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各個行業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也給我國物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020年10月26~29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簡稱“大循環和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
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做出的重大調整完善。

在“大循環和雙循環”發展戰略被提出之前,我國經濟社會內部發展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也是我國必須推出全新發展戰略的背景。
第一,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身因素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深度參與了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經過全國人民40年的艱苦奮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全國整體向中高收入社會邁進。然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可避免帶來新的結構矛盾,如人力成本不斷提高使得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面臨挑戰;過高的生產體系外部循環比例使得我國內部循環體系不暢,供需脫節;部分生產環節和領域由于對外部供應過度依賴,“卡脖子”問題凸顯。要解決這些新的矛盾,必然要重新調整生產結構和發展戰略。
第二,這是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市場收縮,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弱化。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都面臨重大沖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也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
第三,這是我國大國經濟建設和崛起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并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并帶動外循環。從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張。從供給能力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從供求雙方看,我們具備實現內部大循環、促進內外雙循環的諸多條件。
概括來講,“大循環和雙循環”的本質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心的轉移,中國本土市場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場景。
若要形成健康高效的“大循環和雙循環”經濟體系,健全現代的流通、物流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要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就要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
若要形成健康高效的“大循環和雙循環”經濟體系,健全現代的流通、物流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要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就要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在這方面,國家已經開始推動“新基建”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物流行業屬于“新基建”范疇,要“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這是我國官方第一次將“物流”納入國家優先和需要加快發展的基礎設施范疇。2020年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并且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就包括要加大加快應急物資保障領域的投入進度。這些都表明,盡管物流不是新基建的核心板塊,但是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還是能夠享受到非常大的投資紅利。
2018年我國部署推進物流樞紐布局建設,隨后一系列物流基建項目上馬和展開,很多項目已經在分步實施過程中。在當年發布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中,國家管理部門依據區域經濟總量、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聯通度和人口分布等,統籌考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需要,結合“十縱十橫”交通運輸通道和國內物流大通道基本格局,選擇127個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規劃建設212個國家物流樞紐。根據類型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國家物流樞紐分為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陸上邊境口岸型等6種類型,其中41個陸港型、30個港口型、23個空港型、47個生產服務型、55個商貿服務型和16個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
2020年10月,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22個物流樞紐入選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包括北京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滿洲里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蘇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延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長春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等。據介紹,新入選的國家物流樞紐區位優勢突出,空間布局、建設運行等基礎條件較好,區域分布相對均衡,其中東部地區8個、中部地區4個、西部地區9個、東北地區1個,覆蓋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確定的6種國家物流樞紐類型。
據統計,2019至2020年,相關部門共布局建設了45個國家物流樞紐,覆蓋27個省(區、市),為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作體系,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解讀“大循環和雙循環”戰略時談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和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我國在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建設中的短板被充分暴露。不但如芯片制造這樣的產業鏈核心環節被“卡脖子”,而且僅僅是物流服務環節也存在不足,例如在國際航空物流方面的能力欠缺,使得我國疫情早期醫療物資的進口和疫情后期醫療物資的出口都出現運力緊張和短缺的問題。
國際物流航線、全貨機數量、航空樞紐等是衡量一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的主要指標。目前,無論是運力(貨機數量、物流航線)方面,還是從物流節點(航空樞紐)方面,我們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麥肯錫的研究表明,美國和德國是全球連接能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全球連接力只有其一半。這也是我國物流體系建設過程中,急需彌補的地方。
國家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國文博士在日前召開的“2020全球智能物流業發展大會”上就提到,“貿易戰”和疫情改變了供應鏈和物流建設的一些基本哲學——之前供應鏈和物流建設主要追求提高運作效率,但現在供應鏈和物流體系中安全風險的權重提高了。在我國打造“大循環和雙循環”經濟體系過程中,沒有建立的物流體系需要被建立起來,而在已有的物流體系中,掌控力和安全性不足的環節也需要盡快補足。

“大循環和雙循環”為物流基建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前沿技術的加速應用將推動我國物流裝備和技術朝著智能化進一步發展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被譽為“世界的工廠”。但是如果物流不暢,國內和國際的經濟活動體系也就都無法順暢循環起來。尤其要警惕我國國際物流能力不足導致的產業鏈供應安全問題,如芯片制造、航空器制造等等高端制造業,其產業鏈控制平臺(包括物流控制)如果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圍,其生產循環隨時可能被掐斷。如何保證“不斷鏈”,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2020 全球智能物流產業發展大會”上,很多業內專家和企業家均表示,在“大循環和雙循環”的戰略指導下,物流裝備行業本身在技術發展和產業制造上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我國需盡快彌補國際航空物流能力不足的短板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解讀政策時還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也一定是我國很多重要產業補短板和升級發展的過程。如國內大循環要減少在關鍵領域(如能源、科技、糧食)方面對外的依賴,對外循環部分要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個過程中,物流體系建設一定要與相關產業更加融合,共同提升和發展。
在“2020全球智能物流產業發展大會”上,著名物流專家、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王繼祥就談到:如今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急需構建完整的內循環體系,打通循環通路,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活改善。這需要建設新時代流通體系,而物流與信息流是連接現代流通體系的紐帶,智慧物流的發展能夠促進經濟雙循環連接網絡,帶來雙循環經濟要素流動網絡變革,必將重構新時代流通體系。
他認為,在智慧物流方面,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CPS以及智慧物流技術發展,技術驅動雙循環網絡體系的優化與升級,實現創新驅動,高效協同,會產生幾種創新的物流模式,如物流集約與短鏈式發展。
王繼祥表示,集約化目的就是推動零散貨物集中,物流和流通鏈路短鏈化。義烏小件快遞、共同配送模式、智能快遞柜、拼多多的拼物流等創新模式都是集約化的體現。而短鏈連接可借助智慧物流技術手段,打通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隔閡,實現直連并去掉更多中間環節,推動國內經濟大循環,降低流通成本。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過程中,共享物流等創新物流服務模式也應運而生,主要包括:共享物流運力資源創新、共享物流設施資源創新、共享物流用戶資源創新、共享物流設備資源創新等類別。
在“2020全球智能物流產業發展大會”上,很多業內專家和企業家表示,在“大循環和雙循環”的戰略指導下,物流裝備行業本身在技術發展和產業制造上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物流裝備制造行業中,5G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會被加速應用,將推動我國物流裝備和技術朝著智能化進一步發展。
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孫吉澤在演講中談到,創新科技成為物流倉儲行業變革的新引擎。他預測到2023年左右,人工智能可以達到40%的應用場景,庫存與物流的網絡化優化,可以達到90%的應用場景。新冠疫情也加大了客戶對自動化物流中無人化、智能化、無接觸化等技術的需求。
據北自所(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勇介紹,北自科技在前幾年就開始布局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領域,并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的領導和指導下,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的研究制定工作,努力推動物流技術成為其中五大關鍵技術之一,從2016年起陸續承接了國家一系列的智能制造項目。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家寶也表示,新松自2018年至今也參與了20多個智能制造項目。在他看來,很多行業、企業的智能物流建設,包括生產、工藝等等,沒有任何可參照的東西,需要去創造性地探索建設,如IT裝備潔凈搬運、現代農業物流等。
很多企業家認為,2020年是人工智能技術在物流領域爆發式發展的一年。例如,相關技術在物流系統管理調度、視覺識別導航等方面都有很大進展。我們可以預見,隨著“大循環和雙循環”的加速推進,我國物流裝備行業也將迎來越來越多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