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茹,雷正權,2*,王 東,任媛媛,楊 強,王小琴,韓 冰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2.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咸陽 712000;3.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00)
肥胖主要是由于飲食過多、缺乏運動等多種因素導致體內脂肪堆積過多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1]。根據相關研究報道[2],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肥胖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與肥胖相關疾病也呈增長趨勢。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與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壓、血脂紊亂、冠心病、腫瘤等多種代謝疾病呈較強的相關性,現如今已成為嚴峻的公共衛生危機之一[3-4];單純性腹性肥胖是肥胖癥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其脂肪主要聚積在腹部[5],影響人體美觀,易導致現代人焦慮抑郁[6]。研究發現[7-8],腹部皮下脂肪是多種慢性代謝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影響人體壽命,故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十分必要,穴位埋線、艾灸、中藥貼敷等特色療法已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單純性肥胖癥[9-13],具有較好療效且無不良反應;雷正權教授根據近30 余年的臨床經驗,在臨床治療中創新性的將穴位埋線和臍灸療法有效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針灸治療肥胖的優勢;本研究旨在觀察穴位埋線結合臍灸治療單純性腹性肥胖癥的臨床療效,優化臨床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6 月期間就診于我院針灸科門診的患者60 例,符合單純性腹性肥胖癥的納入和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0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 例。治療組男15 例,女15例,平均年齡(58.5±2.4)歲,平均病程(6.0±2.4)年,平均體質量(66.3±20.5)kg;對照組男14 例,女16例,平均年齡(47.7±3.6)歲,平均病程(4.5±4.0)年,平均體質量(64.4±22.7)kg。2 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6 年由中國肥胖衛生工作組編寫,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發布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14]: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1 cm。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1]中關于肥胖的診斷及辨證分型,主癥:體肥臃腫,腰腹肥滿,或腹凸脂壅、腹大膏厚。1)胃熱火郁證:肥胖腹大,消谷善饑,口渴喜飲,大便不爽甚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平或偏數;2)痰濕內盛證:腹大體沉重,脘痞困倦,喜臥懶動,伴頭暈頭重,口黏或甜,不欲飲水,大便不爽或少行,舌淡苔白膩或黃膩,脈滑;3)脾虛不運證:肥胖臃腫,疲乏,無力,脘腹痞悶,肢體困重,納差,舌質淡,苔薄膩,脈沉細或細滑;4)氣郁血瘀證:肥胖懶動,善太息,胸脅脹滿,情志抑郁或易煩躁易怒,可伴失眠,大便不暢,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5)脾腎陽虛證:肥胖臃腫,身體困重,體易疲乏,畏寒肢冷,腹脹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膩,脈沉細無力。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標準;2)近期(2 個月內)未進行與減肥有關的治療及運動;3)年齡在18~60 歲;4)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且能夠接受各項檢測。排除標準:1)對蛋白過敏或瘢痕體質者;2)近2 個月內服用減肥藥物或接受其他減肥方法者;3)病史、實驗室檢查為繼發性肥胖者;4)有皮膚疾患或重大疾病者;5)暈針、孕婦及哺乳期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穴位埋線法:主穴為天樞、滑肉門、外陵、大橫(均取雙側)、水分、三陰交、中脘。配穴:胃熱火郁證加曲池、足三里、梁丘;痰濕內盛證加水道、豐隆、陰陵泉;脾虛不運證加足三里、氣海、關元;氣郁血瘀證加三陰交、太沖、血海;脾腎陽虛證加命門、腎俞、脾俞。操作方法:囑患者仰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打開一次性埋線包(江蘇華宏有限公司制造),施術者戴無菌帽子、口罩及手套,對擬選取的穴位及穴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后,用鑷子取1 cm 長的羊腸線(山東博達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穿入10#一次性埋線針中,用左手食指、拇指將穴位處皮膚繃緊,并固定擬進針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位至皮下肌肉層,施以提插捻轉手法以尋求針感,當針感出現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于肌肉層,拔針后用無菌干棉簽按壓針孔止血后,外敷無菌敷貼。穴位埋線每15 d 1 次,共治療4 次。中藥敷臍灸法:采用雷正權教授自擬臍貼減肥方,中藥番瀉葉60 g,荷葉60 g,澤瀉60 g,山楂60 g,白術60 g,黃連30 g,將上述藥物粉粹成細末,每次取15 g(量勺)粉末加蜂蜜調制成梧桐子大小蜜丸,納入臍中,外用防過敏透氣膠布貼敷固定。囑患者仰臥位,將臍灸盒放置神闕處灸20 min。患者以密封袋將藥物粉末封存,給予患者量勺并囑其上述蜜丸制作及艾灸操作方法,48 h 更換敷藥,每換藥物1 次后加神闕灸;中藥敷臍灸與穴位埋線同時進行,2 個月后觀察療效。
1.4.2 對照組 選用與穴位埋線組相同穴位,選用華佗牌不銹鋼毫針0.30 mm×40 mm(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腹部穴位進針時采用舒張進針法,進針深度視腹部肥胖程度及腧穴部位的不同,以得氣為度,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一次,2 個月后觀察療效。
1.5 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保持飲食規律,不刻意節食;2)注意限制脂肪、糖類、高能量食物的攝入;3)埋線區24 h 不觸水,預防感染;4)女性避開生理期,順延。
1.6 觀察指標與療效標準 主要檢測體質量、腰圍(WC)、體質量指數(BMI)等指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97 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五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與會代表修訂的《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15]。痊愈:體質量已達或接近標準體質量范圍內,腰圍: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1cm。顯效:體質量下降30%~80%,腰圍減少>10 cm;有效:體質量下降25%~30%,腰圍減少3~10 cm;無效:體質量下降不到25%,腰圍減少<3 cm。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各組治療前后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2 組間比較選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 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n=30) 例
2.2 2 組治療前后肥胖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肥胖指標比較(,n=30) 例

表2 2 組治療前后肥胖指標比較(,n=30)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肥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曰:“肥,多肉也;胖,半體肉也。”中醫對于肥胖癥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稱之為脂人、膏人、肥人。《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靈樞·逆順肥瘦》指出:“肥人……其為人也,貪于取也。”《臨證指南醫案》中也記載:“濕從內生者,必其人膏粱過度,或嗜飲茶湯過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膩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說明飲食不節、肥甘厚味過多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因素。李東垣在《脾胃論》[16]所說:“脾胃俱旺,能食而肥”和“脾胃俱虛,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丹溪心法》曰:“脾運委頓,清陽失旋,則胃氣未能醒豁,所以谷氣難化精微,易釀痰濁。”認為肥胖和脾胃功能密切相關。“久坐傷肉,久臥傷氣”,則易致氣虛氣郁,運化無力,代謝減慢,膏脂內聚而生肥胖。《望診遵經》指出:“富貴人,身體肉脆……局養不齊,作息無度者,易致脂肥停積而成肥人。”說明了肥胖與安逸過度少動有關。《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又指出:“水形之人,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土形之人,圓面、大頭、大腹、多肉……”,論述了肥胖與胎稟體質有關,其中所說土形之人即類似于現在的全身性肥胖,水形之人即多為本文所研究的單純性腹性肥胖。總之,中醫認為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恣食肥甘、飽食不節、安逸過度影響脾胃功能,運化能力減弱,或脾虛水谷不能化為精血,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或腎虛不能化氣行水,濕濁膏脂內生,留于肌膚而生肥胖。其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腎相關。現代研究[17]發現,肥胖的發生主要與內分泌系統失調,脂肪數量異常增加、腸道菌群紊亂、機體代謝失衡及下丘腦調節紊亂等關系密切。
穴位埋線是基于傳統針刺療法基礎上發展創新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的減肥療效[18]。本方法是將可吸收的羊腸線作為異種蛋白埋值于人體穴位內,當此異種蛋白作為一種異物進入體內時,人體的自身免疫系統會自動入侵外來異物,誘導人體發生變態反應,羊腸線在體內被軟化、分解、吸收的過程中,機體產熱會增加,局部組織血流加快,促進機體代謝。現代研究[19]表明,穴位埋線時埋線針刺入機體組織時,可以使脂肪細胞分解或殺死脂肪細胞,抑制脂肪細胞增生達到減肥作用。鄧敏等[20]在研究穴位埋線對單純性肥胖小鼠的減肥效應時提出,埋線能夠抑制肥胖小鼠IL-6、TNF-α、MCP-1 等脂肪組織相關因子的表達,減少小鼠內臟脂肪含量,從而減輕小鼠的體質量。同時埋線能夠調節人體內分泌系統,延緩胃排空速度,減少患者的饑餓感[21],可以較好控制食欲,抑制亢進的胃腸吸收功能[22]。關于減肥機制的探討,何勇宗等[23]總結認為,通過對穴位針刺時,可以刺激機體末梢神經,調節下丘腦視上核等多個核團,促進機體水液代謝,并有效的調節亢進的神經功能,減少攝食,達到減肥效應。羊腸線埋入穴位內,人體對其軟化、分解、液化吸收需要長達15 d 的時間,可延長對穴位的有效刺激,彌補針刺時間短、易復發等不足[24],提高治療的持續性,使療效得到鞏固和提高,達到疏通經絡,調節機體平衡的作用。雷正權在埋線中選穴主要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為主,重點調理脾胃的消化與吸收功能,一方面促進體內多余物質的代謝,通利腸腑;另一方面減少體內過多營養物質的吸收。任脈起于胞中,為陰脈之海,與肝脾腎三經在腹部交匯,故雷正權在埋線時除選取脾、胃兩經的經穴,還選用任脈穴位,通過刺激任脈穴位來調理任脈及肝脾腎三臟的功能,促進體內水濕、膏脂等多余物質的排除來達到減肥之效。此外,研究[25-26]還發現,穴位埋線對肥胖患者的血脂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且能夠有效的降低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生。
臍灸,是以通過刺激神闕為核心,調節臟腑功能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新型中醫外治法[27]。臍為先天生命之根,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密切相關[28]。是元氣匯聚之處,生命之中樞,故刺激神闕可調節周身之經氣,達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的作用[29]。臍部腹壁薄弱,現代解剖研究[30]發現,臍部淺層有豐富的動靜脈網、神經、毛細血管、淋巴等密集分布,對于外部環境的刺激較敏感,予以藥物等刺激能夠激發機體神經系統,改善相應組織的功能活動。灸法作為一種溫熱療法,具有溫經通絡、祛濕排毒的作用;《素問·調經論》在論述經絡氣血運行時提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凝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相關研究發現,艾灸時產生的熱量,能夠滲透至皮下脂肪組織,改善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機體血液循環,促進體內脂肪分解[31-33]。中藥敷臍灸借助艾灸熱量刺激藥物作用來激發臍深部凝聚的元氣,進而使藥物沿三焦通絡布散,調節全身經氣,促進機體濕濁膏脂代謝。雷正權教授自擬減肥方中藥物有番瀉葉、澤瀉等中藥,具有泄下利水通便的作用,又有白術、荷葉、山楂等藥物,具有健脾祛濕降脂之效,黃連有加速脂肪分解之效。實驗研究[34]表明,黃連素具有調節小鼠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的作用,從而能夠改善小鼠肥胖體質。佐以蜂蜜調制成丸,另有潤腸通便之效。各藥物相結合經臍部皮膚吸收后可充分發揮利濕消脂降濁的作用。將藥物、穴位、艾灸三者作用完美的結合,既發揮藥物利水降濁之效,配以神闕的調節,再聯合艾灸的溫通之性,奏起調節內臟功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腹部脂肪的代謝作用,從而達到減肥、美化形體之效。穴位埋線和中藥敷臍灸的有效結合,對機體產生多種刺激效應,加速體內脂肪分解速度,彌補針刺作用短的缺陷,產生較好的長期治療作用。
本次研究中,在選取衡量肥胖的基本指標體質量外,還選取BMI、腰圍作為治療療效評價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提出BMI 指數是監測健康狀況的一個優勢指標,同時也是評估肥胖相關疾病的確定數值[15];研究表明,BMI數值與罹患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風險成正比[6];腰圍是內臟脂肪含量反應的一個有效指標[35],通過觀察腰圍指標,可以明確了解腹部脂肪堆積程度。通過觀察體質量、BMI、腰圍指標變化情況,能夠使得衡量減肥療效更加直觀化,治療前、后對比,使其更加具有說服力,也可使臨床評估減肥療效一目了然。通過比較穴位埋線結合臍灸與針刺在治療單純性腹性肥胖患者體質量、BMI、腰圍方面的療效比較,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減小腰圍、減輕體質量,改善外觀形態方面明顯優于針刺組,并且縮短患者的就診次數,避免患者長期針刺的疼痛,此次觀察中尚未發現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較好。故雷正權穴位埋線配合自擬減肥方中藥敷臍灸療效突出,安全簡便,兩者協同配合治療,療效穩定,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