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潔,景 麗
(1.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2.蘭州城市學院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指標是城鎮化發展[1],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是建立在市民化的基礎之上的,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強調內在質量的全面提升。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只是單純片面地追求城市規模擴大和空間的擴張[2],這與“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背道而馳。發改委已明確提出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取消、放開和控制不同城市規模的落戶限制。實現一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標[3],但這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王志燕認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難點表面上是各項制度改革的進程緩慢,本質上卻是制度改革后的利益格局調整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問題[4]。因此,對于市民化的成本研究,可以在核算轉移過程中測算各種政府、企業和個人成本,也可以對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的成本進行合理預估以便合理分擔各類成本。本文采用Citespace 軟件可以彌補此前學者對文獻綜述所使用研究方法的不足,全方位地對成本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為今后學者研究此類問題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文的樣本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時間為2020 年4 月21 日(僅代表2020 年4 月21日可以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出來的所有期刊文獻),通過在高級檢索中設定期刊為文獻類型,將檢索主題設定為“市民化”并含“成本”兩個關鍵詞,由于研究此領域的相關文獻可以追蹤到2002 年,所以指定年限為2002—2020 年,來源類別設為“全部期刊”,共檢索到808 條文獻數據,通過篩選剔除相關非學術論文44 篇,共得到761 條有效樣本數據。
本文所使用的CiteSpace 軟件能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完整地展現某一研究主題的研究熱點、前沿、趨勢、機構和作者等各方面的信息[5],可以直觀地呈現我國市民化成本當前研究的現狀和動態發展過程。
某個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體現在年度發文數量基礎上,對檢索出來的文獻進行一個簡單的發文數量和年度分布的可視化分析,如圖1 所示。

圖1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發文數量年度分布圖
我國市民化成本發文數量年度分布圖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緩慢發展階段(2002—2011 年),九年間發文數量起伏變化不大,總體呈現出緩慢上升的狀態,市民化成本的問題首次在2002 年出現,其原因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和戶籍制度的逐漸活躍和放開,大量的農業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半城市化”[6]現象出現,成本問題逐漸顯現。第二個階段是快速增長階段(2012—2016 年),在此期間,發文數量急劇上升,究其原因,則是戶籍制度進行改革,在國家宏觀政策發展戰略導向下,農業轉移人口成本問題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所以發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特征。第三個階段是穩定下滑階段(2017—2020年),經過多年不斷完善,內容體系逐步明晰,高昂的成本成為阻礙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阻礙因素,需要構建政府主導、企業為輔、農民參與的多主體成本分擔機制[7]。因此,呈現出相關研究趨弱的形式。
發文的集中情況是衡量某研究領域科研成熟度的重要外部特征,其中最受關注的衡量指標是核心研究者群體的成熟度[8]。設置其對應的時間尺度,將主要分析項目設置為“Author”,其他設置不變,可得到主要研究者的發文情況。

表1 發文數量超過4 篇的作者統計
如表1 所示,在761 篇有效樣本中,發文量不低于4 篇的學者只有11 位(僅考慮第一作者和單獨作者的被引,不考慮通訊作者),從發文數量來看,廣西師范大學的蔡爐明教授達到8 篇,但是單篇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只有16,而發文數量較少的張國勝、馬曉和、石憶韶和陳廣桂的單篇文獻被引頻次都超過160,且中心性都為0,這充分說明當前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相關優秀學者并未形成突出的影響聚合力,需要更多學者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研究做出更多的理論支持。
通過軟件對樣本文獻的發文作者合作項目進行共現分析,將閾值設置成為2,得出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共有節點342 個,鏈接121 條,網絡密度為0.002 1。通過分析作者合作網絡特征,可展現該領域中的核心作者集群及其合作關系[9]。如圖2 所示,在作者合作網絡可視化圖譜中顯示,樣本中所有作者的中心性都為零,由此可推斷,在此領域研究作者的中心指標體現出集中性不強,分散性明顯的特點。知識圖譜中的圓點代表該作者發表的文獻數量,圓點越大,代表該作者的發文數量越多,圓點越小,則表明發文數量越少,連線則是反映作者的相互合作的關系。由此可見,出現了以李學坤、李彥蓉、張榆琴、李鶴等為代表的云南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體,團體之間的研究合作程度比較緊密,但是由于發文文獻被引次數較少,并沒有形成較強的影響力。蔡爐明和何玲玲也形成一個以廣西師范學院為主的研究團體,兩位學者的發文數量也較多,在該領域有一定的學術研究,但是從表1 中也可以印證二位學者的文獻被引量較少,也未形成較強的影響力。由此可以發現,只有部分學者之間相互合作,跨區域、跨學科、廣范圍的研究較少。

圖2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作者合作圖譜
關鍵詞揭示了文獻的研究視角和核心觀點。對文獻中出現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歸納進行共現網絡分析,有助于研究此領域的學者清晰的掌握研究的趨勢走向。將分析項目設置為“Keyword”,閾值“TOPN”設置為50,其他設置不變,共得出節點131,連線149 條,密度為0.017 5。如圖3 所示,圖譜中的節點所代表著關鍵詞都有對應的圓圈,圓圈的大小和關鍵詞字體的大小對應著相應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高低,是該關鍵詞在所研究領域中介中心性的客觀反映[10]。此外,圖譜中的149 條連線,每一條連線的粗細都在一定程度說明線段兩端的關鍵詞所出現的共現系數的高低。通關觀察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除了市民化,研究學者更多地將研究主題集中于農民工、新型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成本等主題上。

圖3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為了展現關鍵詞的作用,在樣本文獻中統計出頻次較高且依次排序的20 個關鍵詞,如表2 所示,頻次大于100 的關鍵詞有“市民化”、“農民工”、“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轉移人口”,其中心性都較強,是反映關鍵詞在共現網絡中重要程度的有效指標,關鍵詞如果是具有較高中心度,是此領域的重點研究對象。高頻關鍵詞的首現年份都比較早,“市民化”和“農民工”問題隨著農民工進城打工已經由早期學者提出來,而“市民化成本”作為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的必備條件其中心性僅為0.05,中心性較弱,說明該關鍵詞在文獻中并未占據核心位置,與“市民化成本”緊密相關的“成本測算”和“成本分擔機制”等的中心性都較弱,這表明了我國對此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視角的高集中性和研究內容的高趨同性。

表2 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20 個高頻關鍵詞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結構,通過LLR 算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給每個關鍵詞一個值,同一聚類中值最大的當選為該類別的代表,數字越小,表明聚類中包含的關鍵詞越多[11]。如圖4 所示,共出現16 個聚類標簽內容,按照陳超美教授對聚類圖譜的理論解釋,聚類平均輪廓值S>0.5 聚類即為合理,S>0.7 意味著聚類是令人信服的。本文知識圖譜的平均輪廓S 值=0.8711>0.7,說明知識聚類結構是合理且顯著的。

圖4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將聚類子簇通過關鍵詞出現頻次進行歸納總結,將其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分為主題聚類簇、對象聚類簇、問題聚類簇和背景聚類簇這四種類型,如表3 所示。

表3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關鍵詞聚類
研究主題聚類簇包含聚類#5、#10 和#12。通過文獻平均發表年份,可以明確地展現出不同聚類簇研究主題的變化歷程,依次按照“農民市民化”“成本分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向演變。關鍵詞隨著時間推移,其側重點也發生改變,更多的是從政府通過改變相關規章制度促進勞動力的流動轉變為政府關注提高城鎮化質量方面。
研究對象聚類簇包含聚類#1、#3、#7、#8、#12和#13。通過分析發現,研究對象的稱呼從農民轉變為農業轉移人口,并將“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當代“農業轉移人口”的主力軍聚類突現出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也逐漸吸引部分研究者的關注[12],并且研究對象也涉及到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和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定居的影響因素等。
研究問題聚類簇包含聚類#0、#6 和#11。主要涉及市民化的成本問題,需要在成本分擔上體現制度創新,使農業轉移人口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擁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發展權利。
研究背景聚類簇包含聚類#4、#9、#14、和#15。戶籍制度是阻礙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背景,自2014 年國務院在推進戶籍制度,進一步調整戶口的遷移政策,對城鄉戶口進行統一登記,實施居住證制度。此后,戶籍改革制度進程加快,對不同的規模城市實行相應的戶籍開放政策和落戶限制,這都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有利于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進程[13],相反,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能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發展,二者相互影響制約。
研究某一領域的前沿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此領域的發展動向和潛力。在完成關鍵詞共現的前提情況下,對突現關鍵詞進行分析,共呈現11 個突現詞,展示了從2002 年至今18 年期間我國相關學者和研究機構對全國范圍內的各個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進行前沿變化過程分析。

圖5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關鍵詞突現知識圖譜
突現詞是指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如圖5 所示,通過觀察關鍵詞突現知識圖譜,可以發現2003年左右,學者專家的關注點較多投向農民市民化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2013 年左右,大量學者開始關注市民化過程中成本阻礙因素和戶籍改革因素,關注點更加細化。而近年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研究熱點趨勢是新型城鎮化和市民化成本。其中,財政管理(5.723 3)、市民化成本(4.701 9)、城市生活能力(4.561 6)和新型城鎮化(3.752 1)相比其他突現詞突現度更高,其中,突現度最高的關鍵詞是財政管理。從高突現的關鍵詞來看,我國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研究關注已久,城市化在不斷推進的前提下,市民化率也在不斷提高,政府不僅要關注市民化過程中農業轉移人口的生活能力,也必須要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問題,更要落實政府自身財政管理的制度以便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刺激城市經濟的發展。在發展市民化進程中如何解決轉化過程中的成本問題,如何整合社會資源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率,對于政府來說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并且構建一個多元的、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都是當下政府在注重城市發展和不損害現有城市人口發展權利的前提下所要關注的現實問題。
在2002—2020 年這個時間段,以761 篇有效文獻數據作為基礎,通過可視化的工具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現階段對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研究歷經十幾年不斷積累和完善,其內容體系進一步清晰,高昂的成本成為阻礙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阻礙因素,學者之間也通過了“三位一體”的成本分擔機制來解決成本問題,所以在解決方案的理論上達成一致共識。
(2)通過對研究該領域的作者進行可視化分析,從合作緊密程度來看,部分學者之間有學術聯系,有一定的合作基礎,但是大部分學者都是處于單獨研究的狀況,合作程度不緊密。
(3)在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中,由關鍵詞頻次來推斷當下研究的話題熱點,農民工、新型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和成本等是當下研究的主要熱點問題,與市民化成本緊密相關的關鍵詞,其中心性都較弱,并且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視角相對集中,并無實質性的進展,內容也趨同化,所以此問題還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間。
(4)關鍵詞的聚類展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熱點分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將聚類子簇通過關鍵詞出現頻次進行歸納總結,分為主題、對象、問題和背景聚類簇四種類型,通過對不同類型的聚類簇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現狀和相關研究視角。
(5)關鍵詞突現圖譜展示了近20 年我國對此成本研究的前沿變化過程。從初期關注農民市民化以及這個過程中轉移者是否具備適應城市生活能力的條件,而在中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問題是目前學者研究的熱門話題,公共成本、公司成本以及個人成本,這三類成本共同構成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14]。而在近期,市民化成本的分擔機制成為目前的研究趨勢。
通過Citespace 軟件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可視化分析,是對當前研究領域全局性的結論,然而結合閱讀具體的文獻分析得出,國內學者以及相關研究機構在概念界定、影響因素、成本測算和分擔機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在定義中,學者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定居生活并獲得相應福利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務所需進行的各種經濟投入[15]。在影響因素方面,部分學者認為制度因素起決定作用,由于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在城市發展的吸引下,農業從業人員理性認為城市獲取的收入高于農村,從而促進人口涌向城市。成本測算方面,東西部由于經濟發展速度、政策支持、消費水準和地理區位因素等各種原因而導致成本測算結果差異性較大,大多數學者根據現實情況采用成本模型,為其準確性,對公共成本個人成本分別構建二級成本指標進行測算,測算方法大致相同。在成本分擔方面,“三位一體”的分擔機制也是當前的研究共識。
綜上所述,雖然學者在此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在轉移類型上,大部分學者對農業轉移人口僅定義為主動市民化的群體,并沒有關注部分被動市民化的群體,二者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在成本測算方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階段,只有極少數的學者關注轉移過程中通貨膨脹造成物價上漲,這必然影響測算成本差異,所以在成本測算方面應該考慮通貨膨脹。從成本分擔方面來看,政府作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主要倡導者,必然承擔的比例較高,但是政府對資金的財政管理分配需要進一步提升,加強財政管理體系制度的完善,以便更好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所以目前應在區分主動轉移群體和被動轉移群體的情況下,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并且注重財政資金的管理和分配,是進一步需要討論和研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