力弱,難以應對市場風險;營銷體系不完善,果品銷售仍以傳統經濟人代銷和外地客商上門收購為主,缺乏規范化、集約化、標準化銷售龍頭企業帶動;采后處理不規范,果品分級不嚴格,未能實現“質優價優”,缺乏成熟的加工企業,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調節市場能力仍有較大空間;品牌建設和宣傳力度不夠,未能充分發掘“互聯網+” 新媒體平臺銷售力量,“武當蜜橘”品牌形象、知名度、影響力遠低于同類產品。
自然環境適宜。十堰地處秦嶺余脈、大巴山余脈和武當山系交錯的屏風處,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勢西高東低。雖有周期性凍害發生,但冷空氣不易沉積;漢江穿境而過,堵河等河汊縱橫,年平均降雨量797.5 mm,水資源豐沛;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庫區水位上升,丹江口水庫“保溫效應”愈發明顯,1月平均溫度較同緯度地區高出2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921.8小時,遠高于三峽庫區和贛南湘南地區;病蟲害較南方高溫高濕產區少[8],無檢疫性黃龍病發生,有利于果實品質提高。
交通條件便捷。十堰位于鄂、豫、陜、渝四省市交界處,目前“三橫兩縱”高速公路網絡全線貫通,“十巫”“十淅”高速新建,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加強;黃金水道通江(長江)達海(上海),“鐵水聯運”攜手“十漢歐”貨運,機場航線通達34 個城市,立體綜合交通走廊清晰;高標準環庫公路連接南北,高質量村村通公路東西通途;南調北運極為方便,中間環節少,有效地保證了鮮果銷售。
科技支撐有力。柑桔產業發展與科技進步密不可分。十堰柑桔產區2007年被納入“國家現代農業(柑桔) 產業技術體系柑桔北緣試驗站”,2012年被納入“湖北省柑桔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柑桔生產存在的實際問題直接與崗位科學家崗站對接,取得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生產實踐[9]。完善的產學研合作和平臺共享機制,夯實了人才基礎,保障了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果園軌道車等省力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實施。
提質增效,著力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從目前生產過程來看,一方面果農迫切需要高效、優質、省力化、輕簡化的栽培技術,另一方面老舊桔園管理觀念落后、綜合基礎配套設施薄弱、用肥用藥失當現象嚴重、科學標準化技術措施落實落地滯后。因此,需要提高農業技術集成的精度、挖掘農業技術推廣的深度、加大農業技術示范的力度、拓展農業技術研究廣度、加快桔園轉型升級的速度。首先,通過建設一批優質高效的標準化示范園,起到以點帶面輻射引領的效果,推廣成熟標準化生產技術;其次要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技術培訓,如網絡直播、QQ、微信線上交流、短視頻農技知識普及、發放技術手冊、田間集中指導、優勢產區參觀等,推動標準化生產模式實行,強化果農規范化、科學化生產意識,提升種植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
適地適栽,著力優化品種結構布局。從目前市場消費來看,一方面產量供過于求,另一方面風味佳、品質好、果形奇、耐貯運、易豐產、價值高的品種,仍然受到消費者熱捧和經銷商的青睞。因此,種植前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必須根據十堰當地的氣候環境和種植區域立地條件,結合品種的成熟期和經濟價值,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補植補栽、高接換種、老園更新換代、新建品種示范園等方式,以示范引領、以獎代補等措施,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均衡市場供應。堅持溫州蜜柑的主體地位不動搖,擴大特早熟、早熟溫州蜜柑品種的面積,逐步壓縮中晚熟溫州蜜柑面積,使柑桔產業向連片的優勢區域集中,從而提高產業整體效益。綜合產品定位、產地交通、消費人群等因素,依托武當山和丹江口水庫兩大名片,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農旅結合、產業品牌等資源優勢,發展果園采摘、農旅融合、電商融合、直播帶貨、媒體推介,拓寬銷售渠道,拉長鮮果供應時間,精準定位消費人群,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培育主體,著力強化全產業鏈建設。從目前產業化生產來看,強勢的產業主體,一方面可以帶動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會有序自覺地加強品牌維護和建設,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快軟硬件建設,提高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因此,需要配套相應的激勵機制,培育一批生產主體、營銷主體、貯運加工主體,提高產業發展后勁。通過集中項目、集成技術,完善流轉機制,形成集中連片的生產龍頭;通過商超無縫銜接、新媒體推介、訂單農業、電商融合等,逐步開拓營銷渠道,形成新型營銷龍頭;通過完善冷庫、保鮮庫和冷鏈運輸等硬件設施建設,加強鮮果精深加工處理能力,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功能完備的貯運加工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