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進
(福建路發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泉州 362000)
某公路橋由一跨7 片裝配式斜交梁式橋組成,跨徑為20 m,由于斜交角度的存在,預制7 片梁長分別為18817 mm、19161 mm、19505 mm、19850 mm、20194 mm、20539 mm 和20883 mm。 主梁采用矮T梁結構形式,梁高度1.1 m,梁間距1.55 m,其中內梁預制寬度1.0 m、邊梁預制寬度1.05 m,翼緣板中間濕接縫寬度0.55 m。 主梁跨中肋厚0.30 m,兩端部均勻加厚段0.40 m。簡支斜T 梁橋型布置與橫斷面圖如圖1 所示。 其中第三孔小樁號側橋寬B=10475.6 mm,濕接縫b=561.4 mm,大樁號側橋寬B=10768.3 mm,濕接縫b=610.4 mm。
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標準和材料為:(1) 設計安全等級:一級;設計荷載:公路-I 級;(2)設計行車速度:80 km/h;(3)主梁為C50 混凝土,混凝土彈性模量為3.45×104MPa[1],混凝土的容重為26 kN/m3,鋪裝瀝青混凝土容重為24 kN/m3;鋼絞線采用強度為1860 MPa 的鋼絲,彈性模量為1.95×105MPa,張拉控制應力為1860×0.75=1395 MPa,鋼絞線松弛系數為0.3,孔道磨阻系數和偏差系數為0.25 和0.0015。
采用結構分析軟件Midas/Civil, 根據橋孔平面布置情況建立主梁梁格,為精確分析,縱向主梁和濕接縫單元均建立為梁單元,橫向采用無質量梁單元使橋面形成整體,同時考慮橫隔板自重及剛度作用,所建立的空間梁格模型如圖2 所示。

圖2 有限元模型及其平面圖
由于空間梁格模型,無法實現橋面移動荷載的隨機加載情況,基于空間梁格模型,通過分析3 種工況下單梁荷載橫向分布效應,以確定單梁受力狀態[2],所選取的3 種工況分別是支座截面、1/4 跨截面和1/2 跨截面位置, 通過移動荷載在所選取截面位置處的橫向加載,提取每片梁剪力最不利布置時各片主梁剪力值,通過該主梁剪力值(比如第一片梁剪力F1) 與該移動荷載工況下所有主梁剪力值(F1,F2,…,F7)之和的比值以獲得單梁的荷載橫向分布效應η1[3],如式(1)所示。

每片T 梁端部均設置單只座,支座位置與影響線作用位置(即荷載橫向分布效應計算原理)如圖3所示。

圖3 支座布置與影響線作用位置說明
正交梁計算各片主梁荷載橫向分布效應時,往往以跨中截面為計算關注截面,而斜T 梁分析時需要增加幾處關注截面, 此時采用圖3 影響線模式,以1/4 跨截面和1/2 跨截面為關注截面進行橫向分布效應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
就該簡支斜T 梁而言,較短的邊梁荷載橫向分布系數最大。 中梁的荷載橫向分布系數在靠近邊梁處較大,其中2# 和6# 中梁荷載橫向分布系數基本相同。 1/4 跨截面位置雙車道布置時中梁橫向分布效應稍高于1/2 跨截面,綜合考慮跨徑、橫向分布效應及其位置信息,單梁分析時以1# 邊梁、6# 中梁及7# 邊梁為關注對象, 橫向分布系數分別統一取0.4754、0.4298 和0.4463,計算結果可供單梁分析提供參考。
有限元分析時,結構恒載是確定的,而活載作用位置不同對支座反力的影響不同。 圖3 中首支座和尾支座受力相似,為了較為準確地分析支座反力數值大小,充分考慮橋面活載縱橫向分布效應,以首支座為關注對象,分別取支座截面、1/4 跨截面和1/2 跨截面計算活載不同作用位置時的支座豎向反力影響線,以得到相應的支座反力橫向分布效應,確定恒活載作用下的支座反力大小。 為方便起見,以1/4 跨徑截面為例,所得到的首支座反力影響線如圖4 所示。

表1 各片梁移動荷載橫向分布效應計算結果



圖4 支座豎向反力影響線
按照以上方法,在求得支座截面、1/4 跨徑截面和1/2 跨徑截面橫向分布效應的基礎上, 取首支座1、首支座6 和首支座7 為關注位置,按照橫向分布效應縱向布置車道, 考慮其他荷載進行標準組合后,得到該3 處支座豎向反力見表2。

表2 首支座豎向反力匯總
主梁支座選用規格為GJZF4250×300×54,由《公路橋梁板式橡膠支座規格系列》(JTT663-2006)查得最大承壓力均為696 kN[4],滿足設計要求。
基于結構分析軟件Midas/Civil, 建立了簡支斜交T 梁的梁格分析模型,所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1) 通過1/4 跨截面和1/2 跨截面橫向移動荷載分析得到了各片單梁的荷載分布效應,為類似結構進行單梁分析提供理論支撐。
(2) 通過支座截面、1/4 跨截面和1/2 跨截面橫向移動荷載分析, 得到了各支座橫向分布效應,進而確定了標準組合下支座豎向支反力,為類似結構支座選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