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靈玲 劉 樂 練冰冰
黑龍江省擁有53個少數民族,200多萬少數民族人口,在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傳統文化相互影響之下,形成了獨有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模式。為了繁榮發展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建設,通過查閱資料、深入走訪、專家訪談等方式,我們對全省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東北部,是多民族散雜居的邊疆大省,滿、回、朝鮮、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柯爾克孜等是較為有代表性的世居民族。近年來,黑龍江省深入推進邊疆文化大省建設,充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出臺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政策。積極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了佳木斯市同江中國赫哲族博物館、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達斡爾族民俗展覽館、黑河市愛輝區鄂倫春族展覽館、牡丹江市朝鮮族藝術館等一大批民族文化活動場所,夯實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發展基礎。
加快少數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尤其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開發與建設。目前,黑龍江省已有29個少數民族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新生村、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哈拉新村、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索倫村、佳木斯市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等少數民族村落因地制宜,科學制定保護與開發規劃,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助推民族文化傳承以及鄉村振興。
鼓勵推行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省文化部門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全面調查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情況,針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保護措施。對瀕臨消失的少數民族文化,盡量將其收錄在國家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予以保護。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862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6%。其中,柯爾克孜族作為廣袤土地上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得到了該地區政府的大力保護。自2009 年起,該縣將8月2日定為“東遷節”,每當節日慶典開始該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也都身著民族服裝前來送上真摯的祝福。
一是少數民族節日資源開發的問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節日文化,這些節日文化成為了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現階段,我省少數民族文化開發重點主要集中在短時間內可以將文化轉變為經濟利益的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等并沒有得到有效開發。
二是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同經濟產業轉換的問題。近年來,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化產業發展同經濟產業發展之間的轉換問題。從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成果來看,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情況呈現不平衡的發展態勢。在黑龍江省50 多個少數民族中,廣為人知的只占少數。發展較好、推廣程度較高的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自身產業模式,但其余未獲得發展優勢的地區還處于摸索階段,不具備將文化動力轉換為經濟動力的能力。雖然,黑龍江省在近年來大力倡導以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并試圖以此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條件,但該方式并不能完全解決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同文化發展無法協調的問題。
三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及文化傳播效果的問題。目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人的稀缺與斷代問題日漸凸顯。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黑龍江省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都是僅有語言沒有文字,主要以“活態傳承”為主,傳承人年紀通常較大。而受現代文化的沖擊,部分少數民族尤其是年輕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認識不夠深刻,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不強,赫哲族的“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昆”、達斡爾族的“烏欽”等少數民族民間傳統說唱藝術后繼無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民族生命力與活力逐漸削弱。同時,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效果欠佳以及宣傳內容陳舊、大眾關注度不高也都成為文化建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加強對少數民族節日宣傳與開發。應通過對少數民族節日的推廣,積極開發少數民族節日資源,促進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增強少數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而堅定的文化自信可以促進各民族協調發展,成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基石,展現出民族文化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如那達慕大會、爾代節等。建立特色旅游區,開辟少數民族節日游覽活動是將民族傳統文化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旅游區建設并完善特色少數民族景觀,使游客在特定環境中充分體會民俗文化活動的意蘊。通過“節日游”旅行線路,更多其他地區游客可以參加節日慶典,切身實地體會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該方式還有利于各民族互通往來,樹立多元民族文化觀。
二是打造黑龍江省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少數民族工藝品的民族特色尤為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商業價值。對于一些傳承力度較弱的傳統工藝,可以進行手工藝培訓,發展特色生產模式,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拓寬少數民族文化產品市場。在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建設中應該大力推廣少數民族文化獨特性,充分了解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特點、文化優勢,以此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創辦少數民族文化企業。將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轉化成貼近人民文化需求的少數民族文化系列產品,借鑒其他地區民族文化產業的經驗,將時代的進步因素同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積極推進新時代下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

伊瑪堪說唱表演 范垂芝/攝
三是建設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人才隊伍,創新傳播形式。針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傳承人緊缺問題,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是當務之急。具有先進科學技術以及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社會各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一方面在黑龍江省少數民族聚居地強化民族教育,提高國民素質,著力培養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青年人,掌握、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避免后繼無人。另一方面應健全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人才機制,大力引進具有相關知識的新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較高的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隊伍。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播有了新的途徑。網絡傳播時代的到來,受眾用戶需求的轉變,需要的是更多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互動性。各種新興媒體產業、科學技術產業的發展逐漸超過傳統媒體力量,具有比以往更強的傳播能力。開展線上“非遺購物之旅”,應用當下流行的直播帶貨形式,既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通過高效便捷的互聯網平臺優勢,進一步將線下文化資源整合成線上的文化形式,將地區世居民族文化更直觀的展現在人們眼前,開啟新的傳承與傳播方式。如建立數字化體驗館,充分利用社交、短視頻平臺,全方位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喚起人們對邊疆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向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展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底蘊和魅力,有利促進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與發展。
四是加大資金投入為民族文化發展保駕護航。黑龍江省在第三產業發展優勢并不突出的情況下,資金投入是推進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可以通過外資引入同政府規劃資金投入相結合,形成較為廣泛的資金投入渠道。一方面,政府要繼續保證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的能動性。另一方面,要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吸引其他地區的資金投入,推動民族產業發展,鼓勵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走出去。
文化多樣性時代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此我們要面對機遇、迎接挑戰。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好發展好少數民族文化,是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實現黑龍江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思想根基。新時代,黑龍江省各族人民將繼續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落實好文化發展改革“十四五”規劃,深入貫徹文化強省建設規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真正融入現代化新龍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